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2021-05-07田红宇付玮琼

商业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

田红宇 付玮琼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实,目前看并未对粮食生产带来明显的冲击,为揭示其中各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基于长江沿线6省468戶水稻种植户数据,检验劳动力质量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考察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水稻种植存在劳动力质量约束,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下滑显著抑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能显著调节务农劳动力质量下滑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其中社会化服务的直接作用和调节效应比土地流转更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务农劳动力质量、土地流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和调节效应因农户分化而呈现出明显差异。缓解当前小农户劳动力质量约束,比较现实的路径是促进农地流转和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1)02-0088-11

收稿日期:2020-10-13

作者简介:田红宇(1986-),男,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农林经济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粮食安全;付玮琼(1980-),本文通讯作者,女,内蒙古包头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BJY104;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08230348。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土地家庭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农业发展将长期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劳动力是农户粮食生产中最依赖的投入要素。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制度藩篱的破除,在城乡劳动价格比较差异的“推力”和工商业快速发展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的“拉力”双重作用下,代表“高质量”劳动力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户务农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现实的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似乎还未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实质性冲击,甚至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连年增产丰收的景象。那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农户粮食生产中是否存在劳动力质量的刚性约束?以水稻种植来说,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是否会抑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似乎与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现实不符,是否意味着其他因素会对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弱化甚至反向调节的作用?

事实上,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非农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要素开始由“过密化”向“空心化”、“老龄化”和“女性化”转化[1],“谁来种地”问题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系列旨在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质量约束的政策相继出台,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备受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上日程,尤其是“质量兴农战略”推进,如何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也是“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题中之意。本文基于小农生产模式研究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一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间接影响。

对于农村劳动力质量变化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学界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不利于粮食生产。持此类观点的研究主要是从体力、健康和劳动强度等生理层面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层面出发,认为老年、女性劳动力在务农的劳动投工量上不如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且在农业技术、新型经营方式采纳等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DeBrauwetal[2]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户均农业生产投工量正在快速下降,由1991年的户均3500工时下降到2009年的1400工时。另一种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理性”农户在最大化家庭效用目标下,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引致的务农劳动力结构变化反而会显著提升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持此类观点的研究主要从多元化就业来分散农业风险、非农收入回流缓解农业资本约束视角出发[3]。王则宇等[4]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有利于化肥的集约使用,显著提升了化肥的使用效率进而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改进。另外,也有部分研究发现当前农户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不存在影响,或者是这种影响起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5]。黄季焜和靳少泽[6]基于农户代际间的五年就业预期调查指出,虽然农户务农劳动力比例呈不断下降变化且有老龄化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未迎来“拐点”,农户劳动力结构变化不会直接冲击农业技术效率进而激化“谁来种地”担忧,而且他们还预测到2020年我国仍然有2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女性化的趋势必然迎来扭转。

理论上来说,由于农业生产中投入要素间存在替代关系,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是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客观结果[7]。也即是说,农户劳动力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必然要受到投入要素是否可以有效代替等互动关系的制约。所以,仅仅从劳动力要素单一视角去讨论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这可能是有关研究存在明显争议的主要原因。部分研究开始从投入要素间复杂多元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其在农业生产绩效上的作用。田红宇和祝志勇[8]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而不同,而且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会随着粮食生产效率水平不同呈非线性变动。另外,也有研究证实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会受到农机跨区作业、农业外包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实现条件的制约[9]。然而,鲜有研究把务农劳动力质量、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及其互动关系与粮食生产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仇童伟和罗必良[10]首次分析了劳动力非农转移、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发现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负面影响,社会化服务比土地流转的替代作用更明显。但是,他们也未将三者的互动关系深入到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效率层面。

已有研究还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之处。(1)用粮食产量或单一要素产出率表征粮食生产效率,不仅无法反映粮食生产过程而且与当前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粮食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2)鲜有把劳动力质量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社会化服务生产方式纳入到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同一分析框架中,可能会因忽视要素间替代作用、生产方式进步等的互动关系对粮食生产真实影响导致研究结论偏误。(3)多数研究以全国或省级数据为样本,缺乏农户行为决策的微观作用机制,更不能反映出农户异质性带来的作用差异,而部分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忽略了由于变量间客观存在的双向影响而导致内生性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468户入户调查数据,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结合水稻生产投入和产出数据并采用随机前沿技术测算其技术效率,并充分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考察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可能产生的直接作用和间接调节效应,进一步基于农户分层分化现实分析这些影响可能存在的差异。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户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以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后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急需填补的客观结果。在分散、细碎的以农户家庭为主的小农生产模式中,劳动力是农户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种植中最为依赖的投入要素,农户劳动力质量变化必然会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此同时,农户会通过重新配置投入要素结构、调整经营规模或转变生产方式以应对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那么,有必要厘清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会如何影响农户种粮技术效率?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又会以何种方式何种强度传导至农户种粮技术效率上?

(一)务农劳动力质量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劳动力非农转移是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农村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且影响最深远的变革,其中劳动力非农转移又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11],农户留守务农劳动力质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可否认,这一变革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工商业发展以及农户增收致富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该变化带给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冲击。一方面,粮食种植的小农生产模式并未根本扭转,劳动力依旧是农户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一旦农户务农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最低劳动力需求阀值,抛荒、撂荒或者粗放经营就会成为常态,事实上有研究已经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几乎不存在、“过密化”问题已经被“空心化”问题取代[1]。另一方面,老龄、女性劳动力在体力、健康和劳动强度等生理层面无法和青壮年劳动力相比,务农劳动力的质量下降问题会直接影响粮食种植的劳动投工量和精耕细作水平[12],更为重要的是老龄、女性劳动力在人力资本质量上更无法与青壮年劳动力相提并论,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可能会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机使用和新型生产方式采纳造成较大阻碍[13]。由此,农户务农劳动力结构变化引致的质量下降会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冲击。

然而,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对农户粮食生产也不尽然全是负面冲击。老龄劳动力在粮食种植中具有明显的经验优势[14],有利于水稻种植投入要素的集约使用和成本节约;而且老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相比于青壮年劳动力对粮食生产会更加专注,由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产出所以他们会倾注更多精力在粮食种植中,以至于他们可能会投入更多数量的投工量来进行精细化耕作[15]。另外,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本就是家庭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结果,从农户主体来看本就是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市场行为,农户收入结构多元化和非农收入回流可以为缓解农业风险、补强农业投资短板提供来源。总体来看,在当前水稻小农生产为主现实下,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带给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负向冲击要明显大于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户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为表征的质量下降不利于农户改进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二)土地流转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

始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但以公平为原则、土地质量等级和距离远近为抓手的土地分配方式也滋生和固化了土地细碎化问题[16],成为导致规模经济缺失、成本高企、生产方式落后等一系列制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诱因[17]。而土地流转或是土地调整等重新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破解因土地细碎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户提升技术效率。以规模化、专业化和新技术采用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传统、落后粮食生产方式的替代:一方面社会化服务通过把经营规模小、分散而独立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纳入到分工经济中,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在不同粮食生产环节上的比较优势,能够缓解因土地细碎化带来的规模经济不足、投入要素使用效率偏低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以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涉农服务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这些主体本身就代表着农业技术进步、专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以,相比于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可能更加明显作用强度更大[18]。

不仅如此,农户劳动力质量变化、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之间本来就存在互动关系[10],而且这种互动关系也会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必然会冲击到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供给,必然引致农户家庭重新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同时农户也可能会选择调整农业经营规模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来应对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束。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完善促使土地流转更加顺畅,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愈发健全促使供给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供给链条延长,也会给农户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规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更多选择。也即是说,青壮年劳动力非农转移导致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而制约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农户的这一劳动力质量刚性约束。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提升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且后者作用更大。

假设3: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缓解和调节农户劳动力质量对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

三、模型设计、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计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质量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础计量模型:

式(1)中,i为样本农户,Contij为本文选择的影响农户水稻技术生产效率的其他控制变量,TE为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计算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Labor为农户劳动力质量变量,μi为满足球形假定的随机误差项。

理论分析表明,务农劳动力质量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还与农户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为密切相关。也即是说,作为水稻种植重要的投入要素,务农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化势必会影响农户水稻种植绩效,但这一影响也会受到土地资源配置和水稻种植模式的制约。鉴于此,在基础模型中引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和购买社会化服务变量并设置二者与劳动力质量的交乘项,用以捕捉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劳动力质量影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扩展模型如下:

式(2)、(3)中,Land、Serv分别为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指标,Labor×Land、Labor×Serv分别是劳动力质量与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交乘项,其他指标与(1)式一致。

(二)内生性问题处理

本文的因变量是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出来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该变量严格介于0到1之间,属于两端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估计是最有效的。扩展模型(2)和(3)中引入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指标,理论和实证均证明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确实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19],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意愿和决策往往更容易发生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的主体之间[10],也即是说,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也会影响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由此可见,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和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导致扩展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此时Tobit模型估计是有偏的。

针对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Tobit模型(IV—Tobit)估计是最有效的,本文采用这一方法估计扩展模型(2)和(3)。对于IV-Tobit模型估计,理论上最大似然估计(MLE)最有效率,但在系数估计时容易导致估计值不收敛情形,而使用Newey(1987)提出的两阶段估计可以有效避免不收敛问题。具体是:第一阶段,用模型内生解释变量作为因变量,用模型其他外生解释变量和工具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造辅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回归残差i;第二阶段,把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含有内生变量的原模型中,并对其进行Tobit回归,从而得到待估参数的无偏且一致估计量。

(三)指标选择

被解释变量: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TE)。已有文献多从水稻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或者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等要素投入回报率角度度量农户水稻生产绩效,然而仅以水稻产出或单一要素投入的水稻产量的数量多寡来表征农户水稻生产效率均有失偏颇。基于多要素投入数量和结构以及产出的相对效率指标能更全面反映农户水稻生产,且基于具体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SFA)比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更能反映水稻生产过程并能捕捉外生因素对技术非效率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使用参数型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生产函数选择投入要素替代弹性可变、更适合水稻生产特点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ProductionFunction)。其中,投入要素包括农户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資本性投入,产出为农户年均水稻总产量,具体测算过程参照田红宇等[17]做法。TE表示农户实际水稻生产前沿与潜在最优生产前沿之间的比值,且0TE1,该值越大表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越高。

核心解释变量:(1)务农劳动力质量(Labor)。本文主要研究农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引致的务农劳动力结构变化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所以用老龄劳动力(年龄大于60岁)和女性劳动力占务农劳动力总数的比值表征农户劳动力质量,该指标越大说明务农劳动力质量越低。(2)土地流转(Land),用“农户是否转入土地和转出土地”二元值选择构建虚拟变量表征。(3)农业社会化服务(Serv),用“农户是否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各个生产环节)”二元值选择构建虚拟变量表征。

工具变量:借鉴罗必良等[20]做法,用“所在村除研究农户外其他农户是否参与土地流转的均值”、“所在村除研究农户外其他农户是否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均值”分别作为研究农户土地流转(Land)、农业社会化服务(Serv)指标的工具变量。选择该工具变量的理由是:首先,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高度相关,农户农业生产中的从众心理和“邻里效仿”比较普遍,农户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决策易受同村农户影响;其次,剔除了研究农户后的村内其他农户是否参与土地流转、是否购买社会化服务与扩展模型随机误差项不相关。

控制变量:为了避免遗漏变量导致模型估计结果偏误,必须控制影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其他重要变量。基于数据可得性并参照已有文献做法,本文从户主特征、农户特征和农户所在村庄特征三个维度选取控制变量:户主特征主要有受教育情况、健康水平和是否参与农业培训;农户特征主要有非农就业比例、家庭购买农机、家庭社会关系、承包土地质量和经营土地空间分布情况;农户所在村特征主要有水稻种植专业化水平、距最近集镇距离和村庄农业经营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指标含义及赋值见表1。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6到8月对长江流域沿线水稻种植省份水稻种植户的入户调查微观数据。为避免因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分配和水稻种植模式差异影响,选择水稻种植条件较接近的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6省市为调查区域,样本覆盖18个区县、36个行政村,总共调查农户500户,得到有效样本468份。为避免样本选择偏差并尽可能体现代表性,在样本选择时基于水稻生产比重并采用分层次、多阶段抽样方法,具体步骤为:(1)样本县选定,基于省市内水稻种植分布,结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农业产值占比,每个省市选择2个农业资源禀赋好、水稻种植集中的农业大县,并在每省市选择1个水稻种植条件较好的非农业大县。(2)样本村选定,在选定的调查县基于水稻种植比重和资源禀赋条件对行政村进行分层,每个县分别从水稻种植重点村和非重点村随机选定1个村。(3)样本农户确定,根据各省市水稻种植比重系数分配调查农户数量,再把农户调查数量平均分配到选定的样本县和样本村,在村内根据分配到的数量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农户。最终有效样本分布:四川98户、江西89户、湖北77户、贵州77户、湖南75户、重庆52户,占比依次为2094%、1902%、1645%、1645%、1603%、111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42,这说明长江流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偏低,距最优生产前沿面尚有258%的提升空间。调查农户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特征明显,占比超过了60%,说明农业生产劳动力质量偏低,这也说明今后“谁来种地?”压力不断增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紧迫性不断增强。调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2%,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比例达到66%,说明“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取得快速发展,这也为家庭小农生产模式将长期存在和农户劳动力质量不断下降叠加出现的现实“农情”下,如何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期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值得探索的路径。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模型估计:农户劳动力质量与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基准模型估计时本文采用逐渐添加解释变量的方法,以初步检验估计结果稳健性,同时为了对比Tobit估计与传统估计方法的区别也汇报了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的结果。无论是WLS估计还是Tobit估计,核心解释变量务农劳动力质量均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初步说明估计结果是可信的,且WLS估计的拟合优度达到0154,Tobit估计的对数似然值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本文选择的模型是合适的,估计结果可靠。

表2结果显示,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是不利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也即务农的老龄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比例不断升高是制约水稻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家庭老龄、女性劳动力占比每增加1%会导致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下降约0142%,前文假设1得到证实。在家庭小农生产模式未得到根本性触动的现实下,劳动力仍是农业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老龄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增加导致种粮劳动力质量下降。其结果是,一方面劳动力质量下降会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工量,老龄、女性劳动力在健康、体力、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小农生产”模式下的“精耕细作”无法保障,同时也衍生出抛荒、撂荒问题。课题组在本次调研中就发现,在农业资源禀赋稍差地区,农户承包地出现抛荒、撂荒问题非常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不够、留守劳动力劳动投工量无法覆盖全部承包地,地力稍差、地块较小且不平坦、离家较远的土地被抛荒、撂荒。另一方面青壮年男性劳动力流失,也会导致务农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下降,进而会制约农机使用、农业技术采纳、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即老龄、女性劳动力比重增大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发展。

表2的控制变量显示:(1)户主特征中,户主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农技培训均显著正向促进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说明人力资本质量是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重要促进因素,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加速的进程中,这一作用将更加明显;也从侧面进一步印证了上文结论是可靠的,劳动力质量的下降会显著降低粮食种植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抑制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2)农户特征中,土地细碎分布阻碍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机和社会化服务成本等,导致其是阻碍农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已得到学界一致认同;非农就业比重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负相关,这与务农劳动力质量、户主人力资本质量对水稻技术效率作用的结论是一致的;农户社会关系正向促进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家庭是否拥有农业机械、经营土地质量的作用不显著。(3)村庄特征中,村庄水稻经营规模和专业化水平、水利和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促进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而距最近村镇的距离作用不显著。

(二)扩展模型估计: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

扩展模型估计使用IV-Tobit法以克服内生性问题,结果如表3所示(为了对照同时也汇报了Tobit估计结果)。相比于Tobit估计,IV-Tobit结果虽然估计系数的符号一致,但是估计系数大小有显著变化,总体来说内生性问题导致传统估计高估了务农劳动力质量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效应,低估了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Wald检验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是外生变量的原假设,说明选择工具变量法是必要的;Anderson-Rubin检验(A-R检验)至少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工具变量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说明本文选择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

模型(1)-(4)顯示,在引入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以及二者与务农劳动力质量的交乘项后,务农劳动力质量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均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明了前文结果,在当前水稻生产现实下,老龄、女性劳动力比重过大导致水稻生产劳动力投入质量偏低是不利于其技术效率提升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是当前促进稻农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可行路径,土地流转可以通过改善农户投入要素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通过提升水稻种植的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来逐步转变水稻的生产方式,把分散、独立、传统的小农生产逐步纳入到以社会化服务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分工经济”中。进步一地,对比模型(1)和(3)和表2的估计结果不难发现,在控制了农户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后,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强度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质量每下降1%,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分别为0049%和0055%,明显小于上文的0142%,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社会化服务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不足、劳动力质量下降给水稻种植带来的效率损失。

模型(2)和(4)显示,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与务农劳动力质量的交乘项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证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可以调节劳动力质量下降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效应。也即是说,在非农就业的各种制度藩篱逐渐被打破、城镇化不断加速背景下,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利益诉求下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农户青壮年劳动力“离农”是必然趋势,留守务农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必然变化导致粮食生产劳动力质量下降,随着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发育壮大、社会化服务供给不断完善,这为农户在劳动力质量下降后稳定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一结论与水稻生产现实相符,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后,水稻总产量和单产等均未出现明显下滑,反而从2004年开始我国水稻生产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攀升。

一个值得指出的发现是,通过对比模型(1)、(2)和模型(3)、(4)可以看出,农户购买社会化服务比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且对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抑制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调节作用更大,这也与当前土地流转增速日微、社会化服务供应链和市场容量快速提升的趋势相吻合,前文假设2、3均得到证实。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05-2016年全国土地流转率由45%提升至351%,其中2005-2013年土地流转年均增速高达2433%,而2014-2016年快速下降至745%,土地流转势头经历“拐点”后快速放缓。理论上,土地流转能够缓解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但其潜力是有限的,仅依靠“人动”来带动“地动”实现规模化经营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逻辑过于简单化了,农业生产投入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复杂。随着土地确权的全面铺开和农户土地承包期限的不断延长,土地的最后社会保障功能会得到强化,农户转出土地的“价值幻觉”会进一步凸显并不断抬升流转价格,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削弱。反观社会化服务缓解劳动力刚性约束所受到的限制性约束要少得多,因为是农业生产“纵向专业分工”所内生出来的市场化需求,只要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市场容量达到均衡,就可以使其成为促进农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力量。

(三)稳健性检验

前文实证结果可能会因指标选择不当、样本异质性等影响估计结果可信度,有必要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用变换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值测算方法和农户分组回归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见表4。

1因变量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不同测度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具体用非参数型的数据包络分析(DEA)重新测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代替前文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的效率值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用不同的效率测算方法所得到的估计结果并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劳动力质量下降显著抑制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且二者能反向调节劳动力质量下降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说明前文结果是稳健的。

2根据农户水稻经营规模不同分样本估计稳健性检验。参照世界银行标准,把户均水稻播种面积大于2公顷(30亩)作为规模化大农户,其他为小农户,本文样本农户中大农户91户占比约194%,小农户377户占比806%。结果表明,总体上两组样本回归结果与前文不存在系统偏差,说明前文结果是可信的。值得指出的是,分组回归也呈现了异质性农户的差异:首先,劳动力质量下降显著制约小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而在大农户组这一抑制效应不太显著且作用强度远远小于小农户组,这主要是因为大农户和小农户水稻生产方式已发生明显分异,小农户延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投入的“小农”水稻种植模式,而大农户业已转变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水稻种植模式,大农户面临劳动力的刚性约束明显小于小农户,这一点在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中可以得到进一步佐证。其次,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中大农户明显大于小农户,这也为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要重点向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种植大户倾斜提供了依据。最后,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调节劳动力质量下降制约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作用上,大农户组作用力度更大也更显著,而小农户组社会化服务的调节作用甚至不显著。这些结论充分说明,提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要以农户的投入要素结构以及生产方式为基础,切忌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五、进一步研究:细分农户的差异特征

上文研究暗含着这样一个前提,水稻种植对于不同农户生计是同等重要的,也即农户对水稻种植的依赖性是同质的。事实上随着市场机制不断成熟和劳动力市场形成,尤其是户籍制度藩篱松动,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农户兼业化现象不断涌现且兼业化程度多样化,农户分层和分化不断加深。那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会不会因农户分化而有不同表现,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是否会出现不同作用路径?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户分层来检验前文研究结论因农户分化可能出现的差异。具体是根据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把农户分成三个兼业化程度不同的子样本,进而分样本进行估计。借鉴主流文献做法,把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在80%及以上、20%-80%、小于20%的农户分别划归为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①。本文调查农户中,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分别为139户、267户、62户,占样本份额分别为30%、57%、13%,这与当前全国层面农户兼业化情况比较接近。不同类型农户的关键指标对比统计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各核心变量在不同农户中差別明显,变量间的互动关系是否出现异化有待检验。

图1不同类型农户对比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分类农户均值所得)

表5结果显示,不同层级农户中,务农劳动力质量对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纯农户和非农户的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均不明显,也即是说这两类农户水稻种植中劳动力质量约束不突出。虽然其结果一致但是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却完全不同,纯农户由于其生存来源严重依赖农业生产,所以劳动力资源配置时主要以保证水稻生产为主,其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很少,即使存在非农务工也主要是在水稻种植农闲期间进行“候鸟”式就业,所以其劳动力质量较高基本不会对水稻生产产生约束;对于非农户来说,水稻种植所获得的收益对于家庭整体效用影响不大,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以长期非农就业为主,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丧失城市就业能力的老人和有养老、抚育下一代责任的女性,水稻种植规模少,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高以至不会对其水稻生产效率产生制约。然而,兼业户的劳动力质量下降会明显抑制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同样地,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及其调节作用在不同层级农户中也存在明显差异。纯农户和非农户土地流转能显著提升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其对劳动力质量抑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调节作用非常显著,但作用强度纯农户明显大于非农户;反观土地流转在兼业户中的影响均不太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兼业户主要以耕作自有承包地为主,较少参与土地流转,而纯农户为了降低成本、集约化使用投入要素,往往是土地租入的主力,非农户为了最大化非农收入,往往是土地流出的一方以尽可能解除土地对劳动力非农化流动的阻碍。社会化服务在三类农户中均能有效提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且社会化服务也能显著的调节劳动力约束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作用强度上,社会化服务的作用和其调节效应根据农户农业收入比重的由高到低依次呈“梯级”递减,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服务是以市场容量为前提,也即农户经营规模越大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成本越低、作用效率越大,当然随着“一村一品”、“联耕联种”这些鼓励政策的推广,单个农户种植作物规模对社会化服务的制约正在逐渐缓解。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随着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户水稻种植方式、投入要素结构以及投入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变化影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逻辑,并探讨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在这一逻辑关系可能起到的作用。其次,基于长江流域沿线6省468户稻农入户调查数据,在充分考虑变量内生性问题基础上,采用IV-Tobit模型检验理论假设。研究发现:(1)农户老龄、女性劳动力比重增加导致务农劳动力质量下降显著抑制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小农生产模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现实“农情”下,稻农水稻种植依旧面临着较突出的劳动力刚性约束。(2)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土地流转有益于农户优化资源配置,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到专业化的“分工经济”中促进水稻种植采用新技术、集约使用投入要素。(3)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能有效缓解农户劳动力质量下降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且社会化服务作用强度更大,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能有效减轻水稻生产中的劳动力质量刚性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劳动力质量、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行为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直接影响和互动间接影响因农户分化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质量兴农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实现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不断提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正是题中之意。上述研究结论有如下政策含义:(1)积极引导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农业缓解小农户劳动力质量约束。(2)加快正规性土地流转市场和平台建設,引导非农户和劳动力质量低且生产效率低的兼业户把土地有序流向纯农户、专业户,并由基层提供流转契约保证。(3)加大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机构,不断延长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链条,扩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端市场容量。

注释:

①学界通常把兼业户根据农业收入比重20%-50%、50%-80%进一步细分为非农兼业户、农业兼业户,本文初次也是采取四类农户分类,模型估计中非农兼业户和农业兼业户估计结果基本一致,所以最终采取三类农户分类。

参考文献:

[1]刘杰.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以J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人口学刊,2014,36(3):85-94.

[2]DeBrauwA,HuangJ,ZhangL,etal.TheFeminisationofAgri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13,49(5):689-704.

[3]WouterseF.Migrationandtechnicalefficiencyincerealproduction:evidencefromBurkinaFaso[J].AgriculturalEconomics,2010,41(5):385-395.

[4]王则宇,李谷成,周晓时.农业劳动力结构、粮食生产与化肥利用效率提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158-168.

[5]ChangHH,WenFI.Off-farmwork,technicalefficiency,andriceproductionriskinTaiwan[J].AgriculturalEconomics,2011,42(2):269-278.

[6]黄季焜,靳少泽.未来谁来种地:基于我国农户劳动力就业代际差异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5(1):4-10.

[7]吴丽丽,李谷成,周晓时.中国粮食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2):140-148.

[8]田红宇,祝志勇.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9-81.

[9]彭柳林,吴昌南,张云.粮食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江西省粮食主产县500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4):7-13.

[10]仇童伟,罗必良.农业要素市场建设视野的规模经营路径[J].改革,2018(3):90-102.

[11]朱臻,徐志刚,沈月琴,等.非农就业对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2):18-31.

[12]聂正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4市6县调查数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13]姚增福,刘欣.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农业环境效率[J].人口与经济,2018(2):37-47.

[14]杨进,钟甫宁,陈志钢,等.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6(1):78-87.

[15]彭代彦,文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降低了粮食生产效率吗——基于随机前沿的南北方比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2):32-44.

[16]许庆,田士超,徐志刚,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2):83-92.

[17]田红宇,冯晓阳.土地细碎化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8-79.

[18]张露,罗必良.小农生产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8,53(12):146-162.

[19]杨彩艳,齐振宏,黄炜虹,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吗?——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11):238-250.

[20]罗必良,张露,仇童伟.小农的种粮逻辑——40年来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与未来策略[J].南方经济,2018,347(8):5-32.

TheQualityofRuralLaborForceand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

TIANHong-yu1,FUWei-qiong2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2,

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izhouUniversity,Huizhou516007,China)

Abstract:Atpresent,thefactthatalargenumberofyoungandmiddle-agedrurallaborforcehavelosthasnotbroughtobviousimpactongrainproduction.Inordertorevealthemechanismofthesefactors,basedonthedataof468ricegrowersinsixprovincesalongtheYangtzeRiver,thispaperexaminestheimpactoflaborqualityon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andexaminestheregulatoryroleoflandtransferandagriculturalsocialservices.Theresultsshowthat:therearelaborqualityconstraintsinriceplanting,andthedeclineoffarmers′laborqualitysignificantlyinhibits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landtransferandpurchaseofsocialservicesareconducivetotheimprovementof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andcansignificantlyadjustthenegativeimpactofthedeclineofagriculturallaborqualityon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amongwhichthedirectandregulatoryeffectsofsocialservicesaremoreobviousthanlandtransfer.Furtherstudiesshowthattheeffectsofthequalityofagriculturallaborforce,landtransferandagriculturalsocialservicesonthericeproductiontechnicalefficiencyaresignificantlydifferentduetothedifferentiationoffarmers.Toalleviatethequalityconstraintsofsmallfarmers′laborforce,themorerealisticpathistopromotethetransferofagriculturallandandfurtherbuildandimprovethesocializedservice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ion.

Keywords:riceproductiontechnologyefficiency;laboragingandfeminization;landtransfer;agriculturalsocialservices

(責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
河北省土地流转与农业保险分析
浅谈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新化县农用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