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吡格列酮并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5-07郎鲁洁
郎鲁洁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 266400)
2 型糖尿病属于慢性进行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引起。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递增,其中2 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占比>90%。2 型糖尿病病理机制复杂,有学者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而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达85%[1]。临床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参与了2 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亦是各种代谢异常发生、进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如冠心病、高TG 血症等[2-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通过增加脂肪、肝脏和骨骼肌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发挥出降糖功效,并且不会对胰岛β 细胞的分泌产生刺激。盐酸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能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对靶基因转录进行调控,抵抗胰岛素,使肝糖输出受到抑制,进而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水平下降[4-6]。现将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9 月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纳为试验样本,探究盐酸吡格列酮结合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9 月本院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入组标准:患者均确诊为2 型糖尿病,符合1999 年WHO 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7];患者接受双胍类及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时间不低于3 个月,且联合用药稳定剂量>1 个月;入选时空腹血糖7.5~ 13.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7.0%~12.0%;对盐酸吡格列酮无过敏者;所选病例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心血管系统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感染、脑血管意外和肝肾功能不良者;伴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龄36~72 岁,平均(52.95±4.75)岁;病程10~70 个月,平均(42.64±5.74)个月。试验组男性26 例,女性 19 例,年龄37~71 岁,平均(52.88±4.40)岁;病程10~68 个月,平均(42.32±5.95)个月。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结合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睡前给予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 U/kg,连续治疗12 周,并根据血糖调整用量,直至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照组给予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本组患者磺脲类药物给予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57672)进行治疗,餐后口服,每日2 次,每次2 mg。双胍类药物给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1)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0.5 g,餐前口服,每日2 次,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但每日剂量最大不可超过2.5 g。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生产企业:石药集团远大(大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 号:国药准字H20052681),30 mg/次,每日1 次,晨起 顿服。
两组剂量稳定的前提下均持续治疗16 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糖指标:检测治疗开始时、8 周、16 周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治疗16 周后餐后2 h 血糖水平;(2)对比两组胰岛素指标:治疗0 周、16 周后检测两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 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3)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为水 肿、低血糖(心悸、出汗、震颤、饥饿等)、皮疹、体重 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U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阶段空腹血糖比较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空腹血糖比较[(±s),mmol/L]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空腹血糖比较[(±s),mmol/L]
时间试验组(n=45)对照组(n=45)P 值治疗前8.79±1.279.21±1.430.144 8 周7.49±1.568.49±1.600.004 16 周7.79±1.408.79±1.690.003第16 周与基础值之差-1.00±1.36-0.42±1.730.081 P 值(第16 周与基础值)0.0070.153治疗后
2.2 两组血糖指标分析
两组治疗8 周与16 周后空腹血糖、治疗16 周后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糖指标对比(±s)
组别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时间基础值 治疗16 周 治疗0 周 治疗8 周 治疗16 周对照组(n=45) 9.19±1.43 8.81±1.41 8.84±1.25 8.57±1.27 8.56±1.44试验组(n=45) 8.79±1.27 8.19±1.53 8.50±0.15 8.15±1.18 7.77±1.19 t1.4031.9991.8121.6252.837 P 0.1640.0490.0740.1080.006
2.3 两组胰岛素指标分析
对照组治疗16 周后空腹胰岛素、餐后2 h 胰岛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阶段脂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第16 周数值与基础值之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事件分析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说明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安全性较高。
3 讨论
2 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是由环境或(和)遗传因素引起的,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和饥饿多食等表现[8-1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2 型糖尿病,而盐酸吡格列酮是治疗此病的噻唑烷二酮类新药,该药能促进肌细胞与脂肪内PPARγ 的活性,使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葡萄糖与糖原合成的利用,达到降糖的 目的[12-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 周与16 周时试验组空腹血糖及治疗16 周时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利等[16]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连用盐酸吡格列酮后,患者治疗16 周后空腹血糖(7.65±1.33)mmol/L、餐后2 h 血糖(8.04±1.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7±1.20)%均低于单一用药治疗,与本文所得结果相近,表明在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能使血糖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推测原因可能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17-18]。目前关于盐酸吡格列酮不良反应的结果基本一致,即轻度水肿、体重增加等,但大部分程度比较轻微,极少构成临床安全问题[19-22]。吡格列酮治疗中出现的体重增加问题临床报道并不少见,通常认为其发生是因激活PPARγ 外周脂肪合成增加、血容量轻度增加、胰岛素致敏后水钠潴留等引起,但该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处于相对稳定水平[23-25]。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16 周后体重增加占比15.56%高于对照组11.11%。有学者[26]最新研究表明,这类患者治疗期间可通过生活干预降低体重增加发生率。水肿为盐酸吡格列酮常见不良反应之一[27-29],本研究中试验组水肿多为轻度水肿,且多发生于治疗16 周前。盐酸吡格列酮常用不良反应还包括低血糖,但盐酸吡格列酮单用治疗时通常不会引起低血糖,本研究中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的原因在于盐酸吡格列酮联合磺酰脲类药物使用后,导致降糖作用增强,从而诱发低血糖。刘勇华,涂萍,吴和平[30]研究发现,盐酸吡格列酮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安全性,能明显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风险;对于既往存在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采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能使复发性心肌梗死风险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 降低。
表3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组别空腹胰岛素(mU/L)餐后2 h 胰岛素(mU/L)胰岛素抵抗指数时间治疗0 周治疗16 周基础值治疗16 周治疗0 周治疗16 周对照组(n=45)7.79±8.696.43±3.8026.59±17.0125.79±20.713.40±4.402.78±1.99试验组(n=45)8.45±6.766.26±3.7925.01±21.7923.09±20.513.62±3.102.31±1.60 t 0.4020.2120.3830.6210.2741.235 P 0.6890.8320.7020.5360.7850.220
表4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s),mmol/L]
表4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s),mmol/L]
组别基础值治疗16 周后第16 周与基础值之差P 值总胆固醇对照组(n=45) 5.30±0.955.43±1.15-0.10±1.260.814试验组(n=45) 5.58±0.985.48±0.740.12±0.280.305 P 值0.1720.8070.256甘油三酯对照组(n=45) 2.30±1.292.98±2.741.09±2.260.285试验组(n=45) 2.18±1.141.94±0.90-0.25±1.090.164 P 值0.6410.018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照组(n=45) 1.17±0.301.11±0.31-0.06±0.120.117试验组(n=45) 1.16±0.211.24±0.300.08±0.220.008 P 值0.8550.463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照组(n=45) 3.08±0.903.02±1.04-0.06±0.470.890试验组(n=45) 3.41±0.713.35±0.71-0.05±0.940.643 P 值0.0570.0820.949
表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磺酰脲类药物和盐酸吡格列酮有效性、安全性高,建议进一步运用推广。通过对盐酸吡格列酮并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可以为后期2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但该次研究样本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样本数量,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