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联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在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中的应用
2021-05-12陶识博
陶识博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生殖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卵泡正常发育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等均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LH可直接调控卵泡最终调控阶段[1-2]。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是临床上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有效途径[3]。目前通常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a)降调垂体[4]。但如果患者的血清LH水平较低,会引起卵泡发育不良、雌二醇合成分泌不足等情况的发生[5],严重影响IVF-ET技术的治疗结局。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联合IVF-ET技术在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相关临床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3例)。对照组接受IVF-ET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年龄24~38岁,平均(31.6±3.1)岁;病程1~8个月,平均(4.98±0.56)个月;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28 kg·m-2,平均(25.27±0.36)kg·m-2。研究组年龄25~38岁,平均(31.2±3.2)岁;病程2~8个月,平均(4.79±0.49)个月;BMI为23~28 kg·m-2,平均(25.35±0.39)kg·m-2。两组年龄、病程、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断标准[6],LH<1 IU·L-1;②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可正常交流;③临床资料完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③自身免疫功能缺陷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IVF-ET技术治疗。检查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在月经第21~23天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检测孕酮,孕酮≥5 ng·L-1,给予患者GnRH-a(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52)治疗,肌内注射,每日0.1 mg降调,降调时间为14~18 d,之后抽取患者血液检测LH、子宫内膜情况、孕酮、卵泡情况、雌二醇,达到标准时给予GnRH-a治疗,肌内注射,每日0.05 mg。根据LH、子宫内膜情况、孕酮、卵泡情况、雌二醇调整给药剂量[6]。当主导卵泡的直径≥18 mm时,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郑州博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10156)6 000~10 000 IU,36~37 h后在阴道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操作并取卵,40~42 h后行体外受精操作,根据男方精液情况进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或常规受精显微注射[7],第2天根据前核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受精,第3天行胚胎移植操作。移植后给予地屈孕酮片(Solvay Pharmaceuticals B.V.公司,批准文号H20020632),口服,每日2次,每次10 mg;肌内注射黄体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09),每次10~20 mg,每日1次。移植后14~18 d根据血液、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情况判断是否妊娠,移植后35 d采用超声检测确定临床妊娠是否成功。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Gn。给予患者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75 IU,产品编号HOR-268)。两组均持续治疗35 d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从开始治疗至治疗35 d后,统计治疗期间两组Gn总用量、获卵数、正常受精情况、双胎情况、Gn使用时间、可使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情况、轻度卵巢过度刺激发生情况。正常受精:在无外力或药物情况下,正常性生活时女性正常妊娠。轻度卵巢过度刺激:在使用促排卵药物时,女性对促排卵药物产生一种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卵巢两侧有多个卵泡发育等,轻度卵巢过度刺激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多数患者1周后可自动恢复。
2 结果
2.1 一般治疗情况两组在Gn使用时间、Gn总用量、获卵数、可用胚胎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正常受精率(76.74%)高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治疗情况比较
2.2 治疗结局情况研究组轻度卵巢过度刺激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11.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胎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23.81%),临床妊娠率(83.72%)高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妊娠结局情况比较[n(%)]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女性不孕症中,排卵障碍性不孕发病率为20%~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目前,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研究认为,病因主要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卵巢切除、器质性障碍和下丘脑功能障碍、垂体功能障碍等[9],并且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IVF-ET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排卵障碍不孕患者,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焦敏洁等[10]研究报道,只要孕妇的子宫内环境良好,采用IVF-ET技术治疗,可提高妊娠成功率,甚至高于正常妊娠率。
有研究表明,皮下注射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清LH过度抑制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治疗结局[11]。石青青等[12]研究报道,GnRH-a降调节长方案对LH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早发的LH峰降低至0~2%。本研究显示,两组在Gn使用时间、Gn总用量、获卵数、可用胚胎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Gn使用时间、Gn总用量、获卵数、可用胚胎数并不能作为判断两种治疗方法是否可行的依据,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正常受精率比对照组高,这提示了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联合IVF-ET技术治疗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对一般治疗情况影响不大,并可提高正常受精率,这与周晶等[14]报道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轻度卵巢过度刺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研究组双胎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研究组临床妊娠率较对照组高,这提示了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联合IVF-ET技术治疗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结局,这与董哲等[15]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皮下注射联合IVF-ET技术治疗血清LH<1 IU·L-1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可提高正常受精率,降低双胎发生率,改善IVF-ET治疗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