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与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2021-05-11陈晓朋张明珠彭彩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百会穴动脉血基底

陈晓朋,张明珠,彭彩亮

(1.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700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7000)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发病的病理基础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压迫并刺激颈椎周围交感神经末梢[1]。与其他类型颈椎病比较,此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因此症状更为复杂,对患者精神心理和日常生活影响更为明显。高血压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并发症之一,属于颈源性高血压的一种,同时亦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范畴[2-3]。由于血压增高和血压异常波动,不仅使颈椎病症状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还能造成脑动脉血管痉挛,阻力增加,脑供血不足。本病发病机制较为特殊,对于传统降压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因此,其治疗相对棘手。近些年,以推拿、颈椎牵引、中频电疗、针灸和中药汤剂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以针药并用为手段的中医综合治疗在调整颈椎功能、减轻神经根炎症刺激,缓解机械性压迫,缓解临床症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5]。中医认为本病病机是虚、瘀、痰以及痹,基本治疗原则是益气活血、祛痰通痹。笔者根据该病的病机,观察了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HRV)与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收治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18~75岁,诊断参照《现代颈椎病学》[6]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的相关症状,颈椎影像学检查均有相关异常变化(如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弯曲变浅或消失、项韧带钙化、椎体前后缘增生等)。高血压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7]中关于“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病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脑卒中、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肿瘤、颈椎骨折者,伴有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晕针史、过敏体质者。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1(52.5±9.2)岁;颈椎病病程3~15(6.54±2.19)年;高血压分级:1级14例;2级16例。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4(53.2±7.5)岁;颈椎病病程4~16(6.62±2.36)年;高血压分级:1级15例,2级15例。2组性别、年龄、颈椎病病程、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要求。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时间静坐,鼓励合理运动和锻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部血液和淋巴循环。颈部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自身重量的1/10~1/5,通常为6~7 kg,开始治疗时从小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以患者耐受为准。牵引角度:患者采用坐位,颈部沿躯干纵轴向前前倾10°~30°。每次牵引20 min,每日2次。颈部疼痛明显者可酌情给予双氯芬酸钠止痛;同时口服降压药氢氯噻嗪厄贝沙坦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227),每次1片(150/12.5 mg),每日1次。治疗8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百会穴、太冲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针刺具体方法:针刺百会穴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后,与头皮成45°的方向向后斜刺,进针深度为针刺0.5~0.8寸,留针20 min,期间每隔5 min行针1次。针刺每日进行1次,周六日休息,治疗8周。芪葛通络舒颈方组方: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5 g、僵蚕12 g、山楂9 g、川芎12 g、丹参20 g、桃仁12 g、三七6 g、红花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症状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8]中量化评分原则,按照严重程度对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悸、失眠症状进行赋值,0分=无(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轻微,患者可耐受,不影响生活质量)、2分=中度(症状较为明显,需接受一定干预措施,可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3分=重度(症状明显且频繁,需立即接受干预治疗,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3.2血压值 记录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1.3.3相关量表评分 记录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PQ颈痛量表评分。其中NDI是目前评估颈椎功能情况的重要工具,NDI分为4个等级:0~20%为轻度功能障碍,21%~40%为中度功能障碍,41%~60%为重度功能障碍,61%~80%为极重度功能障碍,90%~100%为完全功能障碍[6]。NPQ颈痛量表包括9个条目,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颈部疼痛和病情越严重[9]。

1.3.4HRV参数 治疗前后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测定2组HRV参数,包括每5 min节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 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

1.3.5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采用日立阿洛卡 Aloka-A6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记录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p)、血管阻力(RI)。

1.3.6临床疗效 2组8周疗程结束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7]进行疗效评定,分为4个等级,优:临床症状消失,血压恢复至<140/90 mmHg,日常活动不受限;良好: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压已恢复正常(<140/90 mmHg),可完成日常活动的1/2及以上;尚可: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压有所降低,但血压仍未恢复正常,可完成日常活动的1/3及以上;差: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和日常活动无改善。总有效率=(优+良好+尚可)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悸、失眠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患者血压值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BP、DBP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32组患者NDI、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DI、NPQ颈痛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患者HRV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DANN、SDNN、PNN50、rMMSD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3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NDI、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

2.5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p均明显增加(P均<0.05),RI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4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HRV比较

表5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2.6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目前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17%,其中约有1/5的患者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高血压在此型颈椎病中较为常见,其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状,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限和身心折磨的重要原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为[3,10]: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加之反复摩擦压迫导致颈椎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颈椎C1~3或C2~4横突前方含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其遭受机械性压迫和炎性介质的刺激后,诱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动脉血管收缩痉挛,阻力增大,血压异常升高。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其发生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降低造成的交感-迷走神经失衡有关[11]。HRV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心电学定量指标,HRV相关参数降低常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活性↑,迷走神经↓),是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心源性猝死的早期预警信号[12]。同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亢进是产生并维持高血压的始动因素之一。另外,椎-基底动脉周围亦富含了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当颈椎间盘后纵韧带增生变厚或水肿时,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压迫和刺激可造成椎-基底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动脉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血流速度减慢,因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发病病机为长期姿势不当、颈项部肌肉筋骨劳损等导致颈部脉络受损,气滞血瘀,正所谓“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此外,脏腑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颈项部筋骨皮肉脉络,痹阻经络而发病。另有中医理论认为颈项属于“脑髓”之门户也,且与太阳经、督脉存在紧密的联系。若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则导致气血不荣、经脉阻滞、颈项挛急,从而造成交感神经诸症。本研究采用的芪葛通络舒颈方中黄芪补益气血、提升正气,适应于各类气血两虚证和气虚证;葛根升阳、解肌表、引药上颈项,尤其适应于治疗因经气不利、外邪闭阻等所致的筋脉失养及颈项疾病;伸筋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川芎行气开郁、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延胡索、乳香活血行气止痛;鸡血藤活血通络、舒经止痛;土鳖虫续筋接骨、破血逐瘀;没药消肿生肌、活血止痛;桑寄生养血益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白芍缓中止痛、养血柔肝;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可抑制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具有良好镇痛及抗炎效应,还能促进颈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合成,加速纤维环损伤修复[14]。葛根含有葛根素,能够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扩张动脉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等神经内分泌激活等途径而具有降压效果[15]。

针刺疗法中的百会穴亦被称之为“三阳五会”, 其位居巅顶,乃为诸阳之会。现代中医学认为,头部和脑功能正常与经气的顺畅密不可分,而百会穴则与经气运行及脑的关系十分紧密,是大脑功能调节的关键穴位之一。针刺百会穴可有效调节膀胱经、督脉的气血运行,从而发挥升阳举陷、生精益髓、健脑宁神等功效,常用于眩晕、头痛、失眠、惊悸、心烦等病症中。相关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有助于缓解颈椎病患者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耳鸣等症状,并促进颈椎间盘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消散,提高颈椎活动度,还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管张力,提高平均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状况[16]。针刺百会穴还能提高对外周血管张力的调控力度,并下调内皮素(ET)含量,上调一氧化氮(NO)水平,保护血管内皮,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17]。在抑郁症的针刺研究中显示,针刺百会穴可显著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恢复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提高心率变异性[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SBP、DBP、NDI、NPQ颈痛量表评分、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RV参数增加,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提示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不仅能减轻症状,改善颈椎功能,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短期观察认为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百会穴动脉血基底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勘误声明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弹击两穴赶走秋乏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百会穴:养胃降压就找它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