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

2021-05-09陶斯文

民族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实践对中华民族进行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自觉发展,并且逐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厘清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逻辑关系,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且成功的工作实践为线索,考察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化党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中华民族;自觉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9-0001-09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决定了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中国逐步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之苦难。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却无法继續巩固革命胜利的成果,军阀割据、政党纷争和帝国主义压迫把中华民族推入新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落在了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

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勇敢、智慧等著称,是一个不断自觉发展的伟大民族。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给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唐雄风、康乾盛世等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近代,中华民族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而逐渐走向衰落。但是,拥有“创造、奋斗、团结、梦想”[2]伟大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不管是19世纪末孙中山“振兴中华”口号的呼出,还是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词语提出,还是五四运动李大钊“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的表述,亦或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觉醒与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不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要素分析

中华民族发展是经过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而近代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斗争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4],“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5]。首先,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群体觉醒”过程,在漫长的被动对应民族危机时期中,从被誉为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的奔走,到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孙中山的呼喊,再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的群体主权宣示,“个体觉醒”发展到“群体觉醒”反映了中华民族心理之革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基础。其次,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凝聚”过程,近代五四运动包含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精神是中华民族全面精神独立的重要标注,也是中国各个阶级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主动的划时代变革,它确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强化了中华民族的信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斗志,“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6],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精神动力基础。最后,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意识铸牢”过程,近代抗战精神确立了“中华民族”概念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命运与共的标志性符号,民族救亡意识、民族团结统一意识、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直接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之,中国人民的群体觉醒、精神凝聚和意识铸牢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直接反映,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及其与世界关系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不断深化,而贯穿始终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不懈推动。

中国共产党整合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源于各民族间的主体互动,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文化互动与整体认同的结果,这一过程的驱动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有过解放一切“弱小民族”的主张,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曾探索性提出过“民族自决”的思想,这一过程逐渐开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之门。在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转战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穿越黔、滇、康、川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深入认知,切实制定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引导各少数民族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理性认知“中华民族”,夯实了共建家园的共同体意识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之中,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7],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多元共治的民族参与政策确立,把新中国确立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政策的探索过程,就是整合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不断认知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铸牢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民族关系有过明确论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种多元一体的和谐民族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努力重构的结果。首先,构铸价值共同体,建党初期,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就提出了“民族共同体”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正是秉承民族共同体原则去创建政党的,正如毛泽东所言,各民族“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8]57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承这一思想原则,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9],不断铸牢各民族价值共同体。其次,构铸规范共同体,在民族关系上,从“民族自决”探索到“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共同体思想,对于早期提出的“民族自决”,其意义仍是“现时在宣传的口号上却是民族自决,而不是民族独立”[10],最终,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标志着各民族规范共同体的确立。最后,构铸行动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各个民族紧紧团结为一个奋斗的共同体,从红军长征到抗日统一战线,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行动都伴随着各民族的合作实践,最终引领各民族形成统一的行动共同体。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引导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的实践,铸牢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诠释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功能。中国共产党用实践引导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铸牢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基于“多元一体”“团结统一”和“伟大复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中国共产党促进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构成“多元一体”稳固结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得以稳定沉淀。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一体之下多元平等”的中华民族话语已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此开展民族工作至1988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提出。自费孝通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后,这一话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政治话语,并以此指导民族关系得以稳定发展的实践逻辑,为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战略夯实了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树立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坚持的“团结统一”基本原则。团结统一是一种基于传统天下观与“和合”理念的政治认同,因为引导和规约团结统一的关键因素是政治力量。[1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通过“团结统一”这一稳固的内生动力,引领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上相互亲近,形成多元团结融合聚为一体的牢固结构。新时期,这一原则进一步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最后,中国共产党引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是各民族共同的梦想,是具有最大价值的公约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引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迈向统一战线,将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抗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站起来”的动力,将国际形势严峻挑战背景下新中国贫穷落后的内部压力转化“富起来”的凝聚力,将全民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转化为“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制度措施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在推动民族自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开拓创新,百年实践归为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道路探索就是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道路进行积极开拓,这一过程的制度措施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宝贵的“九大经验”是一致契合的,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措施的规律探索中,既顺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又结合了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实践经验,并在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是基本国情、历史演进、经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步入现代国家的艰难曲折探索过程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继承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都与怎样解决民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12]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制度措施形成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开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按照共产国际的相关原则提出民族纲领政策,而民族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成功经验,经历了一个由民族自决思想发展到联邦制思想再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探索过程,在学理上确立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平等的两个重要原则,1940年在《回回民族问题》中提出:一是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二是少数民族必须在国家认同问题上毫不动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求实践,将民族与民族问题概念中国化,自始至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相结合,发展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强调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这些重要论断和决策部署,推动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当前,党和国家立足基本国情,科学分析和加强改进民族工作中面临的新特点新形势,准确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所具备的强大政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创新性地探索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结点,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道路,也为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构建了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9]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1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一方面体现“与时俱进”与“反教条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仍有时代和实证的局限,只有当其于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方可发挥其最大的理论优势。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经过长期革命探索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具体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挖掘出其中“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纵观历史和世界眼光”[14]的优势鲜明特色。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9]。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勇于“摸着石头过河”,依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经验在构建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对应了民族工作宝贵的“九大经验”中的“三大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決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理论根基形成奠定基调;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并积极实践,为理论根基的实践提供路径;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理论根基的发展提供思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正是这一系列创新性民族理论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必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领导的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已有百年历史,跨越了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各个时期,贯穿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懈奋斗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发展过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发展的根本经验[1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达到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8]614-615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贡献和实践经验决定的。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经验在构建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必要保证上对应了民族工作宝贵的“九大经验”中的另外“三大经验”: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证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思想路线;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保证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法治路线;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保证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领导路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发展并领导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特色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正确协调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明确中华民族自觉发展在该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中华民族以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融入世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新时代,伴随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诚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制度支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道路的接力探索,它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也是中华民族必须增强的政治定力,在发展的道路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它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是这一制度的基本内涵。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经验在构建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必要保证上对应了民族工作宝贵的“九大经验”中的最后“三大经验”:一是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为制度基础的形成做好铺垫;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9];坚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制度基础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9]。

建党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同时也开启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道路摸索,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从此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和奋斗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华民族面临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社会主义”等道路的选择,也面临着处理民族问题“民族自决”“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等道路的选择,但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已经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只有民族区域自治道路适合中华民族。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新的起点,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制度支撑,是党和人民正确的选择。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正确路径。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9]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道路是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的伟大成果。首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科学性选择。民族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非想象的共同体,社会主义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时期,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时把民族问题置于整个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并看作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合”与“分”的对立关系中辩证出“多元一体”的和谐统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对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科学把握的结果。其次,中国共产党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实践性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问题看作中国革命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大”就已经提出民族纲领,此后,从对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早期探索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成立到民族识别的开展,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与修订,中国共产党实践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道路。最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创造性选择,在理论创新层面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定义了“民族”和“民族问题”,并丰富和拓展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夯实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在制度创新层面中国共产党放弃苏联模式而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实践创新层面,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摒弃多民族是“包袱”这一思维,将多民族看作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明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的坚决态度,这些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四个自信”战略命题的提出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困难和挑战的毫无畏惧,同时也深刻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经验,这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内涵的“八个坚持”是相互契合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来自于由弱到强的历史实践、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推进中华民族从“自觉”发展向“自信”发展迈进。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方向的内涵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中的“两个坚持”相对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工作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也是政治定力,具体表现为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色,具体表现为坚定不移的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保证中央权威和政令的畅通,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基本方向。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这条道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写了中华民族被奴役和压迫的历史,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局面;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了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弊端,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与全球资本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政党严谨、社会稳定、民族和谐、人民幸福等充分展示了其高度自信。最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朝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发展,通过话语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条道路凝聚了56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烈意志和实践期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动力。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铸牢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思想内涵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中的另外“两个坚持”相对应: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底线思想;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立国根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主线思想。“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7]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指导。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核心理论思维,是几代共产党领导人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智慧凝结的体系化理论思维,是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领导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彰显科学性与引领性,它来源于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科学验证,践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既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民族工作与新时代总任务的辩证统一”“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大团结”[18]等核心理念引领中华民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自在”的中华民族“自觉”的追求物质价值与政治理想,朝着铸就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不断奋进。最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生命力,明確了民族工作的历史定位,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以理论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共识,驱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制度保障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中的其它“两个坚持”相对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地发挥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统一,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实践的主题,具体表现在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通过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切实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的革命实践中。新中国成立之后,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更是融入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中,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为中华民族自觉发展保驾护航。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性地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并在继承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内涵,不断为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条件。可以说,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路径实施保障。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道路、中国奇迹和中国方案正震撼和改变着世界的格局。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符合中国社会前进的历史逻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实践逻辑,符合人类社会演进的世界逻辑,符合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中国梦追求的现实需要。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与优越性,从制度确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目标和终级追求,在民族政策方面,开创性地创造了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满足各民族的利益表达和发展需求,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民族共识,为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最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并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特点,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优秀品质,彰显与时俱进的特色,这正是制度自信的来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20]新时代,要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自觉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底蕴。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文化底蕴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中的最后“两个坚持”相对应: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国家的统一之基,又是民族团结之本,还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之魂,具体表现在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团结思想,这种思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1]这也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精神底蕴;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体表现在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规范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寻求救国图强之道的历史客观记忆认同,它是在历史审视和现实博弈、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主观能动与客观反映的辩证统一斗争中培育而来。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一度呈现“文化自大”心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入侵下陷入“文化自卑”,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从“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立”,从“文化自强”走向“文化自信”,培育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独特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更好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改造,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信仰依托。在包容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坚持弘扬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包容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价值包容。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积淀着延续千年的精神追求,如新民主主义时期以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这一系列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支撑,也是抵御外界腐朽势力的坚固盾牌,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2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无数次奋斗又无数次失败,更有无数次憧憬又无数次失望的尝试,让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引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发展,并将进一步迈向“自信”发展,也将继续验证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这一最佳答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2]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1).

[3]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4]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112-113.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7]毛泽东.论新阶段[C]//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2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3.

[9]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新华社,2021-8-21.

[1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1):14-21.

[1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13]李海青.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2):5-11+254.

[14]赵新国,金炳镐.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贡献及其新时代使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2):1-7+162.

[15]张献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1).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18]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12-20.

[19]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知,2020(02):4-9.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2.

收稿日期:2021-05-10责任编辑:王珏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流动与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20BMZ117)”、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PTJS18)、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心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铸魂育人全过程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陶斯文,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四川 成都 61004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