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1-05-11胡善风方敦礼

关键词:黄山市文化遗产资源

胡善风, 方敦礼, 赵 蕾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一、引 言

乡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重要孕育之地,非遗承载着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满珂(2019)认为非遗体现了人类群体世代传承的深层文化结构和文化体系[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自然知识及传统手工艺等不同的形式类别。当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已经达到40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类似地,我国从2006年开始也先后颁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 372项。非遗与乡村振兴有着共同的地域空间和实施主体。一方面,非遗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非遗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需要依托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支持及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更多认同。可以说,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利用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让非遗在传承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精神新动力,成为探索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和创新。

目前,对于非遗保护及非遗对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原真性的探讨[2-4],非遗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的影响机理[5-7],以及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8-10]等方面。国内学者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合发展理念[11]及融合发展模式[12-14]等领域,且对于非遗单体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从资源整合层面探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如张士闪(2017)以鲁中乡村地区非遗项目为例,强调“让非遗实践真正回归民间,融入乡村社区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15];田茂军、张湘华(2017)认为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的适度融合是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成为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商业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16]。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较大调整和变化,非遗的许多表现形式和表现形态(如一些传统的雕刻技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威胁。因此,处理好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利用的有效融合,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以及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

1.乡村是非遗的重要孕育之地

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从国家非遗名录来看,我国大多数非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源自乡村社会,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我国乡村社会的丰富历史,代表着不同乡村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乡土性是大多数非遗项目的根本属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

2.非遗是乡村旅游振兴的重要文化载体

文化和旅游融合大背景下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非遗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和经验,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通过乡村非遗资源有机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比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也能推动乡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而起到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的作用。

3.二者融合能够增加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

非遗不仅属于传承人,还属于它们所在的地域。对于乡村旅游地而言,社区居民不仅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传承者和讲解者。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强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引导处于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们对于彼此文化的尊重,因而最终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持。

4.二者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不但具有文化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类项目等非遗项目在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提高农民脱贫和群众满意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乡村发展需要能人和乡村精英推动,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多业融合。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吸引人员、资金、物资的回流,带动村内文化生态的重启,在文化传承、产业带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黄山市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下辖三区四县。2019年,黄山市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旅游品质革命为抓手,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80.62%;以黄山市为核心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歙县被评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黟县顺利通过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

1.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征分析

(1) 数量及结构特征 目前,全市现存的非遗项目涵盖了国家名录中的十大类别,各级非遗项目共有1 325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0项,占全国的比重为1.46%;省级非遗项目有45项,占全省比重的8.87%。

表1 黄山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结构统计表

(2) 地域分布特征 结合黄山市的行政区划,对非遗资源按照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黄山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地理分布统计表

在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中(如表1所示),黄山市“传统技艺”类与“民俗”类的资源非常丰富,占总量的比重为61.24%。如何有效整合这两类非遗资源,并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是决定黄山市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

从表2可知,黄山市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第一,从分布的广泛性来看,“传统技艺”“民俗”与“传统舞蹈”在黄山市各区县都有分布;第二,从各区县非遗资源的数量来看,歙县、屯溪区、黟县与黄山区所拥有的非遗项目位列前四,分别有47项、40项、37项和21项。其余区县则旗鼓相当,均在15项左右。黄山市各区县非遗资源类别空间分布的广泛性以及相对均衡性为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在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旅游配套政策体系逐步规范,乡村环境与乡村文化品位逐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屡获佳绩,乡村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如图1、2所示,2012-2018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增幅达97.47%,年均增长率为13.52%,占旅游接待人次的比重由65.71%提升至72.84%;乡村旅游收入增幅达149%,年均增长率为15.05%,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45.15%提升至59.48%。乡村旅游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已成为黄山市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及乡村振兴的核心阵地。

图1 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接待总人次对比图

图2 黄山市乡村旅游收入与旅游总收入对比图数据来源:《黄山市旅游统计数据便览(2019)》

四、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问题剖析

1.非遗传承人难以获得乡村旅游发展红利

黄山市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非遗传承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在当前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由于受工业化生产的影响,多数非遗传承人所生产的产品因其生产周期长、价格高、受众小等特点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现实需求;同时,集技艺展示、商品展销、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非遗电商平台还不够完善,非遗传承人多是以个体户形式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在缺乏启动资金、不具商业思维、不具备生产规模、市场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非遗传承人想要获取乡村旅游发展红利,难度相对较大。

2.乡土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当地居民对非遗失去兴趣,多数青壮年或外出务工,或经营盈利高、回收周期短的旅游项目,这导致非遗在乡村失去生存的环境。在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虽然保留着非遗的物质载体,如徽派建筑、徽州楹联、徽州水口等,但是,古村落中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载体的非遗项目则难觅踪迹。

3.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足

目前,多数非遗的旅游利用形式还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以徽州祠祭为例,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一些村镇为了吸引游客,恢复了祠祭活动,但从多数已经恢复的祠祭活动来看,只是复制了祠祭的活动流程,其要表达的宗族观念和文化内涵已然缺失,徒沦为为旅游而开展的民俗表演节目而已。

五、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构建

1.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型和路径

为了有效规避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结合黄山市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特点,本文以乡土文化空间为载体,以整合各区县非遗为手段,构建黄山市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其理念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

该模型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产业基础好,非遗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来构建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黄山市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实例,如表3所示。

表3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一览表

乡土文化空间不仅是非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也是旅游者的旅居空间。将非遗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空间,不仅能全面体现非遗的原真性,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自我造血功能,也能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加深游客对地域文化特异性的感知。

2.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是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内在动力

传承人和社区居民是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他们参与的动机和行为直接影响二者融合发展的质量,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如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努力确保当地社区居民的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甚至进入管理层面。也就是说,作为非遗所属的乡村社区和个人,不仅仅要参与非遗保护的各项活动,而且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利用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3.资本和政策是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外部促力

非遗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下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通过交叉渗透和整合重组,从以往的领域扩张到新的领域并寻找垄断因素,从而获得利润。产品之间互补,在实现产业价值创新的同时,也拓宽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在将非遗资源和乡村旅游融合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的过程中,资本和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结 语

乡土文化空间不仅是非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也是旅游者的旅居空间。非遗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元素和地域空间的融合,通过全面展示非遗的原真性,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加深游客对地域文化的感知,这种做法也增强了非遗传承的生命延续性。因此,从非遗+乡土文化空间视角整合非遗资源,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与优质旅游产品,既是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首选路径。黄山市在今后非遗旅游开发中应重视乡土文化空间的载体作用,通过有效整合非遗资源来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黄山市文化遗产资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我给资源分分类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Tough Nut to Crack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