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能力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设计研究
2021-05-08张文丽
张文丽
摘 要:学习能力是经过学习时间的沉淀,由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互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高中生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型难度高的学科,在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上具有极高的要求。数学教师需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导向,不断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有方向、有策略、有目标的优化改进。文章根据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学评价等三方面,阐述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优化设计。
关键词:学习能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数学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大数据时代,人类知识爆炸性地增长,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捕获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人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主题,要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这是教师不断应该追求的目的,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为学习者主动的行为,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
高三学生身负沉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压力,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积如山,来自各种渠道的考试信息铺天盖地;学生在心理上难免出现焦躁不安、信心不足的现象。高三数学教师需要懂得轻重缓急之分,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主,无论是复习课堂还是新知识课堂,重在学生的参与度与完成度,以学生的“学”为主导,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符合学生学情的课堂,运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
二、 以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含义及价值
学习能力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能力为导向,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逻辑,要求学生学会自我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教师需要站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身“教”的过程,来提高教学水平。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及意义。其一,在教育理念中,教与学,应该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本,教师教育为辅,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可以将学生的主导地位的落实更具真实性;其二,以学习能力为导向,教师可以把握教学重心与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其三,学习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深远意义,为培养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助力,促进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做好学生踏进社会前的铺垫,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 以学习能力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设计
(一)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从实际学情出发
在以学习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政策。结合高三每个班级的不同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例如,在“算法与程序框图”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导入算法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含义。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地位,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对算法这一概念较为模糊,可以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实际生活问题,来贴近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以家里烧开水的过程或者是做饭的过程为例,让学生掌握何为算法,即解决某件事情的程序与步骤,
有一定的顺序与逻辑关联。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举例证明对算法概念的掌握。经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举例,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增加了知识的输出与反馈的过程,能够让教师当场检验到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基于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后半部分的程序框图,便能够可以轻松学习。学生可以以算法的概念与知识应用为基础,通过模仿、实践、探索来独立设计程序框图来表达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三元一次的方程组求解问题时,可以利用程序框图的顺序、条件分支与循环等逻辑,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在教授此课程中,实际上需要重视学生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并且在知识应用的过程时,学生需要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馈知识接受的情况,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操作过程,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课堂中扮演好导航的角色,实际的学习实践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故以学习能力为导向,教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展现学习成果,强调的是教与学之间的配合度,而学生的“学”占据的地位与分量更足,以满足提高学习力的教学目的。
(二)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差异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个性化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学习发展的课程。故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需要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需要有意留意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分阶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辅导,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能力的塑造上,可以拥有科学又实际的学习方法。
比如,高三下学期的“数列”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根据等差或者等比数列的特性,综合应用数列求和。教师在引导此课程时,示范举例,数列的首项是23,公差是整数,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求此数列的公差d。通过示例,展示数列的相关的知识点与内容,让学生对等差数列有初步的印象,而等比数列也是如此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际综合应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关卡。如教师可以将数列这一课题以游戏闯关式的教学手段,搜集不同的综合应用题。接着,教師对这些搜集而来的题目进行分类,将数列的解题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如教师在课堂练习时,将课程分为三关,每个关卡有不同的等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关卡分配到不同的闯关任务,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为主要任务,教师已经分为一二三等级,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来进行游戏互动。在求证等差与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闯关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为后续的学习能力塑造奠定科学的依据。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列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主动配合教师,提高对此课程的掌握程度。故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力的提高层面上,需要共同参与,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设立找出差异性的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来制定个性化辅导,而学生也应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促使自我学习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