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与统计分析*
2021-05-11张三保梁严匀王新才
张三保,梁严匀,吕 蕾,王新才
0 引言
在图书馆领域中,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在服务对象、办馆目的、图书馆功能等方面有其独有属性,是高校教学、科研创新的重要一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高校馆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馆长的胜任力指标必然与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所差异。并且,馆长作为高校馆领头人,需要凝心聚力,提高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图书馆馆长所应具备核心胜任力的研究尚无定论,对高校馆馆长胜任力的研究尤其缺乏。为此,本研究聚焦我国高校馆馆长,探索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胜任力模型。本文创新之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既有研究成果,运用文本分析法,构建出我国高校馆馆长核心胜任力模型,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二是将构建的胜任力评价体系,与42所“双一流”高校馆馆长的任职现状进行比照分析,为我国高校馆馆长的评价、选拔和考核提供参考。
1 研究回顾
1.1 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也称胜任素质,最早由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是区分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划分为5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2]。上述5个层次通常用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来描述:知识和技能漂浮在水面之上,是表层的、显而易见的胜任特征,易于通过培训实现发展;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则深藏在水面之下,是通过人们行为表现的深层次的关键因素,难以通过培训实现发展。此后基于对世界范围内200 多种工作及其所包含胜任素质的细致观察,McClelland 逐渐完善,形成《胜任素质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提炼了21项胜任素质,分别整合为成就与行动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影响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等6个素质族,能解释每个工作领域内80%~98%的行为和结果。
1.2 文献回顾
我国高校馆馆长胜任力研究屈指可数。顾飞以胜任力理论为标尺,分析了信息时代下高校馆馆长的核心胜任力,包含知识储备、领导艺术、能力构成、职业道德、目标意识等5个方面,就增强馆长胜任力提出了策略[3]。景晶等运用文献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高校馆馆长胜任力评价指标及权重,包含知识、能力、人格等3 个一级指标和图书情报知识、管理学知识等16个二级指标[4]。此外,还有学者对传统胜任力模型维度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对馆长绩效的反映,并基于胜任力构建高校馆馆长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素质、能力、社会角色、读者服务和馆员发展等角度[5]。
国外关于高校馆馆长的胜任力研究同样不多。学者们更多关注公共图书馆馆长的胜任力模型构建[6-8],仅有少量研究探讨高校馆馆长所应具备的特质、资格和能力[9-10]。研究表明,在选拔高校馆馆长时更注重图书馆工作经验和管理技能[11],且大多数馆长具有相似的工作及教育背景[12]。
另有一些文献虽然没有直接探讨胜任力,但从馆长的任职条件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提出看法。这些概念与胜任力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常通过馆长的学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技能等任职资格以及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来体现,研究结果大多来源于主观的经验和设想;后者既包括知识、技能等可测量的指标,也包括更深层次的个人特质和更高水平的任职要求,需要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已有研究结合时代特点和图书馆发展要求,论述了高校馆馆长应具备的各类素质与素养,涵盖文化专业、组织管理、行为道德、政治思想等维度。例如,王芬等通过研究“211工程”中86所高校馆馆长的职称分布、学科结构和我国高校馆馆长选任中存在的弊端,提出21世纪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要求[13]。也有学者从反面考察高校馆馆长现状,认为高校馆馆长的聘用机制需要解决业务素质、选拔来源、任职条件等问题[14]。因此,掌握高校馆馆长的任职资格和素质要求,有助于为构建其胜任特征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 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模型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选择
为获取相关文献,首先以“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和“大学图书馆馆长胜任力”为主题,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仅检索到3 篇文献[3-5]。以“任职资格”和“素质/素养”等作为补充关键词再次进行检索,获取高校馆馆长胜任力研究的初级文献库。基于4个遴选标准,进一步聚焦主题相关文献:一是以我国高校图书馆为研究范围;二是对馆长的胜任力、任职资格或素质要求进行探讨;三是对馆长胜任力的评价指标表述清晰;四是发表年份尽量接近2020年。最终通过文献鉴别、整理与归类,选取与文章议题最相关的11 篇文献(见表1)。文献均发表于2005 年后,其中6 篇发表于2010 年后。本研究以之作为提取高校馆馆长胜任力评价指标的主要参考依据,以摘录具有典型意义的要点。
表1 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核心文献结论
2.1.2 对既有研究结论的编码
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胜任力可能有不同的文字描述,在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与偏差。为准确地理解和整合这些文献,利用McClelland 的胜任素质辞典,将文献中的描述与辞典中的词条进行逐一对照检查;进而进行编码,将众多文字指向的同一意义锁定到胜任素质辞典中去;然后筛选出概括程度最强的和出现频率最高的系列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备选内容。这样的筛选方法有利于确保指标定义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此,结合上述对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和素质的研究,从既有文献结论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和其他核心要点中共提取到97个关键词和正文具体描述。进一步由两位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的研究者,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将97个关键词及正文描述对照McClelland 胜任力辞典中21 项胜任素质的词条,逐一归类和编码,并将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文字锁定到胜任素质辞典中。最后,将两位研究者的归类结果及差异点进行比对和辨析,并参考专家意见和客观情形进行微调,筛选出概括程度最强和出现频率最高的系列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备选内容。经过整合与统计,获得如图1所示的胜任力指标频次分布图。其中,出现次数由多到少的前10个指标依次是技术/职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主动性、成就导向、自我控制、关系建立、冲击与影响、人际理解与沟通、组织承诺、培养他人、客户服务导向。
图1 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指标频次分布图
2.2 核心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参照胜任力理论模型中的维度划分,对前述关于高校馆馆长胜任力既有研究结论的编码结果进行聚类,将高校馆馆长胜任力模型的一级指标分为3个部分:专业知识、特质动机、关系能力。二级指标选取图1 中频次位列前十的胜任力指标,将其与一级指标进行匹配。由此构建出表2所示的高校馆馆长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高校图书馆馆长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3 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3.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图书馆馆长进行组织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建设的基础和必备素质,可以通过馆长的学历、专业、经验、技能等易于测评的任职资格来进行衡量。该维度下的二级指标“技术/职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可进一步区分为图书馆技术专业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管理学专业知识。其中,图书馆技术专业知识要求馆长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搜索引擎的能力。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要求专人专任,馆长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或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图书馆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管理学专业知识要求馆长作为图书馆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备熟练运用组织协调、带领团队、制定规划的知识和能力。特别地,这一指标的内涵与“团队管理”管理族指标相结合,也包含馆长对图书馆人员队伍进行有效管理的经验和技能。
3.2 特质动机
“特质动机”是图书馆馆长关于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的深层次特点,是馆长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受到个人成长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且难以改变,充分体现了馆长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该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
(1)“主动性”,即在没有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把握机会,开展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行动。具体而言,需要馆长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追踪学科和行业前沿内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新形势要求,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洞悉机遇与挑战。主动性的含义也与McClelland胜任素质辞典中“信息搜集”指标的含义部分重合,要求馆长主动聚焦问题,善于观察和搜集信息。
(2)“自我控制”,即抵御诱惑和抗压的能力。对馆长来说,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严守职业底线;以冷静的状态来迎接挑战、处理难题。
(3)“成就导向”,即不断设定更优的和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成目标。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图书馆必须实现知识服务创新,因此需要具有高成就导向的馆长带领图书馆打破桎梏,走出与科技和时代接轨的新路子。
3.3 关系能力
“关系能力”是馆长在管理图书馆过程中与馆员、读者以及其他组织建立各种关系所应具备的能力。馆长通过积极营造与馆员的关系,可以提高自身的领导力,让馆员在自己的带动之下团结一心,刻苦工作,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通过改善与读者的关系,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能够提高自身地位和形象,提高声誉和影响力;通过构建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健康、和谐、稳定的关系,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增加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可能性,赢得更多机会,促进图书馆发展。该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6个二级指标。
(1)“关系建立”,需要馆长利用现有资源,采取适当方法,认真了解不同对象的想法、需求和意见,发展人脉,创造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局面,形成一个完整而健康的关系网络。
(2)“组织承诺”,该指标的含义:首先,馆长要对图书馆有着深刻的理解、深切的热爱和深沉的责任感,对馆长这个职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其次,愿意长期从事该工作,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度和敬业度;最后,能将图书馆利益置于个人需求之上,甘于奉献,不辱使命。
(3)“人际理解与沟通”,是馆长建立健康的关系网络必备的技能。一方面,馆长要善于利用沟通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谈判,乐于合作,具备杰出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各方意见。
(4)“客户服务导向”,要求馆长要将读者摆在图书馆工作的制高点上,始终本着服务宗旨,关心读者需求,解决读者问题,具有高度的热情,采取强有力的行动,以此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5)“冲击与影响”,强调馆长能够在必要时运用语言和行动去说服他人。为达到这种效果,馆长要进行充分的印象管理。比如,在工作中取得出色的业绩,成为全体馆员的道德模范,树立崇高的人格形象和勇敢的创新形象等,通过构建自我标杆形象,提升对馆员、读者以及社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6)“培养他人”,要求馆长在发展图书馆事业和自我发展的同时,注重选拔、指导、训练优秀人才,保障其具有晋升条件和提高自我发展空间,培养优秀的馆员人才队伍。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馆长胜任特征的统计分析
基于上述高校馆馆长胜任力指标评价体系,下文运用公开资料介绍“双一流”高校馆馆长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专业知识和关系能力这两个维度的胜任特征。受二手资料局限性影响,本研究仅能收集到“双一流”高校馆馆长的专业背景、学校网络、职务网络等显性指标,较难收集到体现个人内在的特质动机等隐性指标。
4.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胜任特征分析
目前“双一流”高校共有42 所,包括A 类36 所、B 类6 所[21]。为尽可能收集42 所“双一流”高校馆馆长的相关信息,采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浏览相关高校网站、百度搜索、知网CNKI检索、查阅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以及电话、邮件咨询等。表3是42所“双一流”高校馆馆长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表3 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馆长基本信息
4.2 专业知识分析
考察“双一流”高校馆馆长的学历、职称情况和专业学科结构发现:一方面,博士学历及正高职称的馆长所占比例极高,均超过80%,充分表明“双一流”馆长群体具备一流的知识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另一方面,42位馆长中仅有不到15%具有图书情报类的专业背景,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馆长,其余高校馆长均非科班出身。拓展至全国范围内的1,361所高校馆,共有79.1%馆长学科背景为非图书馆学专业;并且,近8年统计数据表明,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所占比例处于缓慢上升趋势,而图情类专业出身的馆长比例并没有显著提高,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①。这与要求馆长具备“图书情报类专业知识”这一指标的预期相差甚远。此外,部分“双一流”高校馆馆长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进行了跨学科学习,掌握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构建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
4.3 关系能力分析
4.3.1 学校网络分析
除上述人口统计特征外,本研究对42 所“双一流”馆长曾经就读或者进修、访学经历等信息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统计表明,多数馆长在国内求学期间,均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相对而言,“双一流”高校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机制和教学队伍、更好的平台支撑和条件支持。这也进一步证实高校馆馆长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馆长选择回到曾经就读过的大学任职。母校成为高校馆馆长就职主要地点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个人方面看,馆长们更熟悉母校的组织制度、文化环境和工作氛围,对母校具有独特的眷恋情节和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组织认同度和组织忠诚度,希望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校角度看,母校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加便捷的晋升通道,以及财务、人际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为馆长施展拳脚、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
此外,具有海外留学、访学或教学经历的馆长有21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丰富的海外求学经历有利于馆长在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综合知识水平和人际关系水平。
从42 位馆长的学校网络分析看出,“双一流”高校馆馆长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国外留学经历,且愿意回到母校任职。现有的学校网络结构有利于馆长与曾经就读或往来过的国内外高校建立良好的联系,便于创造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学术资源和服务资源,为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也体现了对高校馆馆长关系能力方面的胜任力要求。
4.3.2 职务网络分析
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以“专门化的高深学问”为特点的学术职业具备5个显著特征:学术性、公益性、流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根据以上5个特征,可将校外兼职分为三类:一是学术性、公益性兼职,如参与学术研讨会、提供教育或专业编辑服务、担任公共名誉职位;二是流动性、创新性兼职,包括为企业或政府等提供咨询、合作研发等;三是自主性兼职,包括校外兼课、开办公司等[22]。参考该分类标准,文章基于“双一流”馆长的兼职现状分析了其职务网络。
42位馆长不仅担任高校馆馆长一职,还担任其他的校内或校外的学术职位、政府职位等。按组织边界划分,有16 人仅担任校内兼职工作,如院系教授、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等党政职务;其余馆长在校内、校外均有数量不等的其他兼职。按兼职类别划分,绝大多数馆长的兼职具有学术性和公益性,如担任学术团体的会长、秘书长、理事等要职,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等;还有部分馆长从事自主性兼职,被其他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另外,有10 所高校馆馆长担任政治类、宗教类、兴趣爱好类等校外兼职,如兼任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上述分析表明,“双一流”馆长广泛复杂的职务网络,反映出他们普遍具备更高水平的关系能力,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意愿及能力上表现出色。丰富的兼职活动有利于馆长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沟通与联系,更大限度地将获得的各种社会资源运用到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中,为所在职位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部分学术性和公益性的兼职工作可为馆长个人带来荣誉和威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使其在“冲击和影响”指标方面表现良好。
5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馆长选拔与培养建议
5.1 严控馆长聘任的专业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馆馆长的评价指标比较粗放,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在实际选拔中,馆长一般由高校校长直接任命,以内部培养、提拔为主要来源。内部晋升的优势固然不少,但难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因此,高校未来选拔图书馆馆长时,可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选任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放开人才选拔范围,参照本文构建的馆长胜任力模型,在选拔过程中提供明确统一的遴选标准、任职要求和考核依据,进一步促进图书馆馆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此外,本文提取的胜任力指标体系中,要求馆长应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或图书馆学科专业素养。这意味着在聘任高校馆馆长时,应适当考虑候选人的专业背景,优先选择图书情报领域专业出身的候选人。当然,也应避免对馆长的专业背景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3]。在实际任职情况中,绝大多数“双一流”高校馆馆长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且除了担任图书馆馆长之外,还在校内和校外积极开展多种学术及政府类型的兼职活动,通过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沟通联系为图书馆广泛争取资源,这表明我国高校馆馆长职位的行政化色彩大于专业化。此外,许多学科都和图书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读者的心理活动,也有助于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而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统计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也与图书馆学息息相关。因此,除了要求馆长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鼓励其掌握一到两门相关学科知识。这种多元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助益馆长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图书馆。
5.2 借鉴国际经验选拔馆长
在任职条件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可由校级领导分管,且要求馆长一职为专业技术岗位,担任馆长一职的人必须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同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的培训[1]。《日本大学图书馆标准》要求馆长为专业人员,是专攻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者[24]。美国《高等教育图书馆标准》实行职业准入制度,要求馆长任职的前提是其最低学历必须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且具有一定年限的图书馆管理经验和科研能力[25]。
在职责权利方面,我国赋予馆长在文献信息保障和与图书馆相关的高校事件中的决策权;要求馆长要为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规章制度,进行队伍建设,还要管理图书馆的经费预算等事项[1]。类似地,美国也要求馆长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25]。在日本,鉴于馆长职务的重要性,馆长应当享受到与系主任同等或更高的地位;同时要求馆长能够承担责任,对图书馆起到充实和改善的作用,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见识[24]。
中外相关政策法规都对高校馆馆长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尤其是对馆长职务的专业性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此,建议积极借鉴国外对于选拔及评价高校馆馆长的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馆馆长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我国高校图书馆队伍的高级人才队伍建设。
5.3 培养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新时代对馆长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馆长需要具备体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软实力”[23]。又如,一名称职的高校馆馆长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行为道德素质、广博的专业文化素质、科学的组织管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如,馆长理应具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和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政治素质[26]。因此,我国高校馆馆长还需注重提升个人政治素质,树立高尚无私、民主开明、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优良品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高校馆馆长的胜任力要求应有所调整。比如,进行网络学习和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又如,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挑战,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27]。此外,“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馆发展乃至馆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8]。高校馆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学科服务的创新,提倡建立科学的馆长选任制度,同时注重提高馆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29]。
6 结语
我国高校馆馆长胜任力模型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 个二级指标。对照该评价体系,“双一流”高校馆馆长胜任特征包括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以及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关系管理能力。未来高校馆馆长的选拔应以“双一流”大学为标杆,将专业化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提出更加严格、有针对性的高校馆馆长胜任力指标要求,适当提高馆长的任职资格要求:一是馆长应同时具备高级职称及硕士以上的学历;二是优先考虑图情类专业出身,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或者图书馆学科专业素养的馆长人选;三是鼓励从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优秀的人才,积极引进在学科建设上成绩突出者,以及具备图书馆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人才。
本研究重点考察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现任馆长的知识、技能、关系网络等外显胜任力指标,从而反映出他们在专业知识和关系能力两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未来研究应在此基础上,对42所“双一流”高校馆馆长开展行为事件访谈,获取其内在特质和动机方面的胜任力特征,从而确定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胜任力进行量化评价与比较,以便为完善高校馆馆长的管理策略提出针对性建议。由此,既能丰富战略领导理论与分析框架在图书馆情境下的有效运用,亦可助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
注释
①统计数据源自:王波,吴汉华、古永洁等执笔的《2019 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参见:http://www.scal.edu.cn/tjpg/20201116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