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12史兰花
史兰花
【关键词】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心理状态;NIHSS评分;生活质量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残死率极高,在患者预后转归过程中要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主观治疗意愿、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还需强化护理干预得以实现。以往常规护理主要以監测生命体征变化、执行医嘱为主,往往忽视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需求,使得干预效果常不理想[1-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5个层面,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及尊重,从而主动配合治疗以提高预后质量[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电脑盲选法进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均为35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2)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3)临床资料完整;(4)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5)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肿瘤;(2)意识障碍、精神疾病;(3)合并重大脏器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检测各项指标,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病情、治疗方案、预后效果等,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给予相应心理疏导。研究组患者实施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为:(1)生理需要。嘱患者绝对卧床2~4周,预防再次出血,给予吸氧、物理降温、遵医嘱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等,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按摩四肢,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保持床上用药干燥清洁,室内空气清新,指导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2)安全需要。强化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指导患者认清自身病情,及时向患者解释各类检查及治疗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内心疑虑,引导患者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心态,对于躁动者可给予镇静剂,拉起床边护栏,保障躯体安全。(3)爱与归属需要。对面陌生环境及躯体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抑郁、烦躁、焦虑等情绪,护理中需主动关心、安慰患者,以同理心的态度充分理解及尊重患者,并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及温暖。(4)自尊需要。脑出血患者常因无法接受自身病情而承受较重的心理负担,加之担心医疗费用等而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护理时需选择具有感染性、温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调动患者的康复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后意识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及留院观察时间,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采用汗密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分值0~25分,评分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4]。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神功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0~45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恢复呈反比[5]。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满分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的患者,评分越高。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从躯体、社会、心理、物质生活4个维度进行评价,分值为74~370分,生活质量越好的患者,评分越高[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n(%)]表示,行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比较都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干预后相关恢复指标
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及留院观察时间经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更短(P<0.05),见表2。
2.3 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两组的心理状态各指标评分经比较,护理前,组间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上述评分明显更低(P<0.05),见表3。
2.4 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
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经比较,护理前,组间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4。
2.5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两组GQOLI-74各项目评分经比较,护理前,组间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上述评分明显更高(P<0.05),则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优,见表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实质内出血性疾病,也是高血压晚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进入康复期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有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脑出血除了临床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外,要提高预后效果还需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康复依从性[7]。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学的快速发展,在临床护理中已不再局限于病情康复,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护理需求实施护理,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在护理中使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为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8]。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意识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及留院观察时间更短(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心理状态各指标评分明显更低(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GQOLI-74各项目评分明显更高(P<0.05),这说明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意识以及肢体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但在本研究中样本数量较少降低了研究结果可信性,鉴于此后期需扩大研究样本数量旨在为此类疾病的护理工作提供丰富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病情康复进程,值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