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效教学策略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

2021-05-07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葛建琴

数学大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平行正方体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 葛建琴

小学阶段,要更科学地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探索精神,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二)” 时,先用课件展示了一堆积木,在积木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各有一只小动物,并配上声音:“我看到的形状是这样的。”画面出示小动物看到的形状。然后教师提问:“同样一堆积木,小动物们观察的结果怎么不同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下主动开始观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便得出了“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的结论,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掌握本质

1.在新知中动手,化解难点

教过“平行线”的老师都知道,“同一平面内”是个难点,小学生受自身认知能力、空间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更倾向于认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分三步去做。第一步:巧妙利用身边的资源——学校附近的高架路。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学校附近的高架路,让学生产生初步感知。上课时,当学生知道了“相交”和“不相交”,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互相平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吗?”第二步:模拟高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并在上面画一条直线,同桌合作,水平拿着,一张纸在上面,一张纸在下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不相交,但也没有互相平行,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三步:让学生在同一张纸上画几条直线,进一步感受一定要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说法。经过三步教学,不需要教师多强调,学生就会对“同一平面内”印象深刻。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2.在练习中动手,巧妙解题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60 平方分米,现在正好把它锯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画图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画图前,我向学生提问:“原来的长方体应该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通过画图发现:这个长方体相当于两个正方体拼起来的,表面积一共是10 个小正方形,进而找到了比较巧妙的解法:60÷10×6=36(平方分米)。

三、引导想象,清晰表象

“空间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教学“公顷的认识”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怎样让学生感知1 公顷的大小?在教学了“1 公顷”的定义后,我通过课件展示了课前28 个学生在操场上围的边长是10 米的正方形,学生初步理解了100 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 公顷,但毕竟没有真实的展示,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环节一:学校操场最东面的百米跑道熟悉吗?闭上眼睛,在大脑里重现一下这条跑道的长度。

环节二:现在请你以跑道为一边长,以我们学校为背景想象:边长100 米的正方形有多大?

环节三:百米跑道的南端往西100 米大概到哪里?百米跑道的北端往西100 米大概到哪里?继续想象:边长100 米的正方形有多大?

环节四:请你估算一下,我们学校的总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这样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将抽象的1 公顷的概念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认识

集体交流时,多数学生是用8 个小正方体搭出了一个大正方体。

提问:是不是只有这个正方体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呢?一定要8 个吗?

以上我谈了一些自己对“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体会,希望能够带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平行正方体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给正方体涂色
拼正方体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