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戏剧与影视专业省级统考现状的反思

2021-05-08韩佳政张晓磊张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反思现状

韩佳政 张晓磊 张岳

[摘 要] 本文在对近年来中国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省级统考方式的发生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该统考在命题内容、阅卷方式、监察程序等方面存在的机制性结构问题进行反思,希望能为考试设计与组织的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启示。

[关键词] 戏剧与影视专业省级统考;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009-03

伴随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深化和艺术类高校招生数量的日益扩大,如何在满足艺术类专业对生源素质特殊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国情、校情、专业情况和生源情况,设计信度强与效度高的艺术类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制,始终是近年来困扰教育管理部门和艺术类高等院校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国内现行的各省开展的影视编导/戏剧影视艺术类专业联考/统考(下文简称“影视统考”)考录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考试机制设计中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命题内容、阅卷方式和程序监察等诸多因素加以分析,希望为考试设计与组织的相关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一、艺术类联考的发生与发展

笔者可查阅到的关于中国艺术类专业考试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1937年国民政府便出台过《艺术专科学校及大学艺术科系招收新生暂行办法》,提出“大学艺术科及音乐系入学考试科目,应量予变更,不宜与其他科系入学考试科目完全一致,俾有特种艺术天才者易于录取”[1]的相关规定,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各艺术类院校多以自主命题的招生方式进行考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艺术类考试也主要以高校自主招考为主,但考生录取时文化课成绩逐渐成为录取考生的重要参照指标。直到2000年前,国内艺术类院系大多实行自主招考的方式招生。但伴随21世纪以来国内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的扩增,参加艺考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报名参加广播电视编導专业的学生人数为3087人,2006年报名人数迅速增长至13096人,增幅达324%[2]。院校与考生数量激增的同时,“艺考”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限制高校艺术专业自主招生过程中滥用招生权力,对考试程序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对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影响,教育部越加重视艺术类自主招生考试组织中的问题。为了切实发挥政府在艺术类招生中的监管作用,2005年教育部开始鼓励有条件组织统考的省份统一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江苏、河北等省份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于2005年之后联合省内外诸多开设戏剧影视类相关专业的高校,统一组织影视编导艺术类本科专业的省联考/统考。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是拥有国家统一考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早在隋朝时期,出于考试公平性的需要,我国便开始探索创建和逐步完善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但囿于艺术类专业的人才特质的限制,艺术类专业长时间未被纳入统考范畴之内。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招生办法》;2005年鼓励各省进一步推进艺术联考制度;2007年国家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中明确提出“考生所报考专业属省统考专业范围内的,考生须参加省统考”“凡生源所在地省统考涉及的专业,所有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及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艺术类本科专业均应直接使用省统考成绩”的要求,并在相关规定中对各省组织的美术统考提出具体要求;2008年,教育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领衔起草各省美术统考的考试科目、评分标准、质量监控和考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对美术类联考加以规范以保证美术统考的一致性、专业性、契合性、规范性和有效性[3]。

然而至今,虽然全国有20余个省份组织影视统考,报考影视类相关专业的考生报名相关院校时须达到本省规定的影视统考分数线,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考生录取时也必须要求学生达到影视统考的最低分数线方能提档,或直接将影视统考分数按相应系数与高考文化分数加权,以所得分数的高低排名为序录取学生,但囿于戏剧影视学科的复杂性,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统考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考试科目和阅卷标准的情况下,影视学科各省统考依然存在考试科目有很大差异及阅卷标准过于含糊等问题。影视统考已然成为具有与高考同等重要的国家级考试,统考成绩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换算为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未来。但结合笔者近年来参加影视统考阅卷的经验和对近年来各省影视统考内容及考试组织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影视统考的组织过程中存在诸多机制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统考的信度和效度。

二、戏剧与影视专业省级统考的现状及反思

考试是考量考生在某个知识领域内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艺术统考设置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减少因招生单位权力过大而导致考试信度和效度失公的情况发生。信度和效度是测量一个考试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简言之,考试的信度是指考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在接受以同一测量任务为目标的不同考试时,得到的不同考试成绩具有的一致性的高低。即,高信度的多次考试在对同一组考生进行多次测量后,得到的不同的考试成绩和测量结果应该具有低差异度和高一致性。考试效度,是判定一场考试能否精确度量出一个考生目标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契合性、专业性、有效性是考试效度测量的基础维度,效度高的考试能够准确反应考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强弱,效度低的考试则无法考量出考生在某方面能力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命题内容、阅卷方式、程序监察三个方面,对现行影视统考机制中存在的影响信度和效度的结构性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命题内容:专业内涵涵盖过广与试题内容体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戏剧影视学学科下设的专业种类多样,影视创作流程中细分的不同工种的素质要求也差异巨大,戏剧影视学科下设戏剧、广播、电视、电影等不同行业门类,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内外部素质要求大相径庭,同一行业又可以从流程上细分为诸多工作种类。以电影行业为例,可以细分为编剧、导演、剪辑、制片、宣发、评论等众多个工种。这些工种里导演专业重视学生艺术感受力、艺术表达力、创作构思力、创作执行力等方面的素质;电影制片与管理专业则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市场思维、商业意识、管理气质、表达能力和基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考查……基于此,不同行业下不同工种之间的素质差异显著并很难寻求到实质共性。短短三个小时的统考笔试很难对相关专业学生的不同素质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考查和测量,专业内涵涵盖过广与考试试卷的题目有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统考的考试信度与效度令人担忧。

对现行的影视统考的笔试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考试效度低外,影视统考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可能会给在某些专业方面具备优秀素质的学生的顺利升学带来障碍。

大多数省份的影视统考,在考试内容上无法顾全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行业门类,统考大多以电视编导需要的人才为基础。比如在题目设置上考查电视栏目策划、电视专业相关名词的解释,题目内容上多粗犷的以电视媒体的人才素质需要进行浅层的考查,对实质的戏剧素质和电影素质考查很少,而且大多数省份的统考对专业学习需要的实质创作能力的考查也非常有限,多以影评或填空、选择等外围知识的考查取代对学生专业创作潜质的考查。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仅不能明证学生影视学习的潜质,还会给很多学生带来额外的考试负担。例如那些只想考电影导演专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在电视知识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以黑龙江省统考来说,广播电视编导类的学生必须参加“新闻播读和即兴评述”的考试,以至于大多数编导类艺考学生必须消耗足够时间进行新闻播读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训练的同时,还要花费高额的培训费参加播音专业的其他相关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业备考目标明确的学生,因为要准备目标专业外内容的余力不足,经常会出现千辛万苦拿到了以创作能力为核心的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名校校考合格证的同学,却因无力通过统考中非本专业内容的考试,达不到统考合格线而被拒在名校大门之外的情况。

此外,很多省统考还会在考试内容上设置不适合考查高中生的专业性过强、难度过大、区分度过小的内容。比如河北省统考每年都会设置“电视栏目策划”和“分镜头脚本”两项考试内容,这两项内容对于影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至少需要两年的学习基础才可能具备浅层的分镜头和策划意识。本人在参加相关考试内容的阅卷过程中,发现评卷标准答案过于模糊,考官很难通过答案看出学生在相关方面核心素质的差异,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大打折扣,不仅无法帮助高校影视专业寻找到需要的人才,还容易让真正具备相应素质的学生失去入学机会。

通过对影视统考的考试内容加以审视,我们便会很容易地发现现行各省的影视统考缺乏科学性。国外很多与高考平级的考试,都会有专门的考试机构,对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进行充足的调查、研究,但中国不同省份的影视统考,缺乏对考试严肃性的敬畏,考试效度和信度不高,亟待相关教育考试管理和监督部门重视。

(二)阅卷方式:有限的阅卷成本與繁重阅卷任务之间的矛盾

阅卷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阅卷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一类是阅卷需要的经济成本。阅卷的时间长短与阅卷成本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阅卷考官数量限定的基础上,阅卷时间越长,阅卷的成本越高,反之越低;阅卷的经济成本通常情况下与考生的报名费总额有关系,但报名费中只有少部分金额用于阅卷开支,大部分费用用于监考、巡考等人工用度成本和考试场地、阅卷场地等空间租用成本等方面。河北省曾于2005年至2008年组织影视统考,2008年后一度停止该考试。据省考试院工作人员透露,停止影视统考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省考试院在考试组织时会亏损三十至四十万元,巨大的亏空无处填补,不得不停止考试。历来国家级的重大考试在阅卷层面都有阅卷完成时限的要求,以明朝万历年间顺天府(1609年)乡试考试为例,据历史记载,当年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约为4600名左右,阅卷考官的数量仅14名。每位考生的考试内容为6篇判论文、5篇策论文和4篇八股文,14位考官需要在15天内完成约69000篇文章的阅卷任务[4]。现代的影视统考虽然与明万历年间相差四百多年的历史,但阅卷考官依然面临繁重的阅卷任务。常规情况下,省统考的考试组织部门不会给阅卷组超过15天的阅卷时间,以2018年山东省影视统考的笔试内容为例,选择题30道、填空题20道、名词解释题4道、简答题5道、论述题2道、1000字以上的影视评论题目1道、800字以上的故事续写1道,据统计参考学生人数为21950人[5]。该考试于2018年1月7日组织,正常情况下进入实质的阅卷时间应在考试结束三天之后,成绩发布时间为1月29日,去掉成绩发布前的统分、核分等环节,用于阅卷的时间不超过15天。阅卷任务极其紧张,在平均每道800字大题用时不足1.5分钟的情况下,阅卷过程的客观性和精准度如何保证,几乎成为每个省份影视统考组织部门需要思考的严峻命题。在此情况下,阅卷的准确性无法获得保障,考试成绩的偏差很容易因时间压力大被拉开。

与此阅卷方式相关的是阅卷行为生成潜在的社会效益。阅卷方法和习惯被一些培训机构了解后,社会培训机构紧紧围绕阅卷习惯进行分析并传播,很容易给考生带来“考试技巧”上的误导,长此以往考生沿着应试风向标的指引,练就一套所谓能适应联考阅卷习惯的答题方法,实际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轻视。

(三)程序模糊:考试监察的经济成本与复杂的监管流程之间的矛盾

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保障,除了考试内容设计科学和阅卷环节保证精准外,考试组织的全过程都需要外在的监察。影视统考的程序启动从考试组织部门安排权威的考试专家(而不仅仅是影视艺术专业专家)对考试题型、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充沛讨论开始,之后是按照高考命题的纪律和要求安排命题专家组织统考题目、试卷进印厂并按考场分装运输、考试组织中的考场安排、监考人员培训、答题纸收集和管存、阅卷工作的筹谋部署和阅卷考官的选择安排、统考成绩的管理和发布、异议成绩的重新判阅等环节,实际统考程序推进的全过程均需要科学的监察力量介入。然而现行的统考考试程序在诸多环节的执行上,均存在程序模糊的状况,以至于每年统考季都会有自媒体平台发布和传播相关省份统考题目提前泄题、考场监考教师组织有误、考生对阅卷结果存在异议却申诉无门等现象的出现。

监察功能的实施主体,一方面是考试过程中的公务人员,另一方面是参与考试的考生群体。影视统考的程序推进过程中,由于考生与考试组织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考生其实也很难在程序环节的推进中掌握更多的信息,相反考生在对考试程序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失察、失误行为进行反映的过程中,部分监察服务部门反而以“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推诿式”解释和处理,以至于统考年年有、问题年年在。考试除了人才选拔的功能外,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文化”意义的社会组织行为,考试严谨度的高低,与一个社会机制的“公平性”和“先进性”的高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综上,国内诸多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在高考招录的过程中,采用影视统考成绩与高考文化成绩以相应比例加权方式所得总成绩的高低排序来录取学生,因而影视统考对参加的学生来讲,便具有了“高考”的意义。因此,无论是招考院校,还是相关参与和组织考试的部门,抑或参与统考的任何工作人员,都应将影视统考视为与高考同等重要的“国家级”考试予以重视。无论是试题内容的组织、阅卷工作的参与,还是程序规范的监察,都应在追求考试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认真绸缪、科学组织,让影视统考真正成为戏剧影视人才选拔的“金标准”。缺乏科学性的影视统考的组织,不仅不能帮助招生院系获得满意的生源,还可能衍生出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06年艺术类专业统考情况[EB/OL].http://www.2exam.com/msgk/zx/33266.shtml

[3]虞立红.发挥省统考在高校美术类专业选才中的作用[N/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12/202003/t20200320_432983.html

[4]孙开键,吴琼.科举考试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考试,2006(12):40.

[5]山东省考试院[EB/OL].http://gaokao.xdf.cn/201801/10748819.html.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反思现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