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地产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2021-05-10金增贵

今日财富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业财财务部门财务人员

金增贵

最近几年,各地政府颁布各种楼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愈加趋严,对房地产企业的冲击巨大,房地产企业粗放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对各个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的模式、内部控制的精细化、协同作战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业财融合刻不容缓。业财融合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工作,提高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及管理效用,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一个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房地产企业加强业财融合的必要性,然后深入分析了房地产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对策。

一、引言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外部的不确定性,需要房地产公司作出更为敏捷和快速的應对,传统的事后核算型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需要将财务管理向业务前端移动,在业务决策时提供财务分析和风险提示,做好财务规划,降低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加强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及管理模式的创新

房地产企业目前的普遍现状是“营销管营销、工程管工程、财务管财务”的互相独立模式,在楼市粗放暴利的时代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在现在举步维艰的房地产市场上,如果管理模式还不转型,还不改革,将可能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业财融合强调财务部门积极主动去参与了解企业各部门正在执行的业务活动的真实情况,再以财务角度分析整理收集来的数据,并形成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地位的管理模式,去指导辅助其他各部门开展各项业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并规避相关的企业风险。

(二)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是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下房地产新形势下,国家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说明了房地产暴涨暴跌的时代不会再有,说明了薄利微利为常态。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只能在企业内部着手,而推进业财融合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业财融合提前介入和充分沟通,用数据的形式体现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和结果,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为企业增加量化的经营效益保驾护航。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可以为企业内部的大数据分析形成良好的技术和硬件支持,为推进业财融合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的保证。

三、房地产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信息不对称

房地产企业在业财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及时且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是其成功实施最基本的保障,该交流和沟通的效果和质量,会对业财融合有效实施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各部门之间还是各自为战,交流信息不到位或者滞后交流,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收集到有用的数据,空有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而无用武之地,无法使之化为企业的增量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业务人员意识中,财务还只是停留在核算、纳税、做账的基础记录模式,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部门作为监管管理的会计职能,各部门仅从自身部门的利益出发,无法和财务部真正高效的有机融合。同时,在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忽略了一部分财务人员的职能,未设置相应的财务参与流程,使得财务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业务信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销售人员觉得销售价格越高越好,殊不知在财务核算这边有可能单价增加100元,会导致土地增值税增加几千万税负,最终的结果是,单价高了但是这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增反减,且影响金额巨大。

(二)房地产企业中高层财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意识

2020年5月9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财经团队在座谈会上讲到“财务,一部分是财,一部分是务,务就是指要懂业务,为业务提供专业的服务与支持。如果财务不懂业务,那只是算账的,叫会计,不叫财务”。然而,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里很多的中高层财务人员还是只停留在自己财务部门的事后核算阶段,所以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里面的财务部门未能突显出自身部门的核心地位,不能为企业事先决策时提供财务支持,未能有身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意识,眼光局限在财务的核算数字上,缺乏大局观。当然,该现象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重视相关业财融合人员的能力提升,未积极根据相关需求开展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辅导工作,使得有些管理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最终使得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会计人才去推进业财融合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落后

近几年,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突飞猛进,未来必定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如果房地产企业还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将淘汰在时代的浪潮中。例如,近几年政府部门的“最多跑一次”,让数据多跑路,这一举措的实施得到了人民的大力赞赏。政府部门都在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房地产企业也应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现实的情况就是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还停留在以前老的模式,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及硬件不健全,数据共享模式落实不到位,自己部门的数据敝帚自珍,这就造成财务部门无法收集到大量且及时的数据资源,无法建立本企业的大数据模型,无法去借助该模型准确的分析并辅助领导层做出正确的重要决策。

四、加强房地产企业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业财融合管理制度,以制度促融合

设立的企业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影响着企业最后经济效益的多与少。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内部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当下经营环境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流程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也是保证企业顺利推进业财融合工作的重要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在科学全面的流程下去推进业财融合工作,才有可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产生额外的效益。房地产企业在推进业财融合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引导,提高各部门的自主能动性,促进业财人员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到业财融合过程中去。具体的一些制度措施比如:房地产企业可以每周或者每月开展业财融合工作会议,参会人员的范围必须包括所有的决策层人员、中低层财务人员、中低层业务人员。相关人员结合实际的业财融合工作实施情况在会议上做报告,写总结,并让决策层人员进行分析,看是否有可改进的地方。且每次会议评议一项最佳效益奖,对产生可观收益的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对于推进业财融合工作拖后腿或者得过且过的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不仅能促进各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提高各部门之间创新协同能力,从根本上促进业财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转变中高层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完成职能转型

业财融合顺利实施的核心部门为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联系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部门,这就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转变现有的中高层财务人员的岗位思想认识,将自身从核算会计人员的重心跃升到管理会计人员上来,从企业整体的最终效益目标以及经营管理模式角度着手,突破原有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相关知识使用方式的思想格局。从整盘全局性的角度出发,去展开自身中高层财务人管理人员的相关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同时,需要企业去重视培养中高层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及相关财务专业能力。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模型的背景下,应重视如何让财会人员能将财会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现代化信息财务管理模式中去。加强财会人员的信息化应用培训辅导,使其与时俱进,能根据自身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活动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效益。最后,培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成功实施业财融合的重要保障。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房地产企业想要顺利开展业财融合工作,必须从上而下培养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激发其中高层财务人员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以身作则,带动中低层人员也能积极正确的开展业财融合工作,从而保证业财融合发展的方向正确。

(三)加快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保障业财融合实施

房地产企业的人数相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可算是人员稀少,基本上十人左右就能撑起一个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房企构架,这对于信息化建设完善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建设时期短,结构简单,且能随时修改完善信息系统,而不至于对企业造很大影响。如今房地产企业背靠“大数据”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更应该大力加快、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企业的所有流程逐步迁移到线上,加快信息流通,减少重复的机械工作,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这也是顺应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目前还有很多房企管理层觉得房地产企业人少,没必要建设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其次,加强在已有的信息平台上每个细节的业财融合,注重每个环节的业务内容与财务部门的信息化有机融合,让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一起对信息系统的框架及流程设计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构建双方都能接受且信息传递通畅的业财共享系统,真正使财务人员从业务的角度看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目前的业财融合还有很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建设,我国房地产企业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演变,不断地根据自身企业内部特点进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业财融合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以促进业财融合在企业内的有效實施,提升企业内部的协同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杭州金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业财财务部门财务人员
民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模式对建筑企业成本管控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企业业财融合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好老板
科研经费报销抑制科研积极性的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