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5-08赵颖秋
赵颖秋
摘要:运用我国优秀的传统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但近年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还存在模式单一、理论性过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模式来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成为我国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思维;思想品德教育;思维模式
分类号:G623.2
思想品德是一种内在修养,可以体现在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态度。拥有好的思想品德可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应的道德标准,并且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面对所处环境,勇于担当责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甚至是民族兴衰的大问题。在小学就开展思想品德学习,进行道德建设,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如何运用语文教学思维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语文教学思维的几种特性
1.民族性是教学过程中既包含我国古代经典文章,还包括近现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2.人文性主要源自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语文教学思维中包含的民族精神、自我尊重思想、仁爱观念以及人格精神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精神。
3.传统性是指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趣味以及高水平的审美取向,还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4.应用性是指教学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等基础性教育,还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去。语文知识不像其他理工科等专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一个人的品格的养成是通过知识内化,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文化修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教学思维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1.利用经典作品为学生开展榜样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适性的思想品德教育,运用理论性和说教性的教育方式或许可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但是成果不是很显著。而语文教学思维中的民族性可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的这种单调模式。语文教学利用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经典作品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榜样教育,用深刻的民族精神触动学生的思想,从而让他们感受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品质会事半功倍。比如在《九歌·国殇》中,屈原就通过挽诗来悼念为国家奋战死去的战士,通过学习这篇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深深的爱国热情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还可以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浓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民族感情会让学生们产生情感带入,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2.将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现代的小学生基本都对如何衡量道德标准,如何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应用性,引导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具有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师长和朋友,尊重周边的人和事物,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切,则需要一个人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建设,将所学习的思想品德理论转化为内心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理性对待、勇敢面对,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能保有谦逊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语文教学思维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感受经典。语文中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优载体,其文学性和形象的生动展现方式都更加有利于小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品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上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在课下也推荐学生阅读并欣赏我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写读后感,从而达到温故传统文化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文学世界的徜徉中感受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艰难及伟大。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与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交流,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世界也会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可以增加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清醒地面对自己及认识社会,形成坚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质。
2.将学生课下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课下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去感受生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够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培养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而后写出充满感受的好文章。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可以让学生去领略田园风光,感受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那种平淡恬静的情感,以及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在城市里中生活的孩子们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和学习,并不能真正地明白这种高尚的情操。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教育的机会,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从而增強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2:62-64.
[2]马莹,阮澎.建国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回顾与展望[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1,29:138-140.
[3]霍国元,冯建力.提高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0-92.
[4]曾宪芳.关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1.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学校,吉林四平 1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