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朴饮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021-05-11王韶华王蓓蓓吴庆华
刘 燕 王韶华 王 微 王蓓蓓 吴庆华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消化内科,北京 100039
幽门螺杆菌(Hp)长久以来都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于Hp 的感染,活动性胃炎的感染率则超过了九成之多[1]。20 世纪末,Hp 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Ⅰ类致癌因子[2]。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做法,往往很容易造成Hp 耐药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根治难度[3],如何有效根除Hp 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就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消化科收治的120 例Hp 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评价连朴饮加减治疗Hp 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与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 年9 月至2018 年5 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消化科收治的120 例Hp 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进行研究。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4]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患者符合脾胃湿热证在相应文献中的中医证型[5]。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经胃镜确诊,表现为胃黏膜黏液黏稠混浊,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③患者近两周无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H2受体拮抗剂之类的使用史;④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道恶性肿瘤等疾病;②存在脏器严重损伤;③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④患者对本研究用药存在禁忌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 例Hp 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治疗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龄24 ~78 岁,平均(51.1±8.2)岁;对照组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26 ~76 岁,平均(49.8±7.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四联疗法,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H20061220)口服,20 mg/ 次,2 次/d;阿莫西林胶囊(联邦制药,批号H44021351)口服,1.0 g/次,2 次/d;克拉霉素分散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H19990376)口服,0.5 g/ 次,2 次/d;枸橼酸铋钾胶囊(丽珠药业,批号H10920098)口服,2 粒/ 次,2次/d。治疗2 周。治疗组除此之外进一步增加口服中药连朴饮加减治疗,组方为黄连6 g、厚朴15 g、半夏10 g、石菖蒲10 g、藿香10 g、蒲公英30 g,白及10 g,生甘草6 g,口苦口臭明显加用黄芩、柴胡,食欲差加用鸡内金、焦三仙,痞满明显加用紫苏梗、枳壳,胃脘部疼痛加用元胡、三七。中药采用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配方颗粒剂,每日1 剂,分2 次服,疗程为2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参照相应资料中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证型。主症:胃脘疼痛痞胀、苔黄腻、舌质红;次症:口苦口臭、胃脘灼热、大便黏滞、恶心呕吐、脉滑数。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 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临床疗效:参照《慢性胃炎辨证与成方治疗》[6],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七成以上;有效:有所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三成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加重或变化不明显,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不及三成。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Hp 清除率=Hp 阴性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治疗组 60 14.44±2.55 5.73±1.02 24.565 0.000对照组 60 14.39±2.61 8.44±1.33 15.733 0.000 t 值 0.106 12.524 P 值 0.915 0.000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
治疗2周,停药1 个月后,复查治疗组Hp 清除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19)。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各自药物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传统中医药学对Hp 感染无明确阐述,近年来国内对Hp 感染作了大量研究,Hp 感染类型的胃病在中医病证中类属“嘈杂”“胃脘痛”“痞满”等。Hp 在中医学理论中类属“邪气”,发病与人体正气不足有关[7]。现代研究中显示,Hp 的生长和繁殖多以湿热蕴积环境[8]。脾胃湿热型以Hp 感染者最为常见,危北海等[9]研究提示,脾胃湿热型Hp 阳性率最高(超过90%)。本课题组长期临床观察发现,Hp 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多有上腹部隐隐不适、胀满纳呆、口苦口臭、大便黏滞或溏泻,舌质多见淡红或红,或可见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脉滑或数,舌苔薄黄或黄腻,胃镜检测多见胃黏膜发生各种异常。Hp感染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相似度较高,符合相关学者的临床报道[10]。湿热邪气侵入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渐进性、黏滞性及反复性,与Hp 感染造成的慢性胃炎基本相同[11]。
连朴饮来自于《霍乱论》[12],最早被用于治疗上吐下泻等湿热霍乱症状,本研究取该方理气和中、清热化湿之用。方中苦寒的黄连泻火解毒、清热燥湿;苦寒的厚朴行气燥湿,两药共为君药。化湿芳香醒脾的石菖蒲和降逆燥湿和胃的半夏主要用于和胃化湿止呕,为臣药。清热和胃甘寒的芦根除烦止呕;芳香化湿辛而微温的藿香主治脘痞呕吐、湿浊中阻;苦甘寒的蒲公英利湿通淋、清热解毒;苦甘涩寒的白及消肿生肌、收敛止血,皆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使药。上述药剂可产生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之效。研究证实,对抑制Hp 作用的重要筛选中,清热药使用率最高,其中黄连疗效较好、抑菌作用较强[13]。除此之外,蒲公英、白及、藿香可有效抑制Hp[14]。既往研究证实,中医与西医联合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5]。中药复方清热化湿,健脾和胃,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内环境,破坏Hp 在胃中的湿热环境,阻碍Hp 破坏胃黏膜黏液屏障[16],联合西医四联疗法进一步提高Hp 清除率。
综上所述,连朴饮加减治疗Hp 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 清除率,且安全,可在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