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口述档案工作对我国的启发
2021-05-08蒋琳
蒋琳
摘 要:本文以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例,在综述国外口述档案工作实操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其口述档案工作在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服务对象、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特色,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口述档案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可能性思考,以及如何迎接未来更多地挑战。
关键词:口述档案;口述历史;口述采访
一、美国口述档案工作
1. 美国口述档案发展概况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口述历史机构从90个增加到500个。1967年成立了OHA口述历史协会,属全国性协会,在学术交流上提供了全国性平台,并发行协会官方专刊。1968年,美国通过了口述史第一套目标准则,明晰了访与受访者、相关机构的权利义务准则。1979又年出台了评价准则和通行标准,之后又进行了三度修订,对于可能在口述历史中出现的情况提供了实用性指导参考,之后行业标准和版本也不断完善。 口述史协会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参会者囊括世界各学科领域的口述工作者,共同发起年度计划并探讨热点问题。其建立的顾问咨询委员会还负责口述史的培训和研究工作。在美国,众多口述历史协会协同效应强,共同实施培训、档案开发及利用。工作成果丰富,有如论著、音像产品、网络在线等,产品全面丰富。
2.美国口述档案工作特色
(1)口述机构庞多,合作交流密集,开展高等学校教育
美国口述机构众多,发展也非常早。早在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成立是口述档案成立的起点标志。之后迅猛发展,成立有百余家针对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截至上世纪70年代时候,已达到500家有余。目前组织上囊括高校及部分中学、科学研究院和机构、以及各层级图书档案馆,甚至民间组织,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方法流程和准则规范的层面上,按照档案流程本身的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编纂编研等,都有对应的准则和方法规范,并不断更新迭代。
在美国教育系统内,甚至开發了众多口述史教程,对学生、志愿者、馆员及参观的各行各界社会人士进行培养。哥伦比亚大学每年秋季学期会开设口述历史方法研习班,每年夏季小学期还会有短期相关课程,可于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视界,2008年,哥大设立口述历史文科硕士项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增加了本科生的口述高等教育和口述历史工作坊;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和学生也通过网络授课和分享,如官方网站、推特、脸书;还有一些专门人物档案馆如杜鲁门档案馆在网站上可以在线展览。网站上有专栏页面,网站上还可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定制,以示最佳实践。总之,美国教育系统内从高校下至小学,在教学方也面均可享受到口述档案带来的显著成果。
美国还注重在社区中培训并募集志愿者,鼓励社会性参与。美国通过大量招募志愿者的形式,进行口述采访的搜集信息、访谈策划、实施访谈、整理编纂等全流程化运作,包括培训口述师、进行研究等工作,其出版物和相关论文成果丰富。
(2)口述历史档案转向底层民众和社会问题
美国口述历史工作的发展也是分阶段性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档案模式,主要采访社会精英;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转向,开始关注少数裔(如美国移民华裔、墨西哥和非洲裔等)、劳工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解放、美国社区隔离等相关课题。从精英向下扎根,通过被忽略的各阶层社会大众映射社会问题,揭露被隐藏的敏感问题。 自下而上看历史,使得口述历史普适化、大众化趋向产生。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口述档案的内容生产者和产品生产者。
二、新加坡口述档案工作
1.新加坡口述档案发展概况
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成立于1979年,组织上隶属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堪称国家早期历史集体记记忆库。作为配套组织,新加坡档案与口述历史委员会的成立,督导和落实了口述历史的工作。《口述历史使用条例》从流程上和标准上保障了工作的成熟开展。
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在编制的口述历史计划下划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物等专题,专题下再划分类目,对应类目选定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采集、录音转录、文稿生成、保存收藏、编研出版、宣传培训,条线全面而丰富。口述历史中心的访谈和研究对象目前所涉具体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新加坡先驱人物、消失的行业、多种族多元化社会、新加坡华人、政治经济及教育等。每一项计划任务完成后,口述历史中心会整理成册(目录册、索引册和部分访谈实录),发布公众,接受建议和进行普及。相也会有相应的文集或纪念册生成。成绩斐然的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目前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被大力推广的新加坡式的口述方法学,给国际社会提供了最典范的参考使用。
2. 新加坡口述档案工作特色
(1)流程规范清晰,备份翔实
新加坡在组织及规划、收录及整理、保管及开放、服务与利用诸方面都梳理出了清晰可实践的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首先,编制口述史计划大纲,按专题(正经文史哲等)分类目。目前已有20多个主题。采访对象从国会议员到市井人民,征采广泛。每一项计划完成后,都会以摘要及目录索引、刊物教材、纪念文集等不同形式成果展示。新加坡在此提供了最佳实践准则,同时也可用作我的国民教育宣传。
该中心还对语音识别软件进行技术探索,使之更精准。自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对早年录音胶卷卡带进行数字化。目前CD有效保存期在50年以上并存有备份。除高版本的高清库藏外,中心也在不断探索更新的保存手段,不断进步。
(2)宣传培训方式多样,注重交流合作
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将口述历史访谈整理成文稿, 也有许多可对外公开的录音稿被上传到国家档案局网站,被更多人使用。目前的统计是有95%馆藏录音稿件已网上公开可查询。同时,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还对历史录音录像摘录讲解。图书刊物、展览长廊、拍视频宣传片更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宣传手段。
中心曾派遣人员赴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口述历史手册》作为实操经验的总结,定期会赋能给中心内部培训。
三、对我国口述档案工作启示和思考
1.建立监督指导机构,组织配套体系
继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之后, 新加坡同时建立了档案与口述历史咨询委员会,方便对口述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编制的《口述历史使用条例》从组织层面上规范了工作程序和规范方法。在美国,也有口述历史协会成立,他们制定标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和制修标准。反观我国,尚未查明有以规范口述档案工作的国家级监督指导组织机构建立。其实我国国情下,更加应尤为注意首先“自上而下”地强化口述档案规范化意识,后成立国家级口述档案机构,建立监督指导组织和专门领导小组,主抓这一工作。随之出台相关法案和文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继而,再配备最新录制设备,申请保管空间场地,组建招募相应专业人员。可学习新加坡模式,在编制内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招募社会志愿者(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感兴趣的各行各界人士)进行相关工作开展。这样,才能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相对顺利地执行年初或特定时间制定的口述档案工作计划。
2.建立清晰工作流程,结合中国特色实际
建立相關组织后,工作流程上便可以像每年编制年初财务工作计划一样编制口述计划。学习新加坡,先分大领域、大类目,类目下再分专题,制定细分计划。笔者认为,专题计划可考虑中国特色问题专题,如中国式抗疫口述采访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红旗人物口述访谈、党建百年之际的人物访谈、汇编少数民族各风俗传统集锦、逝去的城市档案记忆、听长寿老人们口中的民国史等等,可探索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风土人情可志的实乃丰饶,值得细挖探索。
随后,在有条不紊地计划下开设各门类口述历史项目。每一个项目可针对特定人群。每次访谈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每一个项目又是隶属于多个项目的子项目,既可作为总汇,又可查清层次,形成结构化立体式口述访谈集锦。如若电子化,便还可实施电子集成化管理。
3.加强相关机构组织及团体的交流联络,获取支持助力
单个机构的力量未免单薄,所取得的资源也有限。若与国家档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相关组织和协会联络,便可以获得支持、展开合作。另外,还可邀请其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项目合作。同时,我们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来授课。专家学者和著名机构可提升口述档案主办单位知名度,也可扩展口述档案工作辐射力。
第二,我们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会员制,建立基金会。对于企业和私人捐赠和资助,设立奖学金,并基于捐助人授予勋章和给予宣传。尤其在暂难以获得政府支持时,此类行业协会合作的方式在筹集运作资金、共建馆藏、共同办展、吸纳培训人员等各方面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与各历史机构、文博机构、教育宣传基地以及高校博物馆和历史学系合作,共同进行项目合作。以此,所编研的口述成果既可普及社会公众阅览,又可提供实践教学和人员培训。我们编研的成果可以走入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去,深入人心,而文博机构和高校等科研院所的教工和学生也可以作为项目深度参与人员,为社会公众提供口述档案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毕竟寻得通晓方言的人士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同时也弥补了人员不足的尴尬。
新加坡和美国系多种族社会,尚且有不同方言和措辞,在我国的多民族多方言环境下,更需要方言学家、民俗学家提供专业的支持,以便对口述历史记录的内容进行翻译,便于理社会公众理解。与高校和历史相关机构的合作,补充了有相关经验和学识的人员,又刚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采用赠予纪念文集或复制品卡带的形式,感谢曾给与我们工作帮助的人们。这也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的激励手段。
高校亦可以大胆尝试开展口述史专业设置,丰富学科门类。仿照美国,建立口述历史学位。课程设置上,可从本校校史相关及边沿史着手进行培养,不断拓展口述项目。
4.拓展多渠道宣传利用形式,多措并举
在口述历史工作的展示成果和利用方式上,我们可以编制口述采访书籍、在线预览和交互、开展馆际互借、资料共享、举办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探讨、开展宣传讲习班、选派人员交流、招募义工并展开培训。可开发培训讲师计划,统一印发培训手册;与广播电台、报刊读物的合作中可开发相关栏目,吸引公众;把成果编研出书,同时在线提供服务指南和经验分享。新媒体时代下,不只是官方网站,还可以设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甚至官方抖音短视频号进行传播,辐射面广。
我们需要定期发布档案公开秘史。对于那些研究机构本身不甚了解的照片档案、晦涩难懂的录音文件,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询问。同时,开展调查问卷等形式的收集工作,有助于抓紧最新用户需求。美国方面,就进行口述历史工作而言,就时常以其战争史为教育主题。
5.规避法律风险,专业化运作:美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监督口述历史相关工作,主要审查方面包括敏感内容和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以美国民俗中心为例:“口述档案的参与者(包括访与受访者)合法拥有口述档案的著作权。需事先获得其书面许可,用户才可将口述档案用于出版和传播。” 同时,该中心还规定利用者需按照标准格式引用, 以防侵权。在规避风险方面,可谓细致谨慎。新加坡亦有严明的法律规定录音需在访谈完成后 75 年才能公开。因此,采访开始前,就应签署保密协议,明晰双方权利与义务,并着重就双方有歧义的部分达成一致,以协议形式固定下来。后期需利用前(无论对于采访者还是其他文件访问者而言),同样需要签署相关文件,声明利用范围和目的、引用格式、明确律责任和后果。几方协议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和边界下下进行口述档案历史工作。
口述档案作为档案类型的一个分支,从大面上依然遵从档案管理制度和模式。如,就档案领域本身而言,口述档案在数据库里描述时,可扩展元数据项目并深度挖掘,转换成可修饰的DC格式,以便日后收集到新口述文件描述的加入。同时,需要运用不仅限于语言学的剖析模式、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新闻学的传播方法,进行专业化运作。多项领域的研究方法互相学习,交叉利用,才能够升华式立体、系统、深入、全面地开展好口述历史这项国家记忆保存重大工作。
五、结语
美国是开展口述档案工作较早、相关机构参与较多、口述档案涉及课题较广较而深入的国家;新加坡是口述档案工作流程较规范化、制式化、主题分类较全面的国家。对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的国外口述档案工作进行深挖,必将对我国探究口述档案工作开展具有极好地借鉴作用,包括规避一些可能的法律风险。与国外口述档案发展相比,我国口述历史内容浩若星河,可挖掘者众多。口述档案的潜力目前还未被全面认识到和深挖,未来发展还大有可为。口述档案作为一个相对新兴且易被忽略的分支领域,笔者在此仅提供口述历史工作开展思路。口述档案有望在竖向统筹规划,横向交流合作下,作为冉起的新星领域方向,闪耀在我国的历史档案和现行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艾 琦.美国口述史发展与经验及对中国档案部门的启示[J].北京档案,2013
[2]刘建平.美国口述历史档案机构提供教学服务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档案,2020
[3]王 鹏,范智新.美国口述历史工作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档案,2019
[4]蔡志远.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J]. 图书馆,2015
[5]赖素春.汇声聚史四十载——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
[6]侯 彤.美国民俗中心退伍老兵口述档案数据库建设亮点及启示[J].中国档案,2018
[7]王玉龙.口述档案的著作权保护:基于英美口述史法律伦理指南的分析[J].浙江档案,2015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