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警某部青年官兵孤独感、自我同情与压力后成长的关系

2021-05-08朱涵涵孙江男王丽萍王毅韬段力萨

武警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同情正念官兵

朱涵涵,孙江男,王丽萍,王毅韬,段力萨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水平逐渐增大,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疏离淡漠,使得孤独感成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流行病”[1]。处于成年早期的官兵远离家乡来到部队,对原生家庭的依赖逐渐转移向新的社交网络与亲密关系。当希望得到的人际关系与实际感知到的人际关系存在差距时,青年官兵就会感到孤独[2]。在成长过程中,拥有轻度的孤独感是正常的。但是强烈长期存在的孤独感,与身心健康及抑郁、自杀意念等负面心理结构密切相关[3-5]。除了因人际关系未满足期待产生的孤独,存在主义治疗先驱Yalom提出的存在孤独更是人的基本处境,是指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孤独地被抛入人世间的,不管彼此多么亲近,都始终存在着界限和鸿沟[6]。这种孤独常以难以觉察的形式呈现于琐碎生命的表象,却能从生命的核心之处引发焦虑、恐惧和空虚。这两种孤独的边界是半融合的,脱离一定的正常人际关系或遇到不满意的亲密关系,都会把人推到存在孤独的状态里[7]。为了缓解孤独感,人们尝试提高社交能力,增加社交机会等方式[8]。但有学者认为,人一方面不能为了逃避孤独而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对抗孤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工具[7]。弗洛姆[9]则提到,人们要通过爱的方式来缓解孤独的痛苦。因此,学会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更为根本。而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了“自爱”的内涵[10]。有研究证实,自我同情能够预测创伤后成长,能够帮助个体摆脱痛苦心境,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体重要的心理保护因素[11]。压力后成长(post-stress growth)是指个体在各种压力事件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的成长[12]。孤独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压力和冲突,那么孤独感能否促进个体的成长呢?存在主义认为,个体从呱呱落地到探索世界,都需要不断面对分离和孤独才能自主自立[6]。成长的功能描述模型[13]提示,成长的发生需要认知重评过程。为了消除负面感受,个体会主动寻找痛苦背后的意义,促使发展新的认知图示,更改生命叙事[14]。青年官兵均处于18~25岁的成年早期,这个阶段主要是面临亲密对孤独感的冲突。因此,孤独感带来的仅仅是悲伤失落,还是会成为青年官兵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联系并获得成长的信号,本研究将基于存在主义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以探讨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武警某部以编制序列共发放69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6份,剔除答题时间过短及反向计分量表答题选项全一致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96.2%。问卷对象均为男性,平均(22.23±3.09)岁。其中汉族577人,少数民族87人;列兵248人,上等兵343人,士官73人;高中以下学历22人,高中学历233人,专科学历345人,本科学历64人;城镇户籍215人,农村户籍449人;独生子女183人,非独生子女481人;无恋爱475人,恋爱189人;来源于双亲家庭603人,单亲家庭28人,孤儿5人,父母离异28人;父母关系亲密563人,关系适中67人,关系疏远及关系恶劣6人,父母离异2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压力后成长问卷[12]含有18个条目,分为人际关系、生活观念、应对技能、自我认知四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0”到完全符合“4”,总分越高表明压力后成长水平越高,呈现出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在本研究中,结合部队环境,将指导语中“针对在大学期间”改为“针对在部队期间”,总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6,各维度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8以上。

1.2.2 自我同情量表[15]含有26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自我仁慈、共同人性、正念、自我评判、孤立感和过度沉迷。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5)。其中自我评判、孤立感和过度沉迷三个维度做反向计分,总分越高代表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在青少年群体的验证中已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各维度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8以上。

1.2.3 UCLA孤独感量表[16]为一维量表,主测特质性的孤独感。含有20个条目,采用4点评分,即“从不”“很少”“有时”“一直”,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孤独感总分为20~80分,分数越高孤独感越强。Russell报告的克隆巴赫α系数是0.9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差异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等,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数据在未旋转的情况下析出8个公因子,解释力最大的公因子的方差解释量是25.98%,低于40%的判断标准,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

2.2 各量表得分的基本结果 官兵孤独感量表得分为33.32±9.95,正常人国内常模为40.1±9.5[17],略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孤独感得分低于40(低孤独)的官兵为465人,占70.03%;孤独感得分在40~60(中等孤独)的官兵为196人,占29.47%;而得分高于60(高孤独)的官兵为3人,占0.5%。自我同情量表得分为92.21±10.84。压力后成长总问卷得分55.56±12.24,大学生得分为50.93±9.42[18],略高于大学生平均水平。其中人际关系得分为15.83±3.79、生活观念得分为15.28±3.57、应对技能得分为15.06±3.53、自我认知得分为9.38±2.21。

分别对民族、是否恋爱、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各量表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龄、衔级、文化程度、兵源地、家庭类型、对父母关系的评价与各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除对父母关系评价在孤独感、自我同情和压力后成长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外,在其余人口学变量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表1 武警某部青年官兵孤独感、自我同情、压力后成长得分在对父母关系不同评价上的差异

2.3 官兵孤独感、自我同情、压力后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主要变量及各因子间的相关矩阵显示,对父母关系的评价与孤独感得分呈现正相关(r=0.13,P<0.01),与自我同情得分呈现负相关(r=-0.10,P<0.01)。孤独感得分与压力后成长得分和自我同情得分及其各维度均呈现负相关(P<0.01)。压力后成长总分与自我同情得分及各维度呈现正相关(P<0.01,表2)。

表2 武警某部青年官兵各主要变量及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2.4 对压力后成长的回归分析 以压力后成长得分为因变量,以自我同情量表的自我仁慈、自我评判、共同人性、孤立感、正念、过度沉迷6个维度得分,以及孤独感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总分和正念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压力后成长有预测力(P<0.001,表3)。

表3 武警某部青年官兵孤独感和自我同情对压力后成长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2.5 自我同情在孤独感与压力后成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孤独感对自我同情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孤独感对压力后成长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当孤独感和自我同情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两者对压力后成长的预测效应仍显著(t=-5.520,P<0.001,t=5.035,P<0.001),且此时R2增加了0.031。自我同情在孤独感与压力后成长之间可能起部分中介作用(P<0.001,表4)。

表4 武警某部青年官兵自我同情在孤独感到压力后成长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3 讨 论

3.1 官兵孤独感、自我同情、压力后成长现状分析 总体上,青年官兵在服役期间得到的压力后成长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相比更大。原因可能为:(1)相较于地方大学生轻松自由的生活模式,青年官兵需要应对部队的执勤工作任务,面对部队独有的上下级、制式简单的人际交往模式。但也因为其工作生活更加规律可控,有着良好的组织支持,青年官兵能够拥有足够的外在、内在资源去促进成长。(2)成长的发生依旧与压力的强度有关[14],中等强度的压力能最大程度刺激成长的发生,而青年官兵所经历的压力程度可能正好是中等程度。(3)可能由于部队固有的特点。

孤独感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其中低孤独感人群占70.03%。首先虽然青年官兵离开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但是部队作为一个交往密切、结构清晰的团体,能够给予青年官兵归属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帮助青年官兵与周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在部队,官兵之间能够密切共处,较少有独处落单的机会,加之手机的使用在部队中是限制的,战士们不能逃避和周遭的互动相处,而是尝试和战友和谐相处,建立关系,可能能够帮助官兵消除无聊寂寞。最后,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指出当人被迫成为自由的存在就会产生孤独之感[19]。部队的日常生活按部就班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具有权威和结构,官兵某种程度少了很多无所适从的自由,可以摆脱孤独的自我感。但依然有29.97%的官兵具有中高程度的孤独感。对于部分孤独感强烈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的孤独特质,使其自身人格整合不足,具有自动化的负面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身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不能很好地和他人建立关系。有可能生活中缺乏具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或因面对重要人际关系的分离、丧失、破裂,以及重大的创伤事件而引发的存在孤独。同时也可能与个体的依恋风格有关,有研究表明存在孤独与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均呈正相关[20]。

在本研究中,独生子女、有无恋人在孤独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结果一致。不同家庭类型、兵源地、经济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17]。在调查中,无恋人的官兵人数远大于有恋人的官兵人数,说明在集体中没有恋人,是一个较为普遍和正常的情况,且生活中存在其他支持与温暖的关系,就可能不会凸显个体的孤独。不同家庭类型虽然在各变量上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差异。但是单亲、孤儿、离异家庭的孤独感平均分依然低于来源于正常家庭的官兵。官兵的孤独感在家庭经济情况、兵源地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不论家庭背景如何,来到部队均被一视同仁对待,规范化的生活弱化了经济差距,官兵可能能够找到和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和来源相似的战友,拥有相似之处有助于彼此建立关系。

对父母关系的不同评价上,孤独感和自我同情得分差异性显著。其中父母关系适中和疏远恶劣的官兵,孤独感得分更高,自我同情得分更低。这个结果说明了父母彼此的关系良好可能是孩子降低孤独感,获得自我同情素质的因素之一。若父母之间冷漠疏离,甚至充满攻击和敌意,但关系却维系至孩子的整个生长过程,相较于离婚和关系亲密家庭,更可能使孩子在冲突和家庭矛盾中成长,留下孤寂的伤痕,继而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也因无法及时稳定的回应孩子,阻碍其自我同情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自我接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1]。关系亲密的家庭功能运行良好,而离婚家庭,则可能及时切断了负面的压力源,若父母双方都能够及时从别处获得支持和温暖,反而可能给与孩子支持性的培养。

3.2 孤独感、自我同情与压力后成长密切相关 本研究孤独感与自我同情、压力后成长显著负相关,而自我同情与压力后成长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可以负向预测压力后成长,自我同情中的正念维度可以显著预测压力后成长。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我同情在孤独感和压力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孤独特质理论[8]阐述了具有强烈孤独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负面反刍,习惯自我批评、自我攻击,呈现内向、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容易感到低自我价值,无法信赖外界可以给予自己关心,缺乏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际交往能力[22]。这在张春阳等[23]对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研究得到证实。而自我同情作为对自我的建设性态度,则意味着个体能够对自己保持理解和关爱,清醒地觉知当下,产生客观而清明的理解,尤其能够否定自我批判和自我攻击,所以孤独感和自我同情呈负相关。从存在孤独的层面讲,孤独是人类固有的,其中的无依无侍之感会诱导人们以世界提供的人际、物质为工具,来填补内心的焦虑空虚。但在与存在孤独对峙时懂得自我同情,与自己建立和谐温暖的关系,同时能够接纳自己和孤独,反而能够将关怀、理解、尊重转向他人。因此也阐明了孤独感和自我同情是相背离的。

孤独感虽然是一种消极的状态,但是也可能成为个体成长的契机,因为这会使个体被迫面对生命中的分离经验,跨出安全区进行冒险,并在与世界互动时返回到自身,激发自身的潜能,以实现自我的成长[6]。这在对以色列退伍军人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即高孤独感与较高创伤后生长在横向和纵向都有关系[24]。但在本研究中,却得到孤独感与压力后成长负相关的结果,且孤独感能够负向预测压力后成长。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成长的发生和压力强度和心理、社会资源有关。压力后成长的发生在于认知重评,过于轻度的孤独感不足以引起内在的震撼。个体反而会因为轻松克服了孤独感带来的挑战,主观报告获得了更多的成长。而当个体具有高孤独时更可能产生社交退缩、绝望感、沮丧感以及更低的生活满意度。这可能说明过于严重的孤独感则会使呈现情绪、认知、技能、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力量的不足,心理、社会资源的匮乏不能促进个体面对孤独,继而促成成长。

自我同情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能够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自我同情作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能够积极作用于个体的情绪和认知层面,帮助个体缓解紧张、自罪的情绪,促进认知图示重构。首先自我仁慈意味着对自己怀有关怀的态度,帮助个体启动自我安抚的能力。同时因为能敏感仁慈地对待自己,所以也能共情地对待他人,即因自爱而爱他人。而共同人性,则意味着个体能够意识到痛苦和挫折并不是自己独有的,这种认识可以降低孤立无援的内在感受。正念则使得个体全心全意活在当下,清醒观察自己心中产生的念头,不沉溺在负面情绪和负面认知之中,为深度认识加工提供一个空间[14]。根据正念意义理论(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MMT)阐述[25],生活中会经历好事也会经历挫折,而正念促使个体寻找生活的终极意义,进而积极地应对负性事件。因此可以推断,当个体遇到压力时,个体可能会启动逃避、否定、诋毁等防御方式,但对终极意义的寻找可能促进其认知图式的改变,洞察挫折背后的潜藏意义,继而获得成长。

本研究还发现,自我同情能够中介孤独感和压力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强烈的孤独感不利于个体压力后成长的产生,但是自我同情却可以使得个体给予自己关爱与理解,从负面反刍思维中获得对孤独感更深刻的理解,也即帮助个体接纳孤独后从而能与他人建立真诚深厚的联系,获得多方面的成长。这启示我们,孤独感本身并非必然导致成长,但自我关怀以及对孤独感的接纳和重新认识才是成长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日常进行青年官兵教育中,应当重视官兵的孤独感议题,注重培育官兵自我同情的能力,尤其可以引入适当的正念训练,以促进青年官兵的心理成长。

猜你喜欢

同情正念官兵
早餐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不该有的同情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