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在产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心理及生理应激的影响
2021-05-11叶磊东
叶磊东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福建厦门 361003
产科手术集手术基础护理理论、管理、操作、手术配合于一体,其护理质量与母婴预后密切相关[1]。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大力推行,剖宫产率亦随之上升,剖宫产术已成为妇产科的主要手术。而手术护理作为剖宫产手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护理质量对降低产妇心理、生理应激,促进手术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连续性护理是在整体护理和延续护理内涵不断延伸下发展而来的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护理周期的延长和护理服务领域的拓宽,促进患者在经历医疗服务体验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护理体验[3]。本研究以于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50 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连续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12 月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150 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单胎正常妊娠者;②产妇及配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或经解释后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有妊娠合并症者;②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③有剖宫产禁忌证者;④对护理干预的开展不配合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案予以分组,A 组75 例和B 组75 例。A 组平均年龄(26.26±2.14)岁;产次:初产妇48 例,经产妇27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1 例,大专35 例,本科及以上19 例;B 组平均年龄(27.11±2.25)岁;产次:初产妇45 例,经产妇30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 例,大专36 例,本科及以上21 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再予以实施。
1.2 方法
手术护理中,A 组75 例产妇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1 d 基础准备(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等),术中手术配合(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手术医师各项手术操作等),术后注意事项交代(包括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等,护理周期为手术开展前1 d 至手术结束。
B 组75 例产妇行连续性护理,即延长护理周期为产妇术前3 d至术后7 d,并以该周期为时间轴,在常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并完善护理内容:具体干预如下。(1)术前1 ~3 d。①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产妇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产次等基础信息准确评估每位产妇的健康教育需求,据此针对性的介绍剖宫产手术知识,包括配合要点、注意事项、风险因素等,帮助每位产妇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提高手术依从性。②心理护理。对产妇表现出的消极心理和所担心的问题多一份倾听、理解和尊重,针对存在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的产妇,给予积极疏导;组织其观察育儿相关视频,加强母亲角色认同,建立手术信心;并叮嘱产妇家属给予产妇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鼓励,提高心理效能。③生理准备。衣着宽松、干净、舒适,摘掉项链、戒指、耳环、手镯等金属饰品;在饮食上补充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术前8 h 禁食,避免术中麻醉引起呕吐反应。(2)术中护理。①环境护理。根据季节及气候特点,对手术室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温度22 ~25 ℃,相对湿度于40%~60%为宜。室内应设有隔音、空调和净化装置,防止各手术间相互干扰和保持空气洁净。②心理支持。根据产妇的主诉和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的监测,密切关注产妇心理变化,以温和、亲切的沟通方式鼓励产妇,缓解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手术依从性。③提高手术配合度。手术室护士充分掌握剖宫产手术步骤和护理要点,了解手术医生的习惯,以提高手术配合度,加快手术进程。(3)术后1 ~7 d。①疼痛干预。指导产妇取合适、舒适的体位,并通过穴位按摩、肌肉放松等方法,以缓解产妇术后疼痛感受。②康复指导。产后指导产妇尽早给宝宝哺乳,促进乳汁的分泌,同时刺激子宫收缩,加快子宫复旧;指导产妇做踝泵运动,促进宫腔内积血排出;通过腹部按摩促进排气;注意会阴部的每日清洁,避免感染。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应激反应 于两组产妇手术前1 d、术中及术后3 d,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予以产妇心理状态评价,分值越高,提示产妇焦虑、抑郁心理越严重[4]。
1.3.2 生理应激反应 于两组产妇手术前1 d 及术后7 d,采集产妇空腹中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检测生理应激反应指标:血清肾上腺素(E)和皮质醇(COR)[5]。
1.3.3 术后康复效果 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于术后1、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产妇的伤口疼痛程度,评分0 ~10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心理应激反应比较
术前1 d、术中及术后3 d,在SAS、SDS 评分上,B 组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生理应激反应比较
术前1 d、术后7 d,在血清E、COR 指标值上,B 组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 SDS术前1 d 术中 术后3 d 术前1 d 术中 术后3 d A 组(n=75) 38.28±3.24 39.48±4.25 30.27±3.20 33.28±2.73 30.26±2.41 29.38±2.04 B 组(n=75) 30.27±3.24 28.38±3.24 20.10±2.35 22.17±2.31 20.35±2.43 18.26±2.12 t 值 11.293 9.273 12.613 10.261 11.135 9.284 P 值 0.002 0.009 0.000 0.003 0.000 0.007
表2 两组产妇血清E、COR指标值比较(±s,ng/ml)
表2 两组产妇血清E、COR指标值比较(±s,ng/ml)
组别 E COR术前1 d 术后7 d 术前1 d 术后7 d A 组(n=75) 0.33±0.05 0.26±0.03 280.31±16.26 239.36±18.35 B 组(n=75) 0.20±0.02 0.12±0.01 235.34±14.25 187.38±12.42 t 值 12.384 13.273 8.273 13.283 P 值 0.000 0.000 0.021 0.000
2.3 两组产妇术后康复效果比较
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B 组均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 d,B 组VAS 评分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术后康复效果比较(±s,分)
表3 两组产妇术后康复效果比较(±s,分)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 VAS 评分术后1 d 术后3 d A 组(n=75) 2.67±0.33 8.38±1.20 7.44±1.24 5.48±0.64 B 组(n=75) 1.57±0.16 5.45±0.75 5.02±0.76 3.45±0.35 t 值 13.274 9.283 11.273 10.843 P 值 0.000 0.002 0.000 0.000
3 讨论
连续性护理是现代护理服务内涵不断深入背景下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将护理对象视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于临床护理服务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视患者远期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需求,深化护理理念,拓展服务领域,延长服务周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7-9]。本研究中,手术护理中A 组产妇行常规护理,B 组产妇行连续性护理,结果显示连续性护理能有效降低产妇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本研究中,术前1 d、术中及术后3 d,在SAS、SDS 评分上,B 组均低于A 组(P<0.05);术前1 d、术后7 d,在血清E、COR 指标值上,B 组均低于A 组(P<0.05)。即经连续性护理干预后,产妇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明显降低。连续性护理模式下,手术护理周期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当天,而是将护理周期延长至术前3 d 至术后7 d;在护理内容上,于手术护理全过程中重视产妇的心理干预,提供初产妇在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援助和在手术应激刺激下的心理支持,有助于产妇在手术体验中唤醒其主体意识,提高心理效能,从而降低心理应激刺激[10-12]。同时,关注产妇的生理护理,从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整体上提高优质护理服务,以降低手术对产妇造成的生理应激刺激[13-14]。
连续性护理能有效加快产妇术后康复进程。本研究中,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B 组均短于A 组(P<0.05);且术后1、3 d,B 组VAS 评分均低于A 组(P<0.05),即连续性护理模式下产妇康复进程明显加快。延续护理模式下以产妇为中心,结合每个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延续服务方案,从健康知识体系、康复指导及心理、情绪等方面提供针对性、全面性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促进产妇康复[15-16]。
综上所述,于产科手术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能有效降低产妇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