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1-05-08祁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患肢骨科血栓

祁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300)

0 引言

随着建筑、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脊柱手术、关节置换术都是治疗创伤性骨科疾病的重要术式,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养,在此期间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肺部,则会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针对骨科术后患者,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始终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常规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已经出现的不良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的弊端,因此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探究骨科手术患者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模式,我院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94例患者全部选自我院骨科,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骨折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手术治疗,入组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排除合并肿瘤、凝血障碍、血液系统疾病、重大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照组47例,其中29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年龄分布情况:21岁~52岁,中位年龄(33.57±1.86)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21例、跌倒伤26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3例、胫腓骨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股骨髁骨折3例。研究组47例,男、女患者分别有31例、16例;年龄区间20岁~54岁,平均(34.19±1.72)岁;其中25例跌倒摔伤、22例交通事故伤;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髁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观察患者的术后表现,口头告知注意事项,严格做好无菌操作,遵医嘱用药。

预见性护理:①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并结合创伤风险、特殊风险、活动能力、外科干预、患者自身存在的高风险疾病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分为三个等级[2]:低风险: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Autar评分7~10分;中风险: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1%~40%,Autar评分11~14分;高风险: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1%,Autar评分>15分。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患者的术后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从心理、临床症状、并发症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护理服务。

②穿刺护理:选择血管条件良好的静脉实施穿刺,尽量避开患肢与下肢静脉,避免同一个部位多次穿刺,以免给静脉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遵医嘱为指征明确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严密监测皮肤粘膜的出血状况,降低血液粘稠度。

③功能锻炼:入院早期,为患者提供间歇性充气泵进行压力治疗,30min/次、2次/d。术后早期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通过按摩、翻身等措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当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尽早开始主动训练,垫高患者的下肢20°~30°[4],护理人员做出指令,患者跟随指令进行踝部旋转、股四头肌舒缩、足部被动屈伸等运动,收缩10s后再放松10s,每次活动时间>10min,5次/d。逐渐从床上主动活动过渡到下床锻炼,叮嘱患者保持坐卧位的时间不可过长,坐下时要稍微抬高下肢。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增强肌肉“泵血”功能,提高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为患者提供弹力绷带和弹力袜,可以增加局部压力,降低下肢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回流;下肢静脉泵还具有缓解组织水肿的效果。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按摩患者下肢,每侧按摩5min左右;指导患者吹气球、深呼吸和有效咳嗽,10次/组,3组/d。

④饮食护理:术后患者的饮食以粗纤维、清淡的、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的食物为主,以减轻组织肿胀,预防便秘。比如田七末冲服、薏仁粥、麻仁蜂蜜水、田七煲瘦肉、泽兰粥、莲藕桃仁汤、丹参粥等。还可以将肉鸽1只、三七与当归各10g一起炖煮。

⑤穴位按摩:取水泉穴(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的凹陷部位)、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1横指)、地机穴(小腿内侧,内踝尖和阴陵泉穴之间的连线上,阴陵泉下方3寸)、委中穴(腘横纹的中点)、筑宾穴(内踝上5寸)。用揉法、点按、指推法等手法按摩上述穴位,按摩力度以患者感到轻微酸痛为宜[5],一按一松为1次,连续按摩 10~20次,2次 /d。

⑥健康宣教: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宣教方式,用视频、漫画、图片等直观易懂的方式讲解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危害性、防治措施等。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理解和认知能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一边宣教一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患者更好的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念,提高依从性,积极主动的进行康复训练。

1.3 观察评定标准

①患肢血流速度:于患者入院时、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分别采用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速度。

②护理效果:统计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用骨科自制健康知识问卷调查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问卷共有10道题目,采用“是”、“非”的方式回答,答对≥5道题目则判定为知晓。

③并发症:切口感染、下肢肿痛、便秘、腓肠肌压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患肢血流速度比较

护理后2周、4周,研究组患者的患肢血流速度分别为(26.64±1.21)cm/s、(26.92±1.33)cm/s;显 著 高 于 对 照组(23.18±1.15)cm/s、(24.10±1.05)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2.12%,显著低于对照组38.30%(P<0.05),如表3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患肢血流速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患肢血流速度比较(±s)

组别 n 入院时 护理后2周 护理后4周研究组 47 20.16±1.30 26.64±1.21 26.92±1.33对照组 47 20.20±1.25 23.18±1.15 24.10±1.05 t 1.0492 9.9437 10.1842 P 0.375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数据显示[6]: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45%~61%。尤其是胫腓骨骨折、骨盆骨折、髋膝关节置换术等大型骨科手术,术中出血量多,患者下肢血管的损伤更加严重,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很多患者无法分辨肿胀、疼痛是术后正常表现还是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因此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为此,护理人员应树立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预见性护理指的是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前所采取的预防性护理干预,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充分体现了超前护理的优势[7]。具体到骨科手术患者,在静脉血栓形成之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避免了不必要的护理操作,极大的节约了医疗资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患肢骨科血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