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文本解读及时代价值
2021-05-11李亚翀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伴随着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要点,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回到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中系统整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战略中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经典作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李亚翀(1992-),女,汉族,河南省栾川县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读。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4-0036-0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吸收西方人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关于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早期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
把握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正确梳理人所从事的劳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关系,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的首要特征在于实践性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现实的人,这就区别和否定了上帝创造了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谬论,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②作为现实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从事一定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对社会进行实践,从而来实现人的价值。人在从事劳动通过各种手段来追求劳动的目的只是仅仅满足肉体上的诉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真正的劳动目的。所以就要消灭异化劳动,使得劳动真正的目的在于“乐生”而不是现在的“谋生”的手段。人民群众在社会中从事各种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于基本的物质资料,在社会中由于分工形成各种社会的交往体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另外,人民群众处于社会环境中,从事一定的物质对象性活动,对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不断认识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改造客观世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实现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目的。
(二)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进步,人民群众在创造这些社会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是这些物质财富的享有者和利益的受众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③,无产阶级成功推翻资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就在于让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得到满足,摧毁了资本家继续压榨广大工人,把工人当成谋取暴力的工具的美梦,实现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彻底变革,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满足了全体成员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得到广大无产阶级者的拥护,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统治阶级要以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实现阶级革命的胜利。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物质生产的实践中,不断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水平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为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生产基础。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使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分离,人们在从事一定的物质性的活动时,促进了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的变化。这种意识使得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不断地实现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从而完成实现人类解放的任务。能动的赋予物质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活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的利益維护者,广大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的依靠力量,实现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经典作家的群众观点解读
回归到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系统的文本梳理和总结,不仅再一次提升文本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新形势下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人通过劳动以及发挥自我主体意识的作用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揭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必然造成了异化劳动,给工人生活带来了灾难,马克思强调要变革私有制才能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广大工人的劳动解放。“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⑤人的劳动生产是有意识的,能够发挥主体性的对象性活动,而动物进行团队合作只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进行的生命活动。但是异化劳动使得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限制了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最终使得劳动仅仅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造成劳动和资本的尖锐矛盾,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后,得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对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⑥无产阶级革命是符合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⑦,才能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终极目的。
“资产阶级,不管他们口头上怎么说,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当他们能够把你们劳动的产品卖出去的,就靠你们的劳动发财致富,而一旦他们无法靠这种间接的人肉买卖赚钱了,就任凭你们饿死不管。”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了英国工人的真实生活状况,由于大机器生产的普遍使用使得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逐渐地加入资本的大生产中,逐步地沦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工人一旦想要摆脱现状,资产者就会成为他们的公开敌人”。⑨恩格斯详细论述到在进行暴力革命的前夕,英国工人进行犯罪、局部联合反抗、通过工会来维护工人利益的过程,但是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式相对于法国来说是追求和平的形式。这种阶级斗争使得工人要反抗这种环境制约的束缚,谋求人在社会环境下的主体和自觉的作用,不单单只是顺应这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不敢抬头,面临各种动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被迫忍受生活的悲惨,而是要站起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结合,反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工人阶级才会真正成为英国的统治者”⑩,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进行了批判,用现实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肯定了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无产阶级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阶级。“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无产阶级要想成为统治阶级,必须要和群众的生活达成一致,为共同的利益进行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最终才能取得胜利,促进社会发展。
“批判的批判认为人类就是精神空虚的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把社会历史的存在看成是绝对的精神,从宗教的外衣下找到了自我意识的价值,把自我意识当作是社会真正的创造者,阐释了其思想的认识来源,肯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唯物史观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来自于对黑格尔思辨结构的运用,颠倒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苹果、梨等个别事物中得出果品一般性的特点和规律,而忽视了个人的独特性质。“因为‘真理和历史一样,是超凡脱俗的、脱离物质群众的主体”?,鲍威尔割裂了群众与历史和真理的联系。群众的意识与共同的利益是密切相连的,无产阶级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完成群众解放的任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就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任务,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肯定了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而鲍威尔诉求的少数的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只是为其唯心主义辩护罢了。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理论层面具有丰富的知识涵养,引人不断地去探索和品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地引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的运用中发挥重要的行动指南的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和体现党的服务宗旨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核心在于肯定了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在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将群众的共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革命时期始终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肃清思想路线上的错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精神,极大地提高群众参与政治、经济建设的主体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飞速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的宗旨和性质进一步明确到落实广大群众的利益上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群众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2013年6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的又一个高度,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认识到党内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一些党员干部摒弃了党风和党性的要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完善各种制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的关系,使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不断地满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不同的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存在巨大的争执和分歧,同一个阶级内部成员由于各种社会关系也存在着摩擦,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程度越来越发达,人们从事的职业越来越细化,就会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影响力而形成各种阶层,就会在财富分配上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要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所以,生态环境的改善,“四个全面”的落实,各种制度的完善,最终使得不断地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不断地缓和解决各种矛盾,使得民族更加融合、团结和富强,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利于“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核心”的思想得到落实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不断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首創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不是孤立存在,靠自我意识的想象而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而是与历史主体存在的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必须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地促进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这种能动性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关键要辩证看待英雄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贡献和地位。一味秉持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是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忽视这些英雄来自于现实中的个人,是来自于群众,切勿将其神圣化,走向唯心主义的谬论。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贡献离不开身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要始终坚持群众史观的正确观点来回顾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5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参考文献]
[1]郝贵生.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5):26-29.
[2]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06):27-31.
[3]玉函川.人学视域下《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4]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钱镇.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传承与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18,20(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