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点动力学的水库移民文化适应机制研究

2021-05-11金奥岚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观点移民观念

赵 旭,金奥岚,胡 斌

(1.三峡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在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导致了近三千万水库移民被迫离开家园。而这一非自愿迁徙群体在安置地的适应程度,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的成败和社会稳定[1]。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产业培育、社区治理、福利保障等后扶项目中投入数千亿资金,期望通过有形资本和生计能力恢复来加快移民的社会融入[2]。但因心理失调和文化隔阂,后移民时代中的身份固化、内隐性冲突、关系网络脆弱等问题却日益凸显。调查显示,建国后首批新安江水库移民在40年间竟有超半数的人尝试回迁,三峡移民中对生产生活现状不满的比例则高达59.7%,各地水库移民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3]。而且在强制性搬迁导致的文化断裂之外,移民内部的代际更替,外部的环境变迁也使得文化适应过程更为复杂多变,现已成为影响移民政策接受意愿、角色转换和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早期有同化论和多元论两种视角[4],国外学者据此提出了基于适应心理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和交互性文化适应模型[5],基于适应过程的文化融合模型和相对文化适应扩展模型[6]等不同分析框架。前者主要从“移民是否固守原文化”和“迁入地原居民是否接纳移民”两个维度探讨了融合、同化、隔离及排斥等文化适应取向;后者则给出了跨文化迁移到社会文化适应的阶段过程。国内现有针对水库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实物补偿的角度出发,强调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并划拨专门经费对移民文化习俗和文化场所进行保护[7];二是将文化适应视为移民心理认同体系的组成部分[8],试图从解析怀旧、依赖、失衡等移民心态入手,通过认知氛围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影响因素来化解移民在安置区文化冲突。不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文化适应背后的逻辑机制实际上是一个群体观点或信仰的动态累积过程[9],并衍生出移民主体的异质性、移民心理行为间的错位性、移民与原住民间的交互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且采用前述的实证研究或定性思辨模式已难以解决。近年来随着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拓展和不同学科的交叉集成,观点动力学理论应运而生,该方法跨领域地将社会学、心理学和计算技术集成起来,通过对文化观念、社交网络、行为特征的建模,从微观个体的互动决策出发分析宏观群体层面的文化演进[10]。如Axelord[11]首先基于观点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文化的传播和演化,Lanchier[12]等人允许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观点存在,在Axelord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文化适应模型,接着Deffuant等[13]从群体多样性和文化认知更新的角度提出了连续观点相对协议模型。如今在文化规范的形成、文化适应过程、主流文化的反转等领域,已经构建出HK模型、Sznajd模型、Voter模型等诸多衍生模型[14]。不过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施政选举和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兼容问题[15],以及对网络舆情演化的探讨[16],尚未系统地涉及水库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已有模型假设个体间的影响遵循“有界信任”(Bounded Confidence,简称BC)原则,并采用CODA方式(Continuous Opinions and Discrete Actions)来表示观点行为转变的决策机制[17]。然而水库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却具有以下特殊性:1)利益冲突在移民与原住民间构建出无形壁垒,共识性观点缺乏让BC规则难以在移民文化适应中应用;2)搬迁政策的强制性会使移民违心做出适应行为,这显然与CODA中累积观点导致立场转变的模式不符。

综上所述,为实现对移民文化适应中随机和非线性过程的动态预测,本文从观点动力学的新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一个“社会心理建模+复杂网络分析+多Agent仿真”的文化计算模拟框架。并在以往田野调查和质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移民文化观点、外界社会规范、群体关系网络等文化融合因素的定量描述,设计移民文化心理变迁的决策机制模型。最后将其嵌入到“人工社会平台”中进行实验研究,并据此为移民文化适应帮扶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1 水库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

水库移民最终的文化心态是由适应过程决定的,Ward等[18]指出其中存在4个往复环节:1)跨区域迁徙后的非自愿文化接触。由于移民与安置区原居民间文化疏离的本质,实际上是公共资源争夺引发的信任危机[19]。所以在文化碰撞初期,移民在利益难以妥协的前提下极易产生文化隔膜,便倾向于在原生文化群体中寻求文化共识。2)社会文化冲突带来的行为异化。移民在沿袭原有文化遗传的同时,客居地文化差异也会迫使其做出适应策略的调整。此时文化观点的改变(显性意愿)并不一定是真实适应意愿(隐性观点)的体现,而是由移民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对“迁出地文化依恋性”和“迁入地文化易感性”共同耦合作用形成的[20]。3)文化整合中的心态改变。随着安置区生产生活的深入,移民的心理认知在原生群体和安置区原居民两者的影响下,最终基于政策考量来逐渐协调适应心理和行为。4)适应结果形成后的反馈。移民文化适应态度更新后,又会再次与其他个体成员产生互动,并进一步与文化环境发生交互影响,从而在群体行为层面上产生“相似性鼓励”、“多样化并存”、“极化对抗”等不同的涌现性情形。

由于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既涉及移民心理行为的改变,又牵涉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可将适应机制的影响因素分为3类:1)政策因素,补偿安置机制是移民与“客居文化”融合的物质基础,能化解安置地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增加该群体对文化差异的耐受力[21];2)个体因素,是指异质性移民在对待观点差异、新旧文化的态度上存在不同。如希望型移民视搬迁为发展机遇,乐于接受安置区的文化生活;而服从型移民主观意识淡薄,在任何外部环境下都愿意与群体观念保持和谐一致;担忧型移民则有较为强烈的恋土情节,消极甚至抗拒改变自身的文化观念[22];3)社交因素,社会关系是文化转播的载体,移民自身社会网络的修旧与立新直接决定了其文化接触的范围和强度[23]。因此,在“个体-政策-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水库移民文化适应的“接触-压力-反应-结果”四阶段过程如图1所示。

2 文化适应机制的演化模型

2.1 研究框架

若要进一步理清“文化鸿沟最终会消失还是永远存在”、“非自愿移民是否会真实表达自身文化遵从意愿”、“社会网络的重构会如何影响移民文化规范的形成”等问题,就必须对文化适应的过程进行可计算建模。文化虽然是一种难以量化的模糊对象,但其本质上是社会交互和环境干预形成的稳定信仰和观点,因此可从群体观点动向的角度来探寻移民文化变迁最终是达成一致或出现分歧[24]。根据观点动力学的研究框架,移民文化适应模型(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Behavior Adaptation Model,简称CPBAM)需从3个部分来构建(见图2):1)移民心智模型,是将移民个体抽象为智能体(agent),每个agent包括储元(移民的人格特质、文化偏好等)、识元(移民的文化认知-决策能力)、适元(移民文化观念的更新规则)、事元(移民文化适应的结果选择)。在系统建模中运用不同的变量体现该心智模型中的“元”,储元对应移民的个人特质L={α,β,γ},其中包括文化易感性α、原生文化固化性β、文化差异不容忍性γ变量,体现移民的个性特征;识元即表示希望型、担忧型、服从型三类移民类型,凸显移民的文化认知及其对文化差异的态度;适元即移民观点在不同文化体系Ii下更新的规则,呈现了移民在受到文化冲击时的观点变化情况;事元即移民的文化观念ai、bi、ci,展现了水库移民在不同适应阶段的观点。2)文化接触网络模型,是由安置方式、社交网络生长机制确定移民在迁入地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网络的规模和结构,关联对象的范围及影响强度等,在系统建模中用有向图G=(M,R,E,W)表示此网络的拓扑结构;3)群体观点交互模型,封装好的移民agent可视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让其按预定的关系结构和互动机制与周边环境发生文化接触,来观察微观个体观念互动在宏观层面的涌现现象。在系统建模过程中,移民在社交网络中的交互过程受到原生文化依存的影响Ioi以及外界文化氛围的影响Iei,并通过观点更新规则展现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及结果。

2.2 系统建模

2.2.1 变量定义

由图2可知,用agent描述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水库移民和安置区原住民,用复杂网络来构建移民所处的社交环境,系统参变量移民文化接触方式、观念转变规律、行为适应策略可用一系列规则集合来表示,模型基本参变量的定义如下:

1)M1和M2为迁入地原住民和移民agent集合。前者会对后者产生影响,但自身文化观点较为稳定。后者则受到前者为主体的文化影响并更新自身观念,并反作用于前者所在的文化空间。两者间因资源分配问题一般不会进入同一网络,故可将M1集合视为一个整体与M2互动,有M={M1,M2},M1用一个agent表示原住民群体,而M2={agent1,agent2,……,agentn},n是文化适应系统中移民总数。

2)P为水库移民文化适应过程。将非自愿文化接触期、行为异化期、文化心态改变、适应行为形成反馈等4个进程分别记为:P={P1,P2,P3,P4}。

3)移民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S代表移民对安置政策的满意度,决定了其在感知到融入压力时,是否愿意展现出与迁入地文化相一致的立场。(2)个体因素:L为移民的个人特质,可用三元组L={α,β,γ}表示,α为移民在安置区的文化易感性,β表示移民固守原生文化的程度,γ则是移民对观念差异的容忍度。(3)社交因素:G是安置地中移民的文化接触网络,用有向图G=(M,R,E,W)表示此网络的拓扑结构。M作为agent集合可视为网络中的n个行为节点,移民agenti则在半径为R的社交圈中发生文化触碰。此时圈内所有影响agenti的交往联系(有向边)可表示为集合Eij(t),而Wij则代表这些关系的关联强度(边的权重)。

4)O={O1,O2}分别表示原住民与移民文化观点的状态空间。前者是安置区文化反映的载体,即O1为当地主流群体的文化观念σ。后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3种状态,O2={ai,bi,ci}。其中ai是移民在P1阶段所持的初始观念(隐性),而bi是P2阶段中移民受客居地文化压力表现出来的显性观点,ci是移民在历经出生/客居文化双重影响(P3阶段)后形成的观念适应结果,P4阶段ci又反馈作用于下一个周期ai的初始化。

2.2.2 规则设定

1)移民文化交互网络构建。文化融合依托于个体关系网的重建,而在陌生环境中,移民会以既存的亲缘血缘为纽带,形成多个基于原生关系的子网络。同时社会性脱臼使得自致性次级关系(友缘业缘等)大幅减少,移民仅在集中安置聚居区内拓展日常交往的圈子,使得不同移民群体间的联系较为稀疏,并逐渐演化为“社区结构”,如图3所示。在各子网络内部,移民多聚集在高社会资本的“精英人物”(移民召集人)周围,即移民在社交网络恢复时优先选择高节点度(E的数量)的个体进行联系,形成了某种具有无标度特征的网络,即大多数“普通”节点拥有很少的连接,而少数“热门”节点拥有极其多的连接。因此,采用无标度网络刻画移民社交网络,故可构造出融合异质性节点和BA网络的“人工文化网络”,如图4所示。

2)移民文化适应作用机制。由移民子网络结构和社会圈理论[25]可知,原生文化依存对移民观点ai的影响Ioi包括两个方面:1)圈内临近个体观点aj与当前文化分歧;2)不同关联强度带来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力。设在P1进程的t时刻,移民agenti会和互动半径R中Ni(t)个主体发生观点交换,Ni(t)={j∈N/{i}:i,j∈Eij(t)},Ioi如式(1)所示。

(1)

其中,e-|aj-ai|为文化差异系数,两者态度相差越大,则相互观点作用的程度越小。出于联络成本的考量,移民会依据自身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γ来确定“非核心”关系,并在网络修复时被选择性地自然过滤,故wij的调整策略为

(2)

当γ→0时,表明移民能广泛接受各种观点;而当γ→1时,移民则仅和观点相近的对象保持联系。另外移民还会和迁入区原居民文化观念O1发生传递(P2进程),但面对异地文化压力时,移民会隐藏真实意愿ai并表现出显性观点bi,此时外界文化氛围带来的影响Iei为

(3)

式(3)中,若βi>0,可视为希望型移民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βi=1表明此时移民显性观点bi会尽量趋近当地文化(O1);若βi<0,则意味着担忧型移民固化身份,βi=-1是移民与外界文化对抗的极端情形;βi=0,有ai=bi,说明服从型移民将无视文化环境的改变,一贯性遵循所在群体的文化影响(Ioi)。所以结合式(1)~(3)可知,P3进程中移民agenti在出生地和客居地文化作用下的观点作用机制为

Ii=(1-Si)Ioi+SiIeiSi∈[0,1]

(4)

在式(4)中随着政策满意度Si的提升,安置区文化的吸引力会逐步增强,反之亦然。同时当Ii>0时,个体感知到观点同化的吸引,移民可能偏向于文化融合;反之Ii<0时,则主要感受到观点排斥和文化隔离。

图3 移民群体的“社区结构”

图4 移民“人工文化网络”

3)移民文化观念更新规则。在CPBAM模型中,移民文化适应心理不是简单的对抗或适应二元状态,而是存在从抵触到渐进融入的4个往复环节。若移民的初始观念为ai,那么显性观念bi的非自愿偏差,实质上是迁徙带来的强制文化观点改变,故有:

bi(t)=ai(t)+α·δ

(5)

其中,α·δ是安置区文化压力对移民的反馈影响,α为移民在安置区,δ代表客居文化对移民群体的冲击力。而在各文化体系Ii及安置政策Si耦合作用下,移民在周期t(P1-P4)整合出的最终适应观念ci为

(6)

3 仿真模型与实验设计

3.1 实验系统设定

运用计算实验方法构建上述文化观念交互的仿真模型,并进一步搭建“人工社会”平台,通过调整模拟系统参数进行多场景再现,来探寻推动非自愿移民异地文化融入的路径机制。在Matlab集成编译平台上,基本的算法实现为:1)采用矩阵的形式定义移民agent的数量、属性及状态,初始需输入的参数如表1所示,并控制增益矩阵(响应时间)和取样时间;2)定向计算安置区原住民和移民agent的位置与分布,交互时间及迭代次数(500次);3)根据式(1)~式(6)编写文化演变的规则,分别定义各类agent的观点交互机制;4)文化状态空间O2更新,输出原生文化与客居文化融合后,即P4阶段返回的移民观点值ai,并以此判定移民文化适应结果:文化对立(0

表1 系统初始参数设置

3.2 模型验证

由于文化适应过程中涉及移民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规范,其中模糊不确定因素较多且存在大量随机及非线性现象。所以需依据移民文化融合现实,验证所构建的“人工社会”系统的拟真性和合理性。一般来说,社会管理模拟模型的有效性问题,可以采用Gilbert等[26]提出的宏观验证方法,即将移民文化适应仿真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安置区随机抽样情形相对照,以两者间的趋势与水平差异来进行研判。

而在样本数据的相似性测量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基于无监督学习算法,运用竞争层神经元权向量对共同输入模式(仿真和调研)进行匹配分析,其中的获胜者有权代表输入的最终分类,而结果的区别即可反映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如图5所示。

本文采用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是于2015年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等地,进行了移民社会融合的入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在剔除异常值和无效样本后,获得有效问卷513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移民家庭基本信息、性格特质、文化融合、社会交往以及政策与生活满意度评价。

本文将以上样本(x1,x2,…,xn,n=513),以及计算实验平台输出的300个文化观念状态作为SOM神经网络输入,通过自学习功能产生18个样本分类,训练后的权值W分布如图6和表2所示。进而将原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样本分类趋势进行对比,两者基本吻合则表明构建的人工社会模型能反映移民文化融合的现实进程,如图7所示。

3.3 身份认同对文化融合的作用机制

易地远迁后移民内心的身份认同感就成为该群体稳定发展的前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迁入地文化积极认知,通过文化补给来填充地理位置变换带来的鸿沟;2)提升补偿安置政策的满意度,可以进一步助推移民淡化内心的“非自愿”感知。下面分别设计实验,来检验融入意愿和政策满意度对快速实现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机制。

3.3.1 文化融入意愿的影响

在以往水库移民安置中,多认为只要给予了足额的经济补偿和就业保障,移民面临的文化差异和排斥问题均能迎刃而解。然而移民外迁至发达地区后,逃离返迁事件仍时有发生,如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曾出现过从广东安置地“返流”的现象。这源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范围较广,涉及农村移民、城镇移民、占地移民等不同类型,相互间所持文化观念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一旦远迁至集中安置点后,双文化启动效应使得处于文化震撼中的移民很可能抗拒安置区文化,进而阻碍了文化适应进程。现通过调整移民的文化融入意愿,用对异质文化的不容忍度γ进行表征,实验方案如表3所示。

图5 SOM神经网络模型

图6 前三维权值分布

表2 权值分布表

图7 模拟数据与真实样本间的拟合度

随着文化接受程度的改变,移民在安置社区的文化观念演化趋势如图8所示。当移民不极端排斥不同文化时,不同身份初始的多元观点将在P3阶段逐步趋于一致,并于P4阶段呈现出乐于融合的状态,见图8a。而若移民均固守原生文化且抗拒认同异域文化时,则在安置区仍会相对形成内部观念集聚,导致安置社区中多种文化分散混杂,如图8b所示。强制性搬迁又使得移民在无法获得文化认同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对迁入区的厌恶、疏离、抵触情绪。然而与原住民间因资源分配产生的矛盾,让双方的个体认知需求偏低,又进一步强化了差异文化间的冲击和疏离。

图8 文化融入意愿对文化适应的影响

3.3.2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

非自愿水工程移民搬迁多由政府主导,补偿安置政策实施的过程会对移民心态产生巨大冲击,如政策解读或执行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加深个体的被剥夺感。加上迁出迁入地中人文因素的差异,政策满意度还将进一步影响文化易感性,如金沙江梯级电站库区的少数民族移民就常因政策感知而导致文化敏感性发生波动,从而极易于P2和P3阶段出现观点转变。现通过政策满意度与文化易感性组合变量实验(见表4),分析耦合效应对文化观点的作用路径。

表3 文化融入意愿实验方案

表4 “政策满意度-文化易感性”实验方案

在图9中,当T≤300时,担忧型移民往往较为抗拒文化融合,致使观点逐步向极端发生分化,但提升政策满意度能有效降低分化程度。而在300

图9 “政策满意度-文化易感性”的耦合效应

3.4 社会网络与文化观念变迁

3.4.1 社交范围对文化适应进程的影响

表5 社交范围实验方案

水库移民社会网络具有乡土根基,在居住地的时空变化中,大部分强关系被削弱,弱关系面临断裂。因此移民出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考量,迫切需要在安置地实现社交网络重构,与迁入地原居民的交往广度,就决定了多样性文化融合的进程。在图1文化适应过程中,移民与本地居民交互会推动文化观点的更新,现控制此类移民的数量Ni与社交范围,来观察不同类型移民的文化适应进程,如表5所示。

移民主体与交往对象(原住民)的初始观点分布如图10a所示,当Ni=100时,移民在安置地较为孤立,与原住民间的观点差异十分明显。随着与当地居民交流的逐渐增加(Ni=300),移民开始融入社群并呈现出局部的文化集聚现象,见图10b。若交往范围进一步拓宽,各分散安置区中建立本地社会关系的移民继续增加,即Ni=500到800时,移民与原住民的主流文化相互交融,不同观念差距减小,文化隔阂被打破从而推进文化适应过程。

图10 多元文化在社会网络中的变迁

3.4.2 文化适应中精英移民的影响力

以往社会网络与文化融合的研究大都将移民视为同质的,但非自愿移民群体中大都存在“关键人物”,如迁移村中的干部、社群中的权威精英等。此类移民作为代表与政府或业主进行沟通,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和信息渠道,其言行观点可能会受到广泛关注和非理性盲从。现通过精英移民的不同特质带来的影响,探究核心人物对文化融合机制的作用,如表6所示。

当核心移民符合担忧型特质,对搬迁持悲观态度时,后续移民观点完全稳定后(稳定性k值→1)将向极端情形演化,且有明显的分歧性,如图11a所示。这表明若担忧型移民在安置区感到文化不适,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一旦作为群体主导并处于结构洞位置后,会利用着重发掘与传播消极信息营造文化壁垒。而在社会认同的驱使下,原生社会关系中的移民会掩盖真实想法,并迎合同一网络中的精英移民,使得文化观点状态空间呈现不断极化的趋势。若此类核心移民特质转变为希望型,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观点分布(k值→1)将形成高度一致的波峰形态,如图11b所示。即着力扶持尊重包容安置区文化的移民核心主体,能消解非自愿搬迁人群的文化心理危机,并有效增强移民群体的文化归属感和融合信心。

图11 精英移民对文化观念演化的影响

3.5 文化冲击对文化认同进程的影响

水库移民在强制性搬迁后,必将与客居地文化发生接触,安置政策拟定的原则和成效,将使得安置地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冲击。当安置政策中的条款强制性分享原住民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时,可能会诱发后者的不满进而排斥迁入移民。若加以政策优化,改善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均衡,安置地抵触文化冲击方式就可能向接纳转移。一方面文化负向侵蚀会使移民承受心理冲击,对未来生产生活充满不安;另一方面文化正向激励也可能冲破文化屏障,帮助移民改变原生文化观念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现通过改变文化冲击方式,观察移民间观念差异与其观点变化速率的关系,如表7所示。

表6 精英移民实验方案

表7 文化冲击方案设计

在图12中,移民观点变化最快的区域(变化率q曲线最高点),出现在移民间文化的中等差异区(4080),则移民观点在形成“惯习文化”后实际上均难以发生改变。当移民在客居地面对文化正向冲击时,其观念认知不会出现巨大波动或落差,可渐进式的调整文化交互方式,通过社会交往与自我构建来实现最终的文化认同,如图12a所示。而若遭遇跨地域的文化负向冲击,文化震惊将使移民文化观念急速更替,文化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将难以控制。一方面强烈的文化冲击力可能会加快移民适应进程,推动生计能力重构和生产生活复建;另一方面快速观点变换也可能带来极强的心理压力,让移民固守所属群体的文化场域,并存在无法完成文化融合的风险。

图12 文化冲击对移民观点的调节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观念演化动力学方程,尝试构建出可计算的非自愿移民文化适应模型,并在合理性和稳健性检验的基础上,从“个体身份认同-文化网络环境-安置政策冲击”三个方面,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文化观念的演进趋势,进而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移民个体身份认同中的融入意愿将极大影响文化适应进程。当文化包容性强时,移民能积极应对文化差异并乐于接纳不同观念,能进一步推进与原住民间的社会交往;若移民固守原生文化,则会出现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使得移民游离在安置区主流社会活动之外,难以改变身份实现真正的融入。2)移民不断拓展社交圈,适应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惯习”行为,最后逐渐过渡到与当地人的价值观相同。移民社交网络中核心人物的个体特质,及其所处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对群体观点的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安置社区新的文化环境中,扩展社交范围和精英移民的引导两条路径,均能有效打破观念交互中的隔阂,避免移民与原住民分别囿于自己的社交圈,出现观点极化分布状态。3)相较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政策满意度在移民文化适应中起主导作用。安置政策会影响文化冲击方式,正向冲击使得移民观念与异地文化平稳衔接,并逐步实现相互认同,而负向冲击的结果却正好相反。水库移民在迁移过程中,通过识别自身处境以及观察周遭社会现象,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感受和立场。因此,安置地的文化融入氛围对移民心理有较大影响,良好的文化交融方式和进程会帮助移民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

围绕所得结论,相关政策建议为:1)工程业主及移民管理机构不能仅关注实物补偿,还需加强对移民文化融入意愿与适应心理的引导。否则一旦出现文化排斥及抵触情绪,将严重影响移民后续发展和区域稳定。同时,随着社会时空的变迁,移民群体对文化观念的认同程度在不断变化,文化融入方式也将相应调整。故若政府以刚性制度,以及社区界限来强制约束文化个性的体现,将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进而阻碍非自愿迁移人口的文化适应进程。2)安置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文化环境建设,致力于构建跨文化沟通渠道。集中安置社区的自组织管理机构应以希望型移民为主体,并在安置过程中不能仅考虑实物指标,还要充分考量移民文化心理差异。例如文化程度、心理承受力、个人意愿等,同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安置方式与地区。在后期扶持阶段要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和移民动态,为移民与原住民间打造交流平台,鼓励移民在原生社群之外积极拓展新的关系网络。3)安置政策设计时应注意协调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妥善安置前者时,要对后者出让的资源给予合理补偿,使两者共享发展契机以营造良好的文化影响氛围。同时政府要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保障利益均衡,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及文化推广,让两者间的文化交互置于平稳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以加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

猜你喜欢

观点移民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观点
健康观念治疗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业内观点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