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1-05-12王春燕康亚婵
王春燕 徐 静 康亚婵
(漳州市第三医院,福建 漳州363000)
冠心病是由冠脉硬化所导致的一种常见心脏疾病,它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一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每5 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且每10 秒就有一人死亡。在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冠心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精神、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诊疗过程更加复杂多变[1]。基于此,如何有效开展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也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研究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拟建立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模式,拓展和延伸护理服务范围,从而更加契合当今医护模式改革发展方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8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投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90 例,观察组中男50 例,女40 例;年龄62-79 岁,平均(72.20±7.94)岁;NYHA 心功能分级:II 级28 例,III 级20 例,IV 级42 例。对照组中男52 例,女38 例;年龄61-80 岁,平均(73.65±6.22)岁;NYHA 心功能分级:II 级30例,III 级19 例,IV 级41 例。两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2)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3)精神状况良好,能够配合完成量表及问卷调查。
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无法配合研究;(2)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或急危重症;(3)患者或家属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 法
对照组干预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在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前进行用药指导,评估患者是否有坠床、跌倒、导管脱落、压疮风险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同时进行必要的生活护理。
观察组干预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无缝隙护理:(1)建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病区护理人员、责任护士、主管护师等护理人员组成无缝隙护理小组,其中主管护师担任组长,组员筛选条件: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护理态度好。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学习无缝隙护理理论知识,介绍具体的实施方法,提高全体组员的实践能力,保证护理质量。(2)入院评估:在入院首日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详细记录临床检查结果及患者一般资料,评估患者护理风险等级,筛选存在高危风险患者。(3)护患沟通:根据入院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评估结果及护理计划,建立平等畅通的护患沟通途径,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的积极性,以及时获得患者反馈,从而随时优化护理方案。(4)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患者情绪改变及行为变化,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同室病友,向患者提供正面积极的治疗信息,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24h值班责任制:建立严格的轮班责任制,要求对病房做到24h 值班,合理安排值班人员,为保证患者能够随时联系到值班护理人员,需要在交接班时与患者或家属打招呼。(6)用药护理:在药物治疗前仔细核对患者和药品信息,严格遵照正确的服药剂量、服药方法和服药时间,服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并第一时间干预。(7)生活护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行动不便,需要做好必要的生活护理,在卫生间准备坐便椅,及时擦净地面的水防止地面湿滑,消除安全隐患。告知患者在排便时严禁用力,便秘可给予缓泻剂或者进行灌肠治疗。在安排饮食时综合考虑患者是否有胃部不适或者损害,科学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整体功能恢复。(8)出院护理:在患者出院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2 次,鼓励患者及时复诊,督促患者按照要求填写生活日记,详细记录服药、饮食、锻炼等情况,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行为,促使患者逐步完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2)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测内容包括住院期间的舒适感、安全感、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病区环境管理、夜间病房巡视、护患沟通等指标,根据统计分值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在患者出院前完成问卷的填写。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住院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住院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n(%)]
3 讨 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两种甚至多种慢性疾病,疾病反复与多种疾病共存的状态,导致此类患者的诊疗过程更加复杂。除了冠心病本身的高危因素外,老年患者还存在听力下降、视力障碍、便秘等多种问题,这些都成为影响疾病预后的诱发因素。因此,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老年患者未得到良好的照护,而且一些患者在离院居家过程中未得到积极护理。目前临床护理中只注重专科护理,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护理模式,跨学科护理服务不到位,大大降低了临床护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在老龄化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提升老龄群体的护理质量应当成为护理模式改革创新的重点,只有建立一种针对老年疾病特点的长期医护模式,才能真正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2]。
基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疾病和生理特点,需要持续完善护理流程,凸显重点环节,在做好专科护理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使患者满意、舒心、放心。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开展老年冠心病患者特色护理,即基于无缝隙护理理念的创新护理模式,将其推广应用于老年患者群体中,使更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受益[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且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无缝隙护理有利于保证患者的住院安全,改善预后质量,从而获得患者的满意认可。目前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内容仅包括常规健康教育、用药生活指导、出院前指导等,虽然在护理形式上尝试了多种方式,包括护患沟通一体化模式、循证护理模式、个性化护理模式等,但是护理实践仍然浮于表面,也不易被患者和家属所接受,护理结局并不理想[4]。这些护理模式基本只覆盖了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护理,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护理干预,这也是医院积极尝试另外一种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无缝隙护理模式最早由美国拉塞尔·M·林登首次提出,当地的医疗服务中心在1989 年率先推出了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理念,此后该理念逐渐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它要求护理工作需要具备持续、及时、主动、人性化的特点。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整合信息,通过护理团队之间的有效职能分工和工作流程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5]。目前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慢性心衰患者中都已得到应用和实践检验,结果显示,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是具有创新属性的,不但能够降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而且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在护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今社会,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