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05-09史敦友赵放骆玲

民族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反贫困知识图谱民族地区

史敦友 赵放 骆玲

[摘要]从2001年至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关键在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更是成为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以1998-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數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演进历程、研究力量、研究前沿、热点主题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最后归纳出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两大重点,即基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高度概括民族地区反绝对贫困工作所取得的实践成效及其彰显的中国智慧,以及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统筹与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系统设计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总体方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反贫困;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9-0056-10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治理工作的精准聚焦和持续发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能否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民族地区。以“三区三州”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地区不仅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率高等特征,还存在致贫原因复杂、市场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实情[1],致使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难度突出。正因为如此,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一直在持续并且还在不断升温,尤其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新的研究热点和新的研究视角不断涌现。为了全面系统的展现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演进历程和动态变迁,本文以1998-2019年的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采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历史脉络、演进规律、最新动态和薄弱环节,最后提出后小康时代我们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演进历程回顾

本文以1998-2019年的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采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检索条件为“关键词:‘民族和‘扶贫or‘民族和‘脱贫”,共检索文献832篇,剔除会议、访谈、报告等类型文献,最终筛选出789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另外,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以关键词“民族”和“扶贫”or“民族”和“脱贫”的文献在1998-2019年合计共有3050篇(图1)。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在早期研究不多,但是近几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表明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在1998-2019年,总发文量由49篇增长到528篇,CSSCI发文量由21篇增长到181篇,几乎都翻了10倍。另外,将CSSCI发文量与中国知网总发文量作简单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相关系数超过了0.95,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有效性。

在1998-2019年,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成果先后经历低位稳定水平、小幅度攀升和大幅度攀升三个阶段。据此,可将研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1998-2012年、2013-2016年和2017-2019年,其中,第三个阶段在短短三年时间,其年均发文量之多,远远超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凸显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学者们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重视程度。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脉相承,中央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历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都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走向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CSSCI发文量呈现出阶段差异性也体现出不同时期国家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上的差异性。

本文研究期内,国家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于2013年和2017年出现了重大战略调整。在研究起始点,已处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尾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出台,在贯彻《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开发式扶贫方针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县域为扶贫单元,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从研究领域看,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研究民族地区致贫原因、扶贫策略、脱贫成效等;从研究地域看,中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以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为主;从研究单元看,五大自治区、云南、贵州、青海等省级层面及民族自治地方等州县层面研究均比较齐全。总体上,这一阶段的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和《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两个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及其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思想基本一致。

第一次研究重大战略转折点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一词,并于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宣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历时近2年,精准扶贫由一种理念落地为国家政策,并用以全面指导我国扶贫工作。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反贫困工作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方向。在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注意到开发式扶贫存在的弊端,所以在精准扶贫思想未被提出前,王朝明就指出,虽然开发式扶贫措施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采用区域瞄准而不是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方式,“开发式扶贫的减贫效果会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而降低,丧失开发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受益概率也越来越低”[2]。正是如此,精准扶贫诞生并迅速成为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扶贫策略。在这一阶段,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全面迈入精准扶贫领域,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也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热点领域。

第二次研究的重大转折点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央统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因此,在继续研究精准扶贫基础上,学者们有所侧重的研究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以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发展。在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我国党政军学企社全员参与,采用精确识别、建档立卡、责任到人的方法,采用教育、旅游、特色产业、移民搬迁、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手段精准扶贫,扶贫效果显著。故燕继荣将这一阶段称之為在“大扶贫”格局下的“脱贫攻坚战”[3]。

二、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知识图谱回顾

(一)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研究力量

基于Citespace分析,将1998-2019年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CSSCI按作者发文量排序,前10位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从作者视角看,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庄天慧教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黄承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章文光教授等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过程中是重要作者。从发文数量看,大量文献均发表于十九大以后,显示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急速增长的政策推动效应。据统计,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CSSCI发文量中,单位作者平均发文量还不到1.5篇,大量学者仅发表1篇文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绝大多数学者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研究“浅尝辄止”,缺乏深入钻研,也难以形成系统化成果。

从研究合作网络看,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单打独斗”格局明显,合作研究不足(图3)。在少许合作中,以导师与其学生合作为主,如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庄天慧教授—杨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刘明月、杨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帅传敏教授—帅竞、李文静、程欣、丁丽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豆书龙,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虞崇胜教授—余扬等;也有少许研究生之间的合作,如云南大学法学院曹务坤与辛纪元等。师生之间及其学生之间的合作衔接机制难以长期可持续,随着研究生学业的结束及其就业,这些合作几乎都会因为地理上的隔离和交流上的减少而终止。跨单位或跨地域合作研究很少见,经追踪发现,这些合作者在早期仍然是师生关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李小云副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邢成举教授近些年合作成果较多,但是李小云博士师从的正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邢成举教授;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杨浩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也是如此。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动态与国家政策变迁及其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进程密切相关,而个体学者受认识局限性,很难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源及其专业知识。故此,加强跨单位和跨地区学者合作研究,对提升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深度、广度和支援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热点聚焦

学术研究的发展及其演变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与该阶段相适应的时代特征,扫描和识别出这些关键节点或关键词,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及走向。故此,基于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提取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前20个关键词以及这些关键词的中心度(表1)。从关键词看,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排名前3位高频关键词,均形成于2016年,也体现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2015年全面落实实践后在理论上的反应。脱贫致富、脱贫、扶贫工作是仅次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频关键词,且这些关键词从一开始延续到现在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另外,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等也成为当年和之后几年研究的热点。

基于Citespace字段矩阵,运用Compute Centrality计算字段距核心词汇的关系距离,计算结果以中心度表示,中心度经济学意义为:中心度数值越高,该关键词获得理论界的重视也越高。据此,除了研究对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关键词本身外,中心度高于03的关键词有脱贫攻坚(0.35)、精准扶贫(037)、精准脱贫(0.36)、脱贫致富(0.38)4个,而且这4个关键词有3个均出现于2016年,仅有脱贫致富出现于1998年,显示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即不论是早期的扶贫开发手段,还是后来的精准扶贫手段,亦或是近期的乡村振兴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脱贫致富。除了上述4个关键词外,其他关键词中心度最高仅为0.11,其中,中心度不低于0.1的关键词有扶贫工作(0.10)、乡村振兴(0.11)、习近平(0.11)。整体上看,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致富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绝对热点。

(三)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前沿聚焦

为了形象的展现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上选择“Timeline View”,自动生成热点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图4)。从上到下,研究主题的热度依次降低;从左到右,各个主题在横轴上的时间跨度代表聚类研究的兴起、繁荣以及衰落过程。据此,可将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8-2012(2013)年,主要关注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脱贫致富、贫困农户等内容;第二个阶段为2013(2014)-2019年,重点关注贫困农户、脱贫对策、精准脱贫、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等内容,第二个阶段研究相对第一个阶段,内容更为全面、研究方法更为多样、研究视角更为开阔。根据研究内容差异性,又可将第二个阶段细分为两个小的研究区间,第一个研究区间为2013(2014)-2016年,主要是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民族文化为核心展开研究,也成为该阶段反贫困研究的一个爆发点;第二个研究区间为2017-2019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显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产业扶贫及脱贫攻坚也研究较多。

利用突现词检测原理能够进一步探析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前沿动态(图5)。所谓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性术语”[4],突现词突显强度越高,表明该关键词在连接相邻聚类方面作用很大。受《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十五大报告关于可持续发展定位等多重政策因素影响,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区的民族经济、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脱贫致富几乎贯穿了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但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20)》的完成、《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旅游扶贫、扶贫、脱贫等又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最重要主题。在以开发式扶贫主导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规模明显降低,但是随着开发式扶贫的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的脱贫工作效率的也在不断降低,为摆脱民族地区反贫困困境,精准扶贫的思想被凝练出来并用于指导现实工作。扶贫工作呈现多元化,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重心由扶贫开发转移到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领域。热点关键词及其突现词的变化在侧面上也印证了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演进历程的阶段划分的合理性。

三、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热点主题回顾

根据民族地区反贫困的研究进展及其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社会价值”的逻辑,将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热点主题按照致贫因子、扶贫策略、脱贫困境及反贫困启示四个方面内容展开论述。

(一)民族地区致贫原因

现有研究基本认同,民族地区贫困乃至深度贫困是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桎梏,而且它还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贫困形成。具体来看,民族地区人口的高增长与低素质会加重环境的恶化,同时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容易造成资源的过度掠夺现象,进一步恶化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基础设施落后则会制约其他方面的改善,使其发展缓慢。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扶贫开发困难[5]。另外,贫困地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三重叠加,致使自我发展能力弱化[6],其中,人力资本更为突出,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性差[7],绝大多数只能就地就业,贫困地区普遍的经济发展和一般性扶贫投资受益群体往往是非贫困的高人力资本群体而非是贫困的低人力资本群体[8]。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有限条件下,建房或买房、婚丧嫁娶大事、子女上大学、大病治疗、旱灾等冲击性事件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户陷入贫困的外在推力[9]。最后,宗教社会文化及非理性消费习惯也不得不考虑。袁晓文等在调研四川藏区农牧民致贫原因后发现,“宗教信仰消费支出在当地农牧民家庭总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家庭越贫困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心理依赖就越大,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消费会加剧扩大藏区贫富差距”[10]。

(二)民族地区扶贫策略

张丽君等认为,“随着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自然地域开发进入瓶颈期,表现为反贫困策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受到自然空间的约束,社会空间扶贫策略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主导策略”[11]。由此,在自然空间约束下,根据贫困地区贫困差异性,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市场等因子精准扫描,加速社会资源流通,在资源开发、扶贫开发、政府引导、政策保障等扶贫措施下,有效摆脱“地理资本”贫困粘性,打破民族地区贫困形成的空间闭环,将贫困人口从原有的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实现精准扶贫。从具体扶贫策略來看,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旅游产业领域扶贫有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边境旅游[12]、社区参与式旅游[13]等,美丽乡村建设领域扶贫有民族村寨开发与保护[14]、民宿特色旅游村寨建设[15]等,金融资本领域扶贫有信贷支持[16]、金融知识[17]等,社会网络资本领域扶贫有互联网[18]、社会网络[17]等,文化教育领域扶贫有文化保护与发展[19]、基础教育[20]、职业教育[21]等,社会保障扶贫领域异地搬迁[22]、医疗健康[23]等,这些扶贫策略针对性强,精准度高,扶贫效果显著,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后,从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理念上看,以人为本与高质量发展的民族地区反贫困理念是指导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落实到实处并引领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鞍钢认为,当前应该实施社会优先发展的新追赶战略,优先缩小知识发展差距和人类发展差距,制定城乡平等的公共服务政策,加速民族地区开放发展,以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24]。郑长德认为,通过持续高速和包容性经济增长、资源禀赋升级、产业发展和构建激励相容长效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扶贫和高质量脱贫[25]。

(三)民族地区脱贫困境

随着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深入推进,由于贫困环境的不断变化,反贫困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脱贫攻坚环境。尽管如此,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一是随着反贫困的深度推进,脱贫攻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成为接下来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贫困人口扶贫困难大,脱贫攻坚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26]。二是反贫困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数字脱贫与虚假脱贫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扶贫需要填写各种调查表、花名册、信息采集表、帮扶卡、走访记录等,驻村干部被各种报表弄得晕头转向[26]。针对形式主义,李鹏程认为,只有找准根源,改进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与工作作风,补足脱贫攻坚的制度漏洞,才能有效治理“纸上扶贫”现象[27]。三是脱贫后返贫问题与脱贫攻坚战的长期性。陈全功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调查区域研究发现,该地区贫困群体有1/3左右处于持续性贫困状态,其共性特征是创收渠道少、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容易返贫和出现代际贫困[28]。现在研究一致认为,出现持续性贫困、脱贫后返贫及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脱贫策略是表面脱贫、短期脱贫,没有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内生可持续发展问题[29],具体来看,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居民增收难、劳动力技能培训不足、城镇化进程阻力大、精准扶贫效率待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效果弱、环保综合效果不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从根本上导致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缺失[30]。

(四)民族地区反贫困启示

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不仅是关注致贫原因、脱贫策略和扶贫困境等具体问题,还应该从战略高度上总结中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的经验启示和回答其对人类发展历史价值。理论界一致认为,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的行政主导扶贫模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力量。王雨磊等将当前中国反贫困模式概括为精准行政扶贫模式,即由行政统筹机制、资金机制、扶贫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村组织建设机制、考评和问责机制组成,形成一种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闭合且具有信号和反馈系统的精准运行机制[31]。以行政主导且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反贫困模式可以实现集中力量高效精准扶贫,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丁凡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不仅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两个共同”主题和根本任务的形象概括和具体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到我国民族关系理论上的集中表达,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的有效诠释[32]。赖扬恩对宁德畲族地区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研究后认为,“宁德畲族扶贫实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33]。

四、梳理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薄弱环节

纵观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二十余年历程,我国反贫困研究从民族经济、扶贫工作、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到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产业脱贫、脱贫攻坚战等变迁,是与国家反贫困战略导向及其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紧密相关。无疑,这些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推进反贫困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也推动了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创新。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还存在如下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首先,在致贫原因上,过度强调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社会文化消费习惯等主观行为研究不足。不可否认,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相比,客观自然环境是导致其陷入贫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客观的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约束力已越来越小,而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定位则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人的作用尤为重要,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变民族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由此,在民族地区致贫原因上,理论研究应该更多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视角探求导致民族地区致贫的主观因素。

其次,在扶贫策略上,对民族地区扶贫策略的共性研究非常全面,但是针对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致贫原因的地区缺乏个性与差异化研究。以旅游扶贫为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推动下,旅游扶贫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扶贫策略研究的重点领域,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村寨、特色景区等在实践也非常受重视,由此导致广大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同质化竞争,进而导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不可持续性。故此,深度挖掘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民俗差异性,从文化入手,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并将文化全面融入到村寨、小镇、农业、景区等领域建设中,民族地区旅游脱贫攻坚才能高效可持续。

再次,在脱贫困境上,对深度贫困区脱贫困难、脱贫形式主义及其脱贫后返贫研究较多,但是对脱贫的可持续性研究相对不足。尽管现有研究也注意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不足问题和产业发展缺失问题,但是扶贫的可持续性或者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全面参与,如何在民族贫困地区现有生态、环境、产业、人力资本等基础上,从空间设计、产业策划、职业教育、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着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研究不足。

最后,在反贫困启示上,高度归纳和总结提炼反贫困实践成就还有待加强。尽管已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改革开放40年来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反贫困成就作了一些总结,但是缺乏民族地区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与案例解析的研究成果。我国民族地区特殊性使得研究民族地区反贫困经验启示更能体现中国政府为反贫困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在世界反贫困发展过程中树立和宣传中国模式。

五、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展望

“十四五”以来,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进入新阶段,以全面开启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为统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成为后小康时代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心。立足新时期,理论界需要对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事业从理论视角和战略高度进行总结,并根据其研究的薄弱环节,重点从过去反贫困经验总结即绝对贫困治理的经验总结和今后反贫困方案设计即相对贫困治理的方案设计两个主要方面对民族地区反贫困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方面,基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高度概括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所取得的实践成效及其彰显的中国智慧。王琳等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道路总结为: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式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34]。黄承伟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总结为:针对贫困人口差异化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基本问题,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對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5]。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既具有贫困治理工作的一般性,也具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贫困事业所呈现出的特殊成就及其经验从理论高度和战略高度进行凝练,总结出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进展的一般规律,以进一步彰显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实践成果,以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推进反贫困工作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统筹和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系统设计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总体方略。后小康时代,我国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消失,但是贫困并没有终结,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并且会长期存在。因此,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研究将呈现如下六大新趋势:

一是标准制定问题。进入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社会需求重心出现新变化,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需要的显著特征,相对贫困群体认定标准正在由以物质生活需求为主向精神文化生活多维需求转变。对比以收入作为唯一标准的绝对贫困时期,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家庭、相对贫困地區等相对贫困对象的标准制定以及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相对贫困的标准的动态变化正在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二是发展目标问题。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跨越过程中,尽管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民族地区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共同富裕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有必要研究民族地区如何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认为,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工作重心将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统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支持民族典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并在全国民族地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化解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全国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

三是发展动力问题。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任何时候都值得研究。进入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必须以乡村振兴为统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绝对贫困时期的超常规集中攻坚作战调整为常态化的相对贫困治理工作,形成长效化的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之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将超常规集中攻坚作战调整为常态化推进,需要设立一个衔接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完成由外部向民族地区“献血”到民族地区内部“造血”转变。

四是发展质量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后小康时代民族地区必须坚持反贫困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深入贯彻“双碳”目标,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特色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坚持绿色振兴,以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发展导向问题。后小康时代,社会矛盾与贫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研究重点应该由关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转移到关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和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为此,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对于一般的贫困人口,要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高他们获得发展机会的能力;对于特殊类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他们获得最低经济福利[36]。

六是发展保障问题。绝对贫困时期依托超常规集中攻坚作战完成全面脱贫,后小康时代推进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群体提高收入和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依然需要精准的多维政策保障。我们认为,在国家乡村振兴制度框架主导下,构建以乡村振兴为统领的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制度框架是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同时民族地区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具体推进措施,以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长德.“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民族学刊,2017(6).

[2]王朝明.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6).

[3]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J].管理世界,2020(4).

[4]李伯华,罗琴,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9).

[5]庄天慧,张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基于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契合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8).

[6]张建军.“三维资本”视阈下新疆民族乡贫困治理对策研究——以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

[7]王永明,王美霞,吴殿廷,等.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17(2).

[8]王瑜,汪三贵.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与收入增长[J].贵州社会科学,2016(5).

[9]杨龙,汪三贵.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

[10]袁晓文,陈东.辨证施治:四川藏区农牧民致贫原因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藏学,2017(2).

[11]张丽君,董益铭,韩石.西部民族地区空间贫困陷阱分析[J].民族研究,2015(1).

[12]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

[13]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14]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

[15]赖斌,杨丽娟,李凌峰.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2).

[16]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17]王英,单德朋,庄天慧.金融知识和社会网络对民族地区减贫的影响研究[J].民族学刊,2020(1).

[18]温锐松.互联网助力解决相对贫困的路径研究[J].电子政务,2020(2).

[19]王建民.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主体性讨论为核心[J].民族研究,2012(3).

[20]刘苏荣.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基于云南省怒江州的565份调查问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

[21]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22]方素梅.易地搬迁与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9).

[23]李春亭,颜明.云南健康扶贫的现状分析、实施困境与路径完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4]胡鞍钢,温军.社会发展优先:西部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J].民族研究,2001(3).

[25]郑长德.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

[26]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9).

[27]李鹏程.拔下脱贫攻坚路上的“软钉子”“纸上扶贫”的根源与治理[J].人民论坛,2020(Z2).

[28]陈全功,李忠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J].中國农村观察,2009(5).

[29]万良杰.“心智模式”视角下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30]王延中,宁亚芳.新时代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基于2013-2016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卷调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8(1).

[31]王雨磊,苏杨.中国的脱贫奇迹何以造就?——中国扶贫的精准行政模式及其国家治理体制基础[J].管理世界,2020(4).

[32]丁凡平.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内蒙古日报(汉),2017-06-12(005).

[33]赖扬恩.宁德畲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与启示[J].民族研究,2019(4).

[34]王琳,唐子茜.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新发展与经验总结[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

[35]黄承伟.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N].光明日报,2017-10-09(001).

[36]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J].民族学刊,2018(6).

收稿日期:2020-08-02责任编辑:杨新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知识嵌入性视角下科技驱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差异与路径选择研究”(18BJY097)、四川师范大学2021年统一战线专项课题项目“高校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21tzll-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史敦友(1986-),男,河南信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通讯作者:赵放(1982-),女,重庆北碚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骆玲(1965-),男,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四川 成都 610031

猜你喜欢

反贫困知识图谱民族地区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