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中的图书馆社会形象

2021-05-11曾一昕

图书馆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图书馆员图书馆

何 帆,曾一昕

0 引言

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与图书馆功能有极大的契合度:图书馆员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具备专业性,能帮助大众识别虚假信息等[1],提供信息素养课程,提升信息辨伪能力;馆藏图书免费供读者阅读和外借;给兴趣爱好相同的民众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空间……事实上,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这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图书馆目前尚未完美对接此需求。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对公众宣传有限:图书馆未配备充足的相关工作人员与资金[2],也缺乏电视、报纸、微博等媒体宣传经验,尚未塑造出全面、便捷、低成本获取知识的社会形象。相对地,社会上浅薄信息“掠夺”了公众时间:微博、新闻、短视频等App利用吸睛标题、明星八卦等霸占公众信息获取渠道,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望[3]。

图书馆要主动宣传,树立为人民群众提供知识服务、促进社会教育、经济发展[4]的社会形象,摆脱呆板印象。一些图书馆着力于在网络上拓展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与公众交互[5]、提供更多符合时代的服务[6]。然而,享受在线宣传便利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网络舆情风险,未妥善处理的公关危机除了影响具体人员与图书馆,甚至可能牵涉到地方政府和高校管理机构的声誉。图书馆提升形象、吸引用户的关键步骤在于:首先,树立与时俱进观念,强化新媒体认知,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其次,识别自身社会形象与被关注焦点,依据工作目标重点部署工作,提高社会关注焦点的曝光度与满意感;最后,对重要但社会关注不足项目采取公关活动。

为获取网络上图书馆社会形象,笔者考察近20年新浪新闻报道的图书馆新闻。采用LDA 主题模型探测、排序及归纳主题,发现了之前研究中没有被特别关注的细分主题,如少儿、盲人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管理与从业人员,通过结合行业社会形象、社会关注与工作目标,可找准媒体关注重点,针对性加强服务质量,完善考核与规章制度,进而更好地为社会用户服务。

1 研究现状

涉及图书馆社会形象的研究多,范围广。为系统阐述研究现状,笔者借鉴莫祖英等[7]的研究综述框架,从图书馆社会形象影响因素、图书馆员形象、相关实证研究3个方面整理。该框架将现有研究按照研究范围与类型分为4类:(1)从理论上剖析图书馆社会形象影响因素,大致上为理论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3种;(2)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图书馆员行为是形象研究中的重要对象;(3)关于某一具体图书馆形象的实证研究占据一定比例;(4)如何塑造图书馆社会形象一直是图书馆社会形象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重点关注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提取与分析,因此依循该研究综述框架的前三方面梳理相关工作。

1.1 图书馆社会形象影响因素

定性分析确定图书馆社会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常见。周九常等[8]归纳出现代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的5个基本原则:内外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具象与抽象相结合、古今结合动态发展、与相关机构有区别。周九常[9]提出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体系有8个构成因素,即建筑形象、(基础)设施形象、(知识)资源形象、馆员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文化形象和综合形象。与此类似,朱红涛[10]强调建筑形象、职能形象和文化形象在国家图书馆社会形象中起到的关键作用。Houston S[11]认为图书馆核心在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可感知的信息、课程教学服务。Vårheim A[12]发现公共图书馆课程培训对于建立公众信任度具有重要影响。

1.2 图书馆员形象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图书馆社会形象的重要力量。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黄燕妮[13]强调参考咨询馆员作为图书馆社会形象塑造者和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实践者的重要性。

图书馆员形象总体上看较为正面积极。俞碧飏等[14]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证实图书馆员总体上在人们心目中是积极的形象。Shaw L[15]从《泰晤士报》《每日镜报》搜集跨度超过10年的264篇新闻,发现图书馆员也为正面形象,特别展现出专业技能和责任感。国内外图书馆员形象都很类似:专业技能、呆板。罗晓兰[16]强调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员出现了更细分的岗位与职责,技术对图书馆员影响力逐渐加强。Hicks D[17]认为图书馆员应将自身定位为面向服务和以变革为中心,教育、组织并服务用户,比用户更加理解其信息需求并加以解决。Badovinac B等[18]从300篇新闻报道中发现对图书馆员的报道并不充足,但是形象显示为正面:具备管理信息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图书馆员确实在大众心中建立起了专业性口碑。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图书馆员自我边缘化情绪严重,工作中抱怨多[19]。而呆板的形象也出现在各类研究中。Vassilakaki E 等[20]总结2000-2013 年关于图书馆员形象的60 篇文章,分为5 个主题:公众感知、图书馆员感知、学生感知、大众媒体感知和形象问题,在部分公众和学生中出现了负面评价,“老女仆”形象在大众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儿童书籍中图书馆员被塑造为正面但刻板的形象。总体上,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没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较大变化。

1.3 图书馆社会形象实证研究

关于图书馆社会形象识别的实证研究集中于两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新闻报道中提取图书馆行业社会形象[21-22];以某一地区图书馆为例介绍社会形象[23-24]。也存在为数众多探究图书馆网络社会形象的实证研究。例如,李斯等[25]从印象管理理论视角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微博上的角色形象,得出其试图展现出优质信息服务、阅读文化倡导者等正面形象。国外研究更加偏向于图书馆与新媒体结合带来的形象转变。Mon L[26]探索图书馆在Yelp、Reddit等网站上与用户交流、分享信息模式,展现了图书馆在社会媒体上发展的新方式。Islam M M等[27]指出图书馆使用Facebook、LinkedIn 开展营销,提供在线信息服务,强化了竞争力。Shulman J等[28]发现图书馆机构Twitter账号而不是相关联的教职工或学生账号具有最大影响力。Karami A 等[29]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发表的tweets,发现其偏好发表公共关系、图书相关活动的内容。

相当数量研究偏好自顶向下的理论构建,并且重点关注作者所感兴趣领域。但是,实际报道中主题权重分布各异,不同信息源之间也会有差别,展现结果不会均衡分布,而是着重于部分主题。因此,在不分析实际数据情况下,无法得到准确、全面的结论。

定性研究中图书馆社会形象涵盖范围巨大,学者定位、视野、关注点、学科也各不同,导致从顶向下建模的理论研究难以囊括其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研究者理论推断,社会形象识别需要数据与技术支撑。社会形象来源于社会公众及其参与的信息活动,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社会形象会发生动态变化。选取不同数据来源也会导致不同结果,需要审慎选择合适数据源。人工搜集、分类信息会消耗大量人力与物力,并且社会形象分类标准无法量化成一套可操作规则,只能凭个体经验操作,因此需要一种从数据中自动获取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方法。

2 实验设计与参数选择

本文通过研究新浪新闻中图书馆相关报道,采用主题模型方式开放探寻媒体打造的图书馆社会形象。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作为新浪旗下重要新闻栏目,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App月活跃用户达到1.30亿人,仅次于腾讯新闻与今日头条[30],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考虑到新浪新闻创建于1998年,远早于其他主流网络新闻应用,时间跨度更长,因此选为数据来源。本章从实验数据来源、实验流程、主题模型参数3个部分详细阐述实验思路与步骤。

2.1 数据源

本文选取网络新闻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图书馆社会形象研究对象多为微博、纸媒,尚未发现采用网络新闻作为数据源的图书馆社会形象研究。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31亿,网络新闻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31],因此选取其作为评价来源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本节阐述网络新闻在实证研究中的差异性优势。

(1)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传统新闻选题严谨、制作流程化、传播单一,而互联网新闻不受传统思维或流程拘束,信息选择、编辑及传播均向受众倾斜[32]。比如,有关图书馆藏展览的信息受众面小,难以成为传统媒体中的独立新闻,但互联网可为其传播提供一席之地。同时,基于其草根性、热点捕捉能力、娱乐性,网络新闻借助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打造信息产品、服务用户,其阅读体验不啻于电视,更容易构建报道对象的鲜活形象。

(2)分发迅速,自动推荐。网络新闻的高时效性、多媒体内容与推荐算法吸引并留住用户。网络新闻借助第一时间发布与推送新闻的优势,已然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纸媒排版、印刷、分发流程,与电视新闻剪辑、审核、排版流程类似,缺乏时间灵活性。网络新闻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相关新闻,加强用户黏性。新闻不论发布多久,都能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而电视、纸质新闻可能第二天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旧闻”,缺乏再次回到用户视线的渠道。

(3)覆盖人群广泛,影响程度较大。网络新闻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网民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信。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网民都能观看新闻,辐射受众范围广泛。新浪、腾讯等新闻门户网站同时也是不少网民浏览器默认网址,打开浏览器即可看到新闻。大部分报纸仅在一定地域发行,覆盖范围小,受众数量有限。大部分省市级电视台与广播面临同样问题。用户既可从网络新闻正文发现新鲜社会事件,也可以从评论、点赞等其他用户行为获悉社会看法,进而产生羊群行为[33]接受并遵循社会群体的主流观点。

(4)可公开获取数据。数据是研究基石,完整数据保障研究结果。不论是今天还是十年前的新闻,都能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搜索与下载。不断试图电子化的纸媒受限于版权、观念、资金、技术等问题,尚未形成公开的大体量数据库;电视新闻注重视频整体感观,难以提取结构化信息。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受众广泛、特点明显,显著区别于其他形式媒体特别是传统纸媒与电视新闻。本文选取网络新闻作为数据源识别图书馆社会形象具有相当的新颖性、实用性与便利性。

2.2 实验设计与流程

实验流程分为6个部分,具体见图1。

图1 实验流程图

(1)抓取新闻。搜索新浪新闻2002 年1 月-2019年12月发布或转发标题包含“图书馆”的所有新闻,采用Python 编程语言下载对应新闻标题与正文。制定搜索策略时,将新浪新闻搜索引擎支持的最早年份2002年设定为搜索起始时间;选取标题包含“图书馆”关键词的新闻。

(2)数据预处理。预处理新闻文档集合,以支持后续主题建模。首先,去除文档出现的图片、标点、非法字符,使用Python的jieba 工具包对每篇新闻分词。鉴于低频词、高频词与停用词可能污染模型结果,去除在超过10%文档出现的高频词与总出现次数低于5的低频词,得到词表总词数为31,045。过滤高频词中“在、着、也、很、他们、我们”等没有实际意义的功能词与停用词,也去除“阅览室、图书馆”等领域频繁词。最后,考虑短文本会降低模型准确度[34],删掉总词数少于100的文档后剩余14,189条新闻。

(3)LDA建模。建模阶段选取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提取新闻主题。LDA模型[35]是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可以在无监督情况下识别文档包含主题。通过在文档-词两层结构中引入主题层,LDA采用词袋模型将文档表示为主题的概率分布,主题表示为词的概率分布,经过吉布斯采样或变分推断方式得到近似概率分布。本研究使用Python 的gensim包在新闻文档集中构建LDA模型。

(4)筛选优质主题。鉴于LDA 生成主题数量较多且主题价值差异巨大,依据生成主题与垃圾主题距离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KL散度)为主题意义排序,手工挑选出意义明确主题并标注其含义。其间最重要问题是识别主题价值,因为LDA模型生成主题序号仅代表随机编号,无法判断主题价值高低。参照Alsumait L等[36]提出的衡量主题价值方法,计算生成主题与垃圾主题距离,距离越大代表生成主题意义越明显。

一种较好选择垃圾主题方式是假设垃圾主题中所有词出现概率相同,原理类似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对于一个有意义或价值主题,词的概率分布会向少数可以代表主题含义的关键词倾斜。从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角度看,所有词均匀分布的主题系统处于最混乱无序状态,提供的有效信息也最少。

本文选取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测度生成主题与垃圾主题的距离。相对熵相较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海林格距离(Hellinger Distance)等距离公式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更为常用,虽然其不满足距离的对称性属性。但是,当固定垃圾主题为比较对象后,生成主题词分布与垃圾主题词分布的相对熵大小与两者差异程度正相关,与距离作用类似。

(5)识别有意义主题。主题模型作为启发式知识探寻工具,生成的主题与人类认为有价值主题不一定相同。可能出现多个要素糅杂于一个主题中,导致内容混淆,需要依据重要主题词手工标注其含义。对根据相对熵筛选出的“优质”主题,按照概率分布前十关键词一一标注含义后,识别出有意义的主题。

(6)主题聚类。根据单个主题含义,将其聚类成数个部分,从宏观角度分析网络新闻中的图书馆社会形象。

2.3 主题模型参数选择

本文使用标准LDA主题模型对图书馆新闻报道建模。选择合适超参数可以相对提升模型效果,需要设置超参数有向量、与主题数量t,表示新闻的主题先验概率分布,表示主题的词先验概率分布。研究一般设置对称的与,无法确定真实分布情况下对称值具有最优表现,而经验上看对称比非对称效果更好,对称与否不会显著改变结果,实验中两个超参数设置为对称即可[37]。因此,使用Python的gensim包推荐设置,即与中所有值均设定为1.0/主题数量t。主题数量对建模影响巨大,借助困惑度(Perplexity)确定主题数量。作为语言模型中常用评估方法,困惑度有着物理意义明确、公式简单的优势[38]。测试语料困惑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Dtest表示测试集,M表示文档数量,wd表示文档d包含的词及对应数量组合,Nd表示文档d包含词个数,z表示主题编号,wdn表示文档d中第n个词。困惑度数值上等价于测试集中所有词几何平均似然值的倒数,值越低说明模型泛化表现越好。采取十折交叉验证法将新闻文档轮流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将训练集得到的模型参数应用到测试集,取平均值作为对应参数的困惑度。模型迭代次数设为2万次,实践中保证了模型收敛,主题数量以30为间隔从10到700依次选择并计算相应模型困惑度,由此得到图2。可以发现,实验设定下困惑度随主题数量单调下降,下降幅度逐渐减小。

图2 困惑度随主题数量变化情况

选择主题数量具有技巧性。主题过少导致主题内容宽泛,过多则产生相似或重复主题[39]。鉴于本研究探索意义明确主题,一定程度的冗余主题不会造成严重问题,折中考虑后,选取困惑度平稳下降时的主题数量280。实验中发现,相近主题数量不会导致生成主题内容大幅度波动,高价值主题仍然显著存在。

确定主题数量后按照生成主题与垃圾主题相对熵的值从大到小排序得到图3。前23个主题与垃圾主题的相对熵较大,主题中词的分布倾斜明显,而后续主题相对熵下降幅度不大。虽然排名靠后的主题可能也存在价值,但是代表性没有靠前主题强,后续手工分析中收益相对较小。本文后续重点分析相对熵排名前23个主题。

图3 生成主题与垃圾主题的相对熵分布

3 网络新闻中的图书馆报道数据分析

3.1 新闻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图4 报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新闻报道数量体现了网络媒体关注图书馆的程度。以年为单位根据相关新闻报道数量变化情况绘图,得到图4。图书馆相关网络新闻数量变化呈现非线性发展态势。从2002 年开始,相关报道每年不断增加,直至2005 年达到顶点,一直到2013 年都保持相对稳定;随后大幅下降至2016 年的低点,一直到2019 年形成新的稳定区间。图书馆淡出公众视野一个可能解释是:2012-2013 年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期提供了便捷丰富的移动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对非专业用户吸引力下降,进而网络新闻减少相关发布。

3.2 图书馆新闻主题分析

与垃圾主题相对熵最远的那些主题相对而言可能更有意义。对排名前23 的主题依次按照其概率分布顺序排列,对前10 的词手工标记出主题含义,并从对应主题生成概率最高的5篇新闻中依据标题选择2篇最具代表性新闻,详情见表1。生成的23个主题可以聚合成8类:实体书籍业务、业界会议、地区图书馆、图书馆与政府合作、图书馆公众文化宣传、图书馆爱心公益、特定群体图书馆以及无明显意义。

表1 图书馆相关新闻涵盖主题按与垃圾主题KL散度排序

(1)实体书籍业务,该类主题包括“古籍保护与修复”“自助借还书”“借书证办理”。此类主题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书籍业务。一方面,新闻从业人员与受众不是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图书馆的认知偏向于传统书籍借还业务;另一方面,借还书业务是公众与图书馆交集最多的服务,相关新闻具备实际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保护与修复”作为意义最显著主题证明公众心中书籍与图书馆已牢牢捆绑在一起。

(2)业界会议,该类主题包括“协会会议”。与其他面向社会大众的主题不同,“协会会议”关注图书馆界内部事务与互动,对于加强图书馆、馆员之间的交流与业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类主题作为纯粹通报性质新闻并不会吸引大众注意力,仅起到记录作用。

(3)地区图书馆,该类主题包括“重庆图书馆相关报道”“湖南图书馆相关报道”“美国数字图书馆报道”等。图书馆社会形象来源于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或服务报道,依托于具体的图书馆实体。一个有趣发现是地区图书馆报道集中于重庆与湖南,可能该地区图书馆更重视媒体宣传。

(4)图书馆与政府部门合作,该类主题包括“湖南省文化厅与图书馆”“政府部门与图书馆合作”“政府部门图书馆宣传”等。财政资金是图书馆经费主要来源,与政府部门互动合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湖南在本主题与地区图书馆两个主题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有趣的是,国内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也在湖南。

(5)图书馆公众文化宣传,该类主题包括“图书馆讲座”“藏品展览”。图书馆除了常规的图书相关业务外,较受用户欢迎的便是讲座与展览。讲座涉及内容多样,包括技能培训、名人讲座、阅读推广等,吸引感兴趣人群。与讲座注重人的属性相比,图书馆展览更加注重物,利用免费、限时的展览吸引大众观看。

(6)图书馆爱心公益,该类主题包括“图书捐赠”“图书馆义工”“爱心图书馆计划”。图书馆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图书捐赠提升图书馆馆藏,义工帮助书籍归位与协助活动,爱心图书馆则关注留守地区儿童与民众阅读需求。

(7)特定群体图书馆,该类主题包括“学校图书馆功能升级”“少儿图书馆建设”“少儿图书馆困境”“亲子图书馆”“盲人图书馆”。该类主题关注具体的群体,涉及学校、少儿、盲人多个类别图书馆。其中,与少儿图书馆相关的主题占比最大。少儿及其家长迫切需要亲子互动场所、各类儿童读物,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此外,国内外不少图书馆均开展盲文、有声读物等服务,盲人对于图书馆服务也并不陌生,社会新闻报道说明此项业务在帮助特殊群体的同时也抓住了社会热点。

(8)无明显意义,该类主题包含3个无法识别的主题。例如,排名16 的主题混杂了“音乐”“莫扎特”“禁书”“白领”,即使观察对应新闻标题也无法提炼出主题。LDA生成主题与人定义主题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少量无明显意义主题。

与纸媒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更关注具体内容。比如,在纸媒研究中,张蔚林等[40]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图书馆报道,发现图书馆具体形象包括知识天堂、阅读场所、组织机构、文化服务平台、有机体、第三空间。莫祖英等[7]从国内重要报纸中发现图书馆形象关键词包括服务内容、服务理念、文化教育功能、现代化水平等。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更加注重现实业务与概念: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公益资源倾斜给弱势群体,少儿、盲人等特殊人群对于图书馆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使用场景上,地铁、高校、公共图书馆作为当下使用图书相关服务的重点区域,受到媒体大众的重点关注;政府、企业、捐赠人、志愿者对于提升图书馆资源数量与质量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图书馆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扶持;很多公众使用图书馆资源依然局限于书籍借阅相关业务,但是知识服务与藏品展览也对一部分人吸引颇大;不同地域对于图书馆宣传程度不同,宣传效果较好地域为湖南与重庆,其他省市图书馆可以借鉴其经验。

4 对图书馆塑造媒体社会形象的建议

本文从网络新闻数据源、特定群体图书馆两个角度提出了塑造图书馆媒体社会形象建议。随着媒体不断更新换代,图书馆从业人员需要关注新的媒体形式,同时积极与媒体沟通;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需要关注社会痛点,解决特殊人群的阅读、交流需求。

4.1 主动加强与媒体及公众的互动,打造特色场馆、服务和馆员品牌

图书馆机构及从业人员需具备媒体、公众沟通意识并主动开启交流。被动等待社会关注的策略在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井喷的当下,难以引发媒体与公众关注兴趣,导致交流机会匮乏。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直接与公众感知挂钩,主动宣传自身有助于更好地建立起社会形象。特别是图书馆不同于博物馆、医院等非营利组织,一方面提供借阅书籍、汲取知识、消磨时间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人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中有着特殊情怀[41]。

强化社会互动的重要前提是打造特色场馆、服务及人员品牌。独特品牌有助于加深社会对图书馆理解,吸引“路人转变为粉丝”,建立良好形象。图书馆具有的3种重要资源均能打造出特色品牌。其中,场馆资源包括浩如烟海的图书收藏与明亮、舒适的场馆,特色场馆标签可以是海量藏书、新书速递、乘凉纳暑等信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比如知名作家签售、画作展览、技能传授等,也可以成为其特色;打造馆员IP 是一种新兴策略,比如故宫博物院单霁翔先生在参与《国家宝藏》、故宫网红商品创作同时,成功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人设,登上微博热搜[42],更好地帮助公众了解文物保护知识。特色服务让公众喜爱并使用图书馆,有助于线上线下口碑效应。

4.2 关注多平台、多主体的媒体数据

为获取更完整的社会形象,图书馆从业者需关注多平台、多主体的媒体数据。网站、App、报纸、电视等多种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交融了官方机构、媒体从业者、社会公众等多主体,一起构成了丰富的信息视听渠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关注一个平台或一类人群的意见容易陷入固定思维。前文分析网络新闻作为评价来源意义,并且实验结果证明网络新闻与纸质新闻关注重点有明显差异。接触乃至参与更多媒体渠道,也符合图书馆全方位打造社会形象的战略需求。比如,国家图书馆联合抖音上线“抖音图书馆”[43],影响力得以扩散到社交平台,树立起年轻活力、与时俱进的形象。

4.3 关注社会痛点,强化自身吸引力

提供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兴趣的服务是图书馆维持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解决社会痛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社会形象。针对假期少儿无处可去沉迷电子产品的社会痛点,厦门图书馆放开入馆年龄[44]、开辟专门少儿区域,增加了图书馆服务人数,提高了服务使用率,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图书馆的好感。广州图书馆则通过设立视障人士阅读区、配备盲人电脑与盲文书为盲人提供专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阅读需求[45]。

5 结语

本文从真实数据出发关注网络新闻中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归类与分析重点主题,为图书馆管理者与从业者提供大众服务新视角。与其他研究不同,笔者并不试图总结出完整的社会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七类有价值主题,包括:实体书籍业务、业界会议、地区图书馆、图书馆与政府部门合作、图书馆公众文化宣传、图书馆爱心公益、特定群体图书馆服务。

笔者高兴地发现浮躁时代并没有将此情感传染给图书馆。相关网络新闻总体上没有涉及娱乐或社会热点事件,专注于自身业务,为人民服务保持初心。比如,关注少儿、盲人图书馆的新闻急社会之所急,指出当前公益服务亮点与可改进之处,为管理部门提升服务确定方向,帮助大众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除了服务特殊人群,图书馆也贴合日常生活,以地铁图书馆方式供人们闲暇之余充电学习与放松。

学术研究并不独立于社会,其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网络新闻提供的视角可以为学者提供符合实际的研究视角与思路,获取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涉及图书馆志愿者、留守儿童知识教育、盲人图书馆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对于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图书馆管理部门与从业者,关注媒体并寻求合作迫在眉睫。为了让更多用户享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必须借助媒体与公众力量进行宣传推广。媒体传递信息同时也塑造图书馆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公众认知:如果新闻报道中图书馆藏品多、服务好、形象佳,读者自然心往神驰,反之读者可能继续把图书馆与“老古董”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图书馆员图书馆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图书馆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