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探究
——以马丁·阿诺德《龙》的翻译实践为例
2021-05-11雷鹏飞
孔 月, 雷鹏飞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来,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不仅在概念方面多有建树,更尝试在不同理论视角下诠释译者主体性,以拓展完善该理论系统。当下翻译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不仅带来了翻译模式的改变,更促成了众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做更深层次思考。
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人工主导下的机辅翻译技术,因其便捷、高效等优点已成为广大译者的不二之选,但该翻译模式下译者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学界对此却关注甚少。更有学者认为,翻译技术冲击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已经取代了译者成为翻译的主体。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技术带来了高效与便捷,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译者主体性研究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其内涵应进一步拓展。而目前在知网搜索同时包含“计算机辅助翻译”与“译者主体性”两个关键词的论文,所得数目寥寥数篇。从内容上看,目前仅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型翻译,对以文化、历史等等为题材的文本翻译研究关注甚少。这都说明学界对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探究尚未足够重视。本研究尝试探讨计算机技术辅助下文化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主体性
1.翻译技术时代人机交互的CAT+MT+PE翻译模式
译者主体性体现于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而翻译实践过程本身也折射出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模式。在翻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译者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能够减少重复劳动,规范术语,同时译者的主导地位也保证了译文的质量,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翻译技术。
而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语言服务业的壮大,译文交付时间进一步缩短,成本的控制更加严格,单依靠一种翻译工具处理文本已满足不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高要求。故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进行翻译工具的集成整合。崔启亮认为,要将“以翻译记忆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机器翻译(MT)和翻译管理系统(TMS)集成在一起……初始译文往往是翻译记忆的模糊匹配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Human Translation,简称HT)相结合的产物……对其进行译后编辑”[1],此后,更多专家学者也关注到该翻译模式,并对此展开探讨。“翻译技术……很有必要将其扩展到技术文本以外的半创造性乃至高度创造性文本的翻译工作中。”[2]他们还提出,要采用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相结合的翻译模式,之后运用译后编译,能够有效地把握译文质量,提升翻译效率。
业内就此提出了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相结合,即CAT+MT+PE(或为MTM+PE,即主要综合机器翻译、翻译记忆库及译后编辑)的翻译模式,如图1所示。而CAT工具在不断发展进步中也吸取了其余翻译技术的优点,部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SDLTrados就搭载了多种机器翻译引擎,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导入机器翻译的译文,之后使用CAT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最后进行译后编译。该翻译模式也成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新载体。
2.传统的译者主体性辩证统一论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西方有关译者主体性有三种论点:能动论、受动论和辩证统一论。目前,学界专家学者主要支持的是辩证统一论,并以此为基础给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据此可知,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能动性意味着译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创造性,对译文进行合理的调整,“旨在全面译介原文的意义内容和形式风格,不仅要传达原文的一般情景意义,而且要如实再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乃至形式风格”[4];而受动性则意味着译者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制约,Robinson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沿着世俗化的精神引导线建构起来的”,并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s)理论解释了“在市场上控制翻译创造的实际经济力量,包括客户、翻译、代理和自由编辑、校对、项目经理、专家等等”[5]。
3.以翻译技术为辅助的译者主体性
技术带来了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变革。部分学者认为,翻译技术使得译者角色受到了影响, “技术的深入渗透改变着译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在提升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却模糊了译者的身份,削弱了译者的主体地位”[6]。译者的能动性在翻译中也受到了冲击,“流程化的翻译过程管理和标准化的翻译产品质量要求使得译者对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的操控也降到了最低……译者在传统翻译活动中被赋予的自主权被大大地剥夺了”[7]。笔者认为,一方面,翻译技术对传统的译者主体性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主体发生了变化,译者仍是翻译的主体,而非翻译工具的一个零件;技术的进步的确可以帮助译者的翻译劳动提高效率,但翻译工具没有能力完美模仿人类大脑,单独生成的初始译文,尤其是涉及文化的文本翻译质量尚不尽人意,需要人工加以校正润色,由译者把控译文质量仍是未来翻译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应继续发展深入,但范畴不应局限于传统人工翻译,也应包含在翻译技术辅助下的译者角色,体现新时代特色。
鉴于此,笔者尝试将翻译技术下的译者主体性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受动性的制约下,以翻译技术为辅助手段,为确保译文质量能动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研究就如何在CAT+MT+PE翻译模式辅助下,发挥译者主体性展开了探讨,其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理论框架图
文化学派的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和习俗等更大方面的问题”[8],他们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努力保留精髓,又忠于文字,即使在它最自由之处也不例外……它不仅成为其原作的忠实复制品,而且能成为其本身的第二原作”[9]12。笔者认为,其精髓就是指作品反映的文化。这意味着译者想要确保译文质量,处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点。因此笔者选择了文化专著《龙》作为范例文本,以期阐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二、范例文本《龙》的特点概述及其翻译
《龙》是马丁·阿诺德撰写的一本文化专著。语言上,其风格平实质朴,词汇选择严谨庄重,逻辑缜密,句式结构灵活复杂;内容上,该专著系统性阐释了世界各文化的独特内涵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笔者将从语言、词汇、句式、文化方面阐释其特点。
1.语言风格
原文逻辑严密,用词严谨,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与原文风格一致,多选择四言八字,避免口头用语,使用正式书面词汇。
例1:It has four legs and wings, is armoured with scales, hoards gold, breathes fire or spurts venom (or both), can talk, is wise but cruel[10]7.
CAT+MT+PE译文:龙有翅膀和四足,身覆鳞片,囤积黄金,能吐息龙焰或喷毒(或二者都可),能吐人言,拥有智慧却性情冷酷。
修改后译文:龙有四足,肋生双翅,身覆鳞片,遍体金色,能吐息龙焰或喷射毒液(抑或二者皆能),能作人言,聪明睿智却性情冷酷。
CAT+MT+PE翻译模式产出的初始译文在把握整体句意方面能予以保障,按照林语堂先生“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初始译文虽能符合“忠实、通顺”,但在“美”方面还有较大欠缺,而该不足就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初始译文的语言风格进行调整。为了以四言八字的形式改写译文,笔者将“四足”与“翅膀”拆分开来,各成一短句,其后也沿用此风格,将“喷毒”修改为“喷射毒液”,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加了韵律感。
2.词汇特点
该专著词汇不仅涉及英文、希腊文、法文、德文、瑞士文等多国语言,还包含古英文、古冰岛文、古日耳曼文等较生僻词汇,所用词汇时间跨度大,复杂程度高。CAT工具中强大的多语语料库及词典能够给予译者接受范围广、出现频率高的参考译法,而译者则要在平行文本参照下,发挥能动性进行择选。
“术语管理贯穿于翻译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在项目全过程中严格地管理术语,才能避免后续项目的术语混乱问题。”[11]术语管理对于一项翻译实践活动至关重要,而该专著在术语方面,人物、地理、典籍、传奇故事、寓言及神话名称有五百余条,在同一章节中,术语的重复度较大,故适合在译前单独提取术语进行集中翻译,存入记忆系统后能自动识别替换。鉴于该项目翻译量较大,在进行了任务切分后,分享同一记忆库的工作组之间也能做到术语统一,避免了因术语混乱造成的翻译返工。
例2:法语:Claude Lévi-Strauss,译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希腊语:Laocoön,译为拉奧孔;
冰岛语:Völsunga saga,译为《沃尔松格萨迦》;
爱尔兰语:Cú Chulainn,译为库丘林。
3.句式特点
一方面,原文多用长句、复杂句、从句,而中文习惯使用短句,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断句;另一方面,原文插入语使用率极高,通常起到了解释说明或强调作用,在翻译中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调整语序。
例3:Roman mythological beliefs were, of course, very much derived from those of the ancient Greeks, where the thin line between myth and history had,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prompted Plato to warn parents that they should no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 exposed to stories recounted by ancient historians and mythographers, for they ‘not only tell lies but bad lies’[10]14.
CAT+MT+PE译文:当然,罗马神话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神话和历史间仅有一线之差,这使柏拉图警告父母们,他们不应该允许孩子接触古代历史学家和神话作者们讲述的故事,因为这些人“不仅说谎,而且是恶意撒谎”。
修改后译文:当然,罗马神话信仰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希腊,但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神话和历史几乎让人难以区分,因此柏拉图就警告父母,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去接触那些古代历史学家和神话收集者们所讲述的故事,因为他们“不仅说谎,而且是恶意撒谎”。
该句句式较为复杂,一句之中包含三个从句,两个插入语。我们可以看到,初始译文的质量还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翻译技术的确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译者调整句式提供了便利。但句意表达的完整性方面还有待改善,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重新核对原文,进一步对译文进行校对,并尝试站在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译文。初始译文中“罗马神话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神话和历史间仅有一线之差”就会造成歧义,“神话和历史之间仅有一线之差”指的是罗马神话信仰,还是古希腊神话呢?阅读原文可知,该句是指古希腊神话,那么就有必要在译文中加以补全,故改译为“但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4.文化特点
该专著的核心内容包括多国文学作品及民间故事中的龙,龙在东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在中国,龙是丰饶与祥瑞的象征,在西方却代表着邪恶与毁灭。但其文化形象不能仅仅以此来划分,不仅不同国家的龙代表不同的含义,甚至同一典籍之中对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圣经》中,龙是从伊甸之蛇演变而来,象征着撒旦,但在《民数记》中,摩西按照神谕制造了铜蛇,拥有治愈力量;在埃及,又化身为龙蛇乌洛波洛斯,象征着永恒的轮回。译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主体性,尽可能还原不同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例4:Close attention will also be paid to that most evil of dragons which originated in serpent form in the Garden of Eden and went on to become the apocalyptic Satan-dragon, as told of in the New Testament’s Book of Revelation[10]10.
CAT+MT+PE译文:也会密切关注最邪恶的龙,这种龙的外形来源于伊甸园的蛇,犹如《新约圣经》变革书所说的那样,后来演化为启示录中提到的撒旦。
修改后译文:我们也会密切关注那些非常邪恶的龙,比如那种在形象上演变于伊甸园中蛇的形状,后来成为启示录中提到的恶龙撒旦。
初始译文中,“Satan-dragon”直接翻译成了“撒旦”,但鉴于该句是以撒旦为例讲述邪恶的龙,而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祥瑞的象征,不能造成读者的情感共鸣。故译者需发挥能动性,使用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将该词修改为“恶龙撒旦”,“恶”代表着“令人憎恶、恶劣”的情感导向,可以让译文更接近于原文。
三、翻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探究
翻译文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参考级、常规级与出版级,专著《龙》就属于出版级文本。“出版级文本,这类文本的译文用于印刷出版或者正式发布,需要忠实、通顺甚至优雅”[12],对于该类文本,其译文质量要求颇高,故需将发挥译者主体性贯穿至整个翻译过程之中。
1.文本择选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活动中,翻译动机和目的直接影响着对作品的选择。”[13]而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亦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笔者在择选翻译文本中考虑到当今世界倡导文化包容,应加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引入大量的文化书籍。而《龙》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化专著,收录了多国大量文学色彩丰富的神话、传奇和诗歌,内容充实,也对各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及社会现象进行了独到分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提供了便捷,故笔者选择了该专著作为翻译对象。
2.译前准备的译者主体性
好译者首先就是一名好读者,“第一个方面是对文本的理解,即对语言和文学术语的理解”[14]。在译前要通读原文,并阅读相关平行文本,加深对原文理解,从整体上把握原文语言风格。笔者在着手进行翻译前,阅读了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圣经》等文献,熟悉故事情节。
在术语管理上,利用CAT工具提取专著中的专有名词、术语等,平行文本中相同的名词可用作参考,集中整理后输入记忆库,提高翻译效率。但笔者在提取专有名词中,遇到了部分没有参照的名词,无论是网络、语料库亦或是平行文本中皆无参考译法,笔者就按照音译原则,采取音译法。
例5:Barnstokkr 贝斯托克
3.译中问题解决的译者主体性
译中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跨文化冲突,书中部分神话传奇与国内流传广泛的版本有较大差异,由于不能按照译者的理解随意更改,过分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故需译者加注;有些作者因疏忽造成的错误也应以脚注的方式标注出来;原文中部分句子在英汉表达方面有差异或有隐藏含义, 需译者加以理解并增译。
(1) 语言风格及词汇句式调整 例6:Lamia forlornly lives out her solitary and dangerously beast-like life in filth and disarray[10]40.
CAT+MT+PE译文:拉弥亚孤苦无依,在肮脏和混乱中过着孤独和危险的野兽般生活。
修改后译文:拉弥亚孤苦伶仃,在肮脏污秽和混乱不堪的环境中过着孤独危险的野兽般生活。
该句翻译句意完整,但考虑到译文既定的语言风格,故将“肮脏”和“混乱”修改为“肮脏污秽”和“混乱不堪”,并将“孤独”和“危险”整合为一个词,使该句富有韵律感,与整篇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例7:…the wondrous Echidna stern of heart, who is half nymph with fair cheeks and curling lashes…[10]19
CAT+MT+PE译文:……令人惊奇的厄喀德娜心如铁石,她一半是仙女,脸颊白皙,睫毛卷曲……
修改后译文:……让人奇怪的是,厄喀德娜心如铁石,她上半身是仙女模样,脸颊白皙,睫毛卷曲……
如果按照使用MT+CAT+PE初步得出的译文,“令人奇怪的厄喀德娜心如铁石”,这句直译就造成了歧义,奇怪的是厄喀德娜本身还是她的行为?需要将“wondrous”单独译为一个短句,“让人奇怪的是”,意义就清楚明白了,令人奇怪的是她心如铁石的特性。
例8:So it was that a silver-jawed dragon with a wind-inflated, multicoloured silk body was emblazoned on the lances of the so-named draconarius legions and flourished aloft both before battle and in their cavalry games, the hippika gymnasia[10]14.
CAT+MT+PE译文:因此,在得名为天龙骑兵团的长矛上装饰的,是一条有着银色下巴,五颜六色的丝绸身体,迎风飘扬的龙,在战斗前和骑兵比赛(骑术竞赛)中在空中飘舞。
修改后译文:因此,被称之为天龙罗马军队的士兵手中所持的长矛上都饰有龙的图案,这些龙有银白色的下颚,迎风膨胀的身体五光十色,如丝绸样光滑,用这种龙图案作武器装饰的做法在战斗之前和骑兵间的搏斗中都很盛行。
此句中,最突出的就是有大量定语前置做的修饰成分,它们对句子翻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初始译文“是一条有着银色下巴,五颜六色的丝绸身体,迎风飘扬的龙”,句中用大量定语修饰“龙”,就造成了翻译腔现象,完全不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故译文按照中文习惯修改之后,将修饰成分拆分成一个个小短句并调整了语序。而原文中的“dragon”与其按照初始译文的方式直译为“龙”,不如补充为“龙的图案”更为直观。最后一句“战斗前和骑兵比赛(骑术竞赛)中在空中飘舞”理解有误,“flourished aloft”不是指带有龙图案的装饰在空中飘舞,而是指繁荣程度非常高,即为一项活动很是盛行。故修改译文为“用这种龙图案作武器装饰的做法在战斗之前和骑兵间的搏斗中都很盛行”。
(2) 原文引用错误 例9:‘the fearful, and unbelieving, and the abominable, and murderers, and whoremongers, and sorcerers, and idolaters, and all liars, shall have their part in the lake’(21:18)[10]61.
CAT+MT+PE译文:“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 都在湖里必要分出来”(21:18)。
修改后译文:“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部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21:18)[15]。
该句引用自《启示录》,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所产生的译文直接在语料库中搜索到了既有的《圣经》译本,但鉴于该译本并非《圣经》通用版译本,且标注与原文不符,考虑到《圣经》翻译的严肃性,故不予采用。笔者随后查阅《圣经》原文发现,该句引用于《圣经》第21章第8行,而不是原文中所标识的18行,该错误由作者疏忽所致。故笔者将《圣经》通用版译本直接引用至译文中,并增加脚注进行标注,指出该处原作者错误。
(3) 跨文化冲突 例10:When he arrives, all the dead souls flee from him, except the Gorgon Medusa, against whom he draws his sword, but he is reassured by Hermes, who had been imprisoned there for trying to gain Persephone as his bride, that she is now no more than a harmless phantom[10]33.
CAT+MT+PE译文:当他抵达的时候,所有亡灵都逃开了他,除了戈耳工美杜莎,他拔出剑攻击她,但赫尔墨斯(他因为试图让珀尔塞福涅成为他的新娘而被囚禁在那儿)让他安心,她现在只是一位无害的幽灵。
修改后译文:当他抵达的时候,几乎所有亡灵都逃开了他,但戈耳工美杜莎没有,他拔剑向她便刺,但赫尔墨斯让他不要害怕,说她现在只是个幽灵,无力伤人了。赫尔墨斯当初因为想娶宙斯之女珀尔塞福涅为妻,未能成功而被囚禁于此。
这里所叙述的与笔者所阅读的译入语平行文本叙述不同:赫尔墨斯作为十二主神之一,是亡灵引导者,负责引导赫拉克勒斯前往冥界制服刻耳柏洛斯,而因追求珀尔塞福涅而被囚禁在冥界的,是赫拉克勒斯的朋友忒修斯和庇里托俄斯。这里,源语与译入语文化产生了冲突。如果只按照原文进行翻译,熟知希腊神话的译入语读者就会对内容产生怀疑,所以在不修改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标注,就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选择。在这里,“all the dead souls flee from him”这一句,笔者所使用的翻译工具都直译为“所有亡灵都逃开了他”,但既然所有亡灵都逃开了,为什么后一句是美杜莎除外呢,可见,并不是所有。因此,“all”在此处不能译为“全部、所有”,笔者斟酌后将其译为“几乎”,既有近于全部之意,也疏通了之后美杜莎除外的逻辑,此词的择选同样也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
例11:Although Atlas is desperate to take a break, he is petrified of Ladon, so Heracles is obliged to deal with this particular problem before they can come to an arrangement. He goes to the wall surrounding the garden and, using nothing but his own keen senses, calculates exactly where Ladon is and fires an arrow over the wall, killing the dragon in an instant[10]29-32.
CAT+MT+PE译文:尽管阿特拉斯极度渴望休息一下,但他被拉冬惊得目瞪口呆,所以赫拉克勒斯不得不在他们达成协议前来处理这个特殊问题。他走到花园的围墙那儿,然后只用了他自己敏锐的感知,就已预测出拉冬的确切位置,他把箭射过墙去,瞬间杀死了龙。
修改后译文:阿特拉斯虽然非常想借机休息片刻,但他看到拉冬还是被吓得目瞪口呆,赫拉克勒斯必须得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才能做安排。他走到花园的围墙根下,凭借自己敏锐的感知探出了拉冬的确切位置,他向墙内射去一支箭,瞬间杀死了这条巨龙。
该范例中也存在着跨文化冲突的现象,查阅平行文本可知,阿特拉斯将支撑苍天的任务交与赫拉克勒斯后,自己进入花园,并在设法诱哄拉冬睡着后将其杀死,顺利摘下金苹果。该神话版本与该专著原文所述有出入,故笔者采用上例所用的处理方法,即加注。初始译文中“不得不在他们达成协议前来处理这个特殊问题”不符合中文表达逻辑,因果关系倒置,译文生硬死板,故调整为“必须得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才能做安排”,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4.译后编辑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项目中的译文不仅要做到忠实原文、行文通顺、术语统一,还要对常见的数字表达、专用名词、计量单位、符号、缩写以及译文编排等进行规范处理。”[16]译后编辑在确保译文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关键步骤。笔者在译后整合译文,逐一校对词语选择的准确性、句意表达的完整性及语言风格的一致性,调整格式,校对标点等;并与工作组其他成员进行译文互检,查缺补漏。随后将译文交予出版社等待反馈。
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认为,“赞助人会鼓励出版他们认可的译本,也可以有效地阻止不认可的译本出版”[9]19。译者发挥能动性需要受到赞助人、出版机构等受动性的制约,故需根据项目发起人的具体要求对译文进行进一步完善。
四、结 语
译者主体性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即便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模式下也不能例外。译者主体性在文本择选、译前准备、译中问题处理与译后校准方面皆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确保译文语言、词汇、句式及文化上与原文保持一致,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所在。译者主体性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相结合,既发挥翻译技术的效率,又能兼顾译文质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译者应拥抱新技术,有效利用但不依赖于翻译工具,顺应潮流,适应当今翻译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