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近期效果对比
2021-05-07刘建波王林张伟高峰徐伟
刘建波,王林,张伟,高峰,徐伟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新沂 221400
脊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可能受一种或多种外力对脊柱造成伤害,包括压缩力、剪切力、屈曲分离力、屈曲旋力等。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业、建筑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因交通意外、施工意外等所致胸腰椎骨折发生率逐渐增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等均造成不良影响[1]。 据相关统计显示[2],我国每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约占总脊柱骨折发生率的5%。 一旦未予以有效治疗,可能致残、致死。 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予以治疗,效果良好,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那么,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该文以2016 年1 月—2020 年6 月该院收治的6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例,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 例作为研究目标,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作两组。 对照组30 例,男21 例,女9 例;年龄最小为34 岁,最大为72 岁,平均年龄(51.4±1.4)岁。观察组者30 例,男22 例,女8 例;年龄最小为33 岁,最大为74 岁,平均年龄(51.6±1.5)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纳入标准[3]:(①全体患者均经超声影像诊断确定为胸腰椎骨折,符合相关诊断要求;②均自愿参与且积极配合该次研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抵触参与研究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体外固定,待病情稳定3~5 d 时开展外科手术治疗。 术前均采用俯卧位,且以全身麻醉方式进行诱导。
1.2.1 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选择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在患者俯卧位下借助C 臂X 线机扫描确认损伤椎体的具体位置,在伤椎位置做好标记。 选择伤椎的正后方作正中切口,长度控制在10 cm 左右即可,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后对伤椎进行充分暴露,同时还需解剖至伤椎上缘、下缘椎体结构,包括椎板、棘突、部分椎体等。 分别在上缘、下缘椎体处各植入两枚椎弓根钉,分别在椎体两侧,在椎弓根钉尾端放置预弯棒, 具体弯曲弧度根据患者椎体自然曲度进行调整。固定后将椎体适当撑开,在C 臂X 线机扫描下确认伤椎整体高度恢复情况, 如确认恢复良好后即可将椎体复位,并旋紧椎弓根钉。 内固定完成后使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对创口内组织进行冲洗, 预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使用无菌敷贴对创面进行覆盖[4]。
1.2.2 观察组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进行治疗, 麻醉生效后需借助C 臂X 线机对伤椎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进行确认。 选择正上方位椎弓根投影的外侧作为穿刺点, 要求穿刺时需保证针体沿椎弓根到达伤椎内部,穿刺深度为伤椎前侧1/3 即可[5]。将内部导针取出后将高压球囊沿穿刺针鞘置入, 在C 臂X 线机扫描影像观察下逐渐对球囊进行充气扩张, 使因损伤压缩的椎体缓慢恢复原有高度。 确认高度恢复后将球囊内气体排出,取出球囊, 并沿穿刺针鞘将预先调制的骨水泥注入到伤椎内部,需在C 臂X 线机引导下缓慢注入,预防骨水泥从伤椎缝隙溢出。 待注入的骨水泥凝固后将针鞘拔出,对穿刺点进行常规缝合,并使用无菌敷贴进行覆盖[6]。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临床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时间,对比差异情况;利用VAS 疼痛评分标准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总计10 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烈,反之越轻;通过影像学检查对各组患者术后3 d、1 个月、3 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丢失度进行测量对比;另外观察且计算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 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术中出血量相较对照组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手术时长(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下床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41.94±5.23 95.49±5.24 31.370<0.05 20.28±6.34 80.82±6.35 45.420<0.05 1.74±0.33 10.95±0.35 18.890<0.05
2.2 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疼痛程度、 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及丢失度
观察组患者术后3 d、1 个月、3 个月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 角矫正度、丢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矫正度及丢失度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vertebral forebrae height, Cobb angle correction and los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矫正度及丢失度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vertebral forebrae height, Cobb angle correction and los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s)
组别VAS 评分(分)术后3 d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椎体前缘高度(mm)术后3 d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Cobb 矫正度(°)丢失度(°)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3.23±0.25 6.68±0.31 9.140<0.05 1.02±0.13 3.17±0.12 8.830<0.05 0.73±0.14 1.16±0.15 5.760<0.05 93.24±4.52 93.25±4.51 0.230>0.05 90.78±1.39 90.79±1.35 0.440>0.05 90.01±1.02 90.02±1.03 0.370>0.05 14.94±1.31 12.01±1.32 6.740<0.05 0.52±0.33 2.85±0.34 8.690<0.05
3 讨论
胸腰椎段椎体发生骨折的概率性相对较高, 尤其是位于胸椎段生理后凸、腰椎生理前凸部位的椎体,很容易发生骨折病变。 该病症大多是由于大量外力作用所导致的,加之该区域椎体本身承担一定的减震或缓冲作用,因而更容易产生损伤。 如采用保守治疗虽然也能够保证其椎体骨骼的愈合,但不利于生理曲度的恢复,且并发症相对较多,因此临床针对该病症不推荐使用保守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更好, 可直接切开表皮对骨骼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保证了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目前临床应用的方式包括切开内固定手术、经皮微创手术两大类[7-8]。 其中切开内固定手术主要利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方式, 并配合预弯棒使固定应力更符合椎体本身的生理曲度,降低了畸形愈合的概率。 但由于该手术形成的创面较大,还需剥离椎体周围肌肉组织,很容易造成椎体周围平滑肌术后功能障碍, 也有一定概率引发椎体神经损伤,且固定方式为多四点固定式,术后恢复阶段容易形成“平行四边形”效应,即内固定单侧滑脱,导致固定强度下降,如患者自身骨质较差,很容易导致所有内固定螺钉松动、脱落等情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则是利用C 臂X 线机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方式, 其本身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度相对较低, 加之手术时利用球囊对呈压缩状态的椎体进行有效复位, 再向伤椎内注入骨水泥,在固定的同时恢复椎体高度,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下术后压缩椎体产生神经性疼痛感, 术后仅需要对各穿刺点进行缝合,降低了患者机体的创伤面积,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9-11]。
该次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 角矫正度(14.94±1.31)°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该次研究结果与顾军权等[12]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Cobb 角矫正度(0.5±0.2)低于对照组(2.7±0.6)相一致。
综上所述, 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表现,促进骨折康复,安全性佳,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