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联合CT 扫描对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2021-05-07何馨赵海龙
何馨,赵海龙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影像科,山东东营 257400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脑膜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属于一种非胶质原发脑肿瘤,而蛛网膜帽状细胞是导致脑膜瘤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脑膜瘤患者的肿瘤都属于良性的性质,脑膜瘤具有较为缓慢的生长速度,现阶段主要是采用手术的方式对该病予以治疗, 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1]。 然而恶性脑膜瘤则具有非常快速的病情进展, 患者在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情会不断加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所以必须要做到对脑膜瘤患者进行早诊断和早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患者的临床治疗,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2]。 CT 和MRI 是对脑膜瘤进行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方式, 不过两种检查方式如果单独使用具有比较低的诊断准确度, 因此临床上往往联合应用两种方式进行检查。 对此,该文特选择该院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研究脑膜瘤患者采用MRI 联合CT 扫描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 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患者中女24 例,男36 例;平均年龄(59.3±4.6)岁;病程方面最大值为6 年,最小值为6 个月,平均病程(3.31±2.72)年。
该单位伦理委员会已经正式同意了该次研究。 所有患者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颅内压升高、 肢体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视力障碍、癫痫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且均知晓同意该次研究的所有内容, 并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确认,自愿开展该次研究。
1.2 方法
分别采用MRI、CT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
CT 检查方式:采用64 排螺CT 机作为检查仪器,其电流参数设定成260 mAs,电压参数设置成120 kV,层距参数设置成5 mm,层厚参数设置成5 mm。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在扫描的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体位不动,然后平扫患者的病灶位置和局部颅骨, 采用双侧对称的听眦线作为扫描基线。 在找到病灶之后,对其实施层厚参数为3 mm 的薄层扫描, 如果检查到可疑或者实质性病变,则需要实施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将其作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1.8~2.0 mg/kg。 在完成扫描后针对图像实施三维重建,层厚参数设置为1 mm[3]。 最后以图像为依据诊断患者的病情。
MRI 检查方式:采用飞利浦1.5T 核磁共振扫描仪作为检查仪器,层距参数设置成2 mm,层厚参数设置成4 mm,扫描序列参数设置如下:FLAIR 序列当中实施T1 成像以及T2 成像, 其中TR 参数设置成4 200 ms,TE 参数设置成109 ms;FSE-Restore 序列当中实施T2 加权成像,其中TR参数设置成8 400 ms,TE 参数设置成121 ms;在进行弥散加权成像的时候,将TR 参数设置成6 500 ms,TE 参数设置成66 ms。 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随采用0.1 mmol/kg 的钆喷替酸葡甲胺对其实施静脉注射, 然后针对其病变的部位实施T1 加权成像,针对其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实施平扫[4-5]。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MRI、CT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别评价MRI、CT 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并比较3 种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共诊断出了54 例脑膜瘤, 另外有6 例非脑膜瘤。
2.2 MRI、CT 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结果
MRI 诊断结果显示有46 例脑膜瘤,14 例非脑膜瘤;CT 诊断结果显示有44 例脑膜瘤,16 例非脑膜瘤;MRI 与CT 联合诊断结果显示有52 例脑膜瘤,8 例非脑膜瘤,见表1。
表1 MRI、CT 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MRI, CT and their combined diagnosis
2.3 MRI、CT 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 敏感度和特异度
MRI 联合CT 扫描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MRI、CT 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CT 以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Table 3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MRI, CT and their combined diagnosis (%)
3 讨论
在临床中脑膜瘤属于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 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脑膜瘤的主要发病群体为成年人,患者在发病之后往往会出现视觉功能障碍、头痛、偏盲以及癫痫等各种临床症状, 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危害。 脑膜瘤患者只有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改善预后。 现阶段临床上在诊断脑膜瘤时大多采用CT 和MRI 等诊断方法,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CT 和MRI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单独使用的诊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脑膜瘤的诊断效果, 现在临床中往往会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6]。
通过颅脑CT 对脑膜瘤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将患者脑膜瘤瘤体的具体位置、 周围水肿情况和占位效应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并且还可以很好地展示瘤体内的钙化灶,从而使诊断医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其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的情况[7-8]。 不过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容积效应和骨质伪影等因素很容易会干扰到CT 的诊断结果,因此会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 与CT 技术相比,MRI 的空间分辨率很高,而且其还可以实现多方位三维直接成像, 在对脑膜瘤进行定位的时候其有明显优势, 通过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将脑膜瘤的血液供应、 位置以及形态等情况准确地显示出来, 在MRI 图像中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脑膜尾征存在着较大差别,以此可以对脑膜瘤的性质进行判断,同时还可以观察受压内移的蛛网膜下腔, 从而有效地鉴别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9];MRI 还可以清楚地显示脑膜瘤的水肿、占位效应和包膜等情况,诊断医生通过MRI 影像能够对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清晰地观察, 特别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肿瘤周围的血管阻塞情况、 血管移位情况和血管包绕情况, 再加上脑膜瘤周围的血供情况非常丰富, 通过MRI 增强扫描这些血供情况能够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异常对比增强, 这样诊断医师就能够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水肿情况, 并且进一步地掌握肿瘤内部的灌注情况、囊性变情况和血供情况。但是MRI 无法清楚地显示瘤内的钙化灶情况, 也不能够提供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的情况[10]。 CT 和MRI 两种检查方法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两者之间的不足,发挥协同优势,从而将脑膜瘤的具体形态、位置、结构以及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而极大地提高诊断的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分别采用MRI、CT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诊断的效果,结果发现,病理检查结果共诊断出了54 例脑膜瘤,另外有6 例非脑膜瘤。 MRI 诊断结果显示有46 例脑膜瘤,14例非脑膜瘤;CT 诊断结果显示有44 例脑膜瘤,16 例非脑膜瘤;MRI 与CT 联合诊断结果显示有52 例脑膜瘤,8 例非脑膜瘤;MRI 联合CT 扫描诊断的准确率(93.3%)、敏感度(94.4%)、特异度(83.3%)明显高于MRI、CT 单独诊断的76.6%、79.6%、50.0%,73.3%、75.9%、50.0%(P<0.05), 这一研究结果与程启松[11]的文献报道结果:MRI 联合CT 扫描诊断的准确率 (90.72%)、 敏感度 (91.95%)、 特异度(80.00%)明显高于MRI、CT 单独诊断的77.32%、79.31%、60.00%,71.13%、73.56%、50.00%(P<0.05),基本一致,证实了MRI 联合CT 扫描诊断脑膜瘤的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脑膜瘤患者采用MRI 联合CT 扫描进行诊断效果确切,具有很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而且极大减少了漏诊率,是一种可靠的检查和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