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生态安全的建构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05-06李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摘 要]生态安全是在现代性风险的时代困境中提出的新命题。生态安全不仅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还决定了生态安全也对其他領域的安全状况产生深远影响,因而,维护生态安全不仅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稳定的自然基础,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为了维护和巩固中国生态安全,给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管理、深度参与生态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生态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性风险;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2-0031-07

[收稿日期]2021-01-04

[作者简介]李娟(1982—),女,四川射洪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调整,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所谓全面现代化意味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不能仅仅是经济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还要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生态文明领域要求“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此必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1]P51,使“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1]P27。本文系统分析生态安全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提出维护和巩固中国生态安全的实现路径,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些许参考。

一、生态安全的提出: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

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拉开了现代化的序幕,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2]P12。现代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和便利生活的同时,现代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也给人类带来风险。上世纪中期,大规模机器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主要工业国家频繁发生群体性发病和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环境污染成为工业文明时代威胁人身安全的突出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安全通常指的是保证国民与领土不受外来敌人的侵犯,因而传统安全观是一种以政治与军事安全为主、以武力或战争方式解决国家间矛盾冲突的安全观念。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因素越来越复杂,不仅面临外在敌人的人为侵略,还面临国家内部的自然侵袭,而且环境污染威胁具有日常性、不间断性的特征,某种意义上比军事侵略等传统安全威胁更具伤害性。基于对现代性风险这个时代问题的反思,1977年美国环境专家莱斯特·布朗发表《重新定义国家安全》的报告,提议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的破坏”[3]P1。1987年在联合国国际裁军和发展关系会议上,“环境安全”作为一个非军事因素的安全概念首次在官方文件出现。1993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了环境安全办公室,并自1995年起每年向总统和国会提交关于环境安全的年度报告。

在世纪之交,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有人认为,环境安全主要指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安全威胁,不能涵盖物种减少、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广义的生态系统问题,生态安全的提法更科学全面。[4]P55自此,生态安全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观念的现代新型国家安全观。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国具有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国内外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得自然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和前提,没有牢固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对生态安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200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条明确指出,维护生态安全是制定该法的宗旨目标,这标志着生态安全开始进入国家法律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安全也被提升到了新高度。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5]P4,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标志着生态安全正式进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国家安全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生态安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过去,人们简单地将现代化理解为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并在这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环境生态危机。上世纪中期中国提出要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这“四化”其实就是传统现代化观念的反映。随着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P25。其中,生态安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然基础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6]P5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自然条件有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称为自然生产力。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没有自然界,人类劳动就什么都不能创造。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篇就鲜明指出,土地(代指自然界)是财富之母。一般而言,自然素质与社会生产力存在正向关系,即自然素质越好,生产力的主客观条件就越充足,财富就越容易创造,比如,在肥沃的土地上,同一劳动量每年可收成八蒲式耳小麦,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能产出四蒲式耳小麦。即使在发展较高阶段的工业社会,自然生态依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资本的祖国不是草原茂盛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地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促使它们自己的需要、能力、资料和劳动方式多样化”[7]P561。现代史上,美国的迅速崛起就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恩格斯曾盛赞美国自然条件之优越,“美国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越条件”[8]P338。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大幸“在于它处在一个不会发生使它害怕的战争的地理位置”,“不用担心大战、金融危机、入侵和被人征服”[9]P320。

同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0]P559-560近年来,全球变暖显著增加了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给经济社会造成很大损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2018年10月10日发布报告称,1998年到2017年的20年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有7255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9080亿美元,比上一个20年增加22倍。[11]在中国,每年因洪涝、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每年新增GDP较大比重,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每年自然灾害的波及人数多达3亿人次。[12]P114可见,没有良好的生态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没有稳定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条件;没有基本的生态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无法得到巩固和延续。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3]P13。

(二)生态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条件

习近平指出,在新形势下,“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5]P6,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互动,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明显上升。生态安全不仅仅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也对其他领域的安全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1.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

经济学以需求无限和资源稀缺为两个“规范假定”,以追求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消耗,而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造成不可逆的生态退化或破坏,就会使经济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硬约束,经济继续增长的机会成本会非常之高,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人类历史上,由于生态退化而造成经济衰退乃至文明消亡的现象屡见不鲜。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楼兰文明等上古文明昙花一现,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无关系,如玛雅文明崛起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之上,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毁林开荒,同时把休耕时间尽量缩短,结果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粮食缺乏,最终导致玛雅文明的衰亡。透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教训,习近平指出,“保護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3]P1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3]P6,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罗马俱乐部警示人类社会终将面临“增长的极限”的主要逻辑。

2.生态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石

从国际政治安全方面而言,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有国家之间因为争夺流域控制权而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的历史事件。现代以来,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整体性和外部性,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环境问题都可能触动生态系统敏感的神经,引起连锁反应,危及别国的环境利益,因此,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斗争的焦点。比如,应对气候变暖中的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的矛盾冲突,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气候变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甚至干涉其内政;再比如,西方国家制造“中国生态威胁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政治形象,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对华战略。从国内社会安全方面而言,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人民生存发展条件受到威胁,可能导致社会冲突。一段时间,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中国进入了环境污染相关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期。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1年,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至2011年,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达到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14]P186环境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多、对抗性较强,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习近平指出:“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我们不能把生态安全仅仅看作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3]P5。同时,生态失衡还会破坏生物链之间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增加人类感染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的几率,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3.生态安全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生态问题对国土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改变国土的大小,如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使一些国家的低海拔地区被淹没,尤其是一些小岛国,其国土甚至会完全消失。比如,从2001年—2010年,海水已经侵蚀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1%的土地,专家预言,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五十年之内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15]P535生态问题还可能削弱国土的质量,导致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河流污染、湖泊干涸等问题,进而影响着国土的实用价值、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因此,习近平提出,在21世纪,生态安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5]P41,没有绿水青山的国土不是安全的国土,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国土安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中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国土辽阔,跨纬度较广,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生态本底状况较为脆弱,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国土空间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20%;[16]P10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且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再加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自然环境错综复杂,使得生态安全面临邻国污染扩散、生物入侵等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总体而言,中国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3]P7,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生态空间面积减少。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大量占用生态空间,使得森林、湖泊、湿地等涵养水源的“盆”越来越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834%。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退化、盐碱化。中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流失总量高达50多亿吨,50年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面积达260多万亩,造成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17]P185

第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显示,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在对480个城市开展的降水监测中,酸雨城市比例为225%;部分地区城乡饮用水水源存在安全隐患,来自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数据显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占比高达613%;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漏斗区;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局部地区呈现从轻度污染向中、重度污染,从单一污染向复合污染,从土壤污染向食物链污染转移的趋势。

第三,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风险较大。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光合作用、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一,但是人类活动干扰及违法开发建设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影响较大。《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显示,目前,中国4357种脊椎动物(不含海洋鱼类)中,受威胁物种占214%;34450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占109%,60%—70%的野生稻分布點已消失或萎缩,部分珍稀和特有农作物、林木、鱼类等种质资源丧失,还有大量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同时,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频繁发生,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和遗传资源流失使得原本寄宿于野生动植物的病毒增加了溢出和扩散的风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第四,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中国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中国发生大范围较严重的旱灾平均为每两年一次。近百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陆域平均增温09—15摄氏度,洪涝、季节性干旱、低温冰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根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980年—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预计21世纪末中国海区海平面将比20世纪高出04米—06米,可能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18]P164

四、维护和巩固中国生态安全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5]P234,“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3]P7。面对中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以及社会条件,维护和巩固中国生态安全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

国土空间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栖息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的基本依托。不同的国土空间,其自然状况有所区别,因而基本功能也各不相同。依据基本功能定位,国土空间大致可分为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三大类。长期以来,中国国土开发过程中过多占用生态空间,一些应该保护的地方没有保护,不该开发的地方却被开发,造成重要的生态资源退化消失、生态服务供给能力下降,这是威胁中国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明确哪些空间要有序有度开发,哪些空间要优化或重点开发,哪些空间要限制或禁止开发,是维护和加强生态安全的首要工作,也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紧迫需要。

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和底线,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13]P99,“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13]P37,“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19]P24。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勘界基础上设立可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明晰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对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要强化用途管制,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面积不减、功能不降、性质不改;各地必须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区域规划、经济社会活动都要与红线对标,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要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定期开展执法督查,对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且实行终身追责,让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切实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刚性约束。

(二)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

维护和加强生态安全不仅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降低人类活动强度,依靠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还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人工治理和建设。一方面,针对中国目前生态安全的严重污染问题,要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5]P182,因此,环境治理要“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13]P83,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体而言,要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特别是雾霾防治问题;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特别是耕地污染问题;着力全面整治工业污染源,坚决关闭淘汰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P14。另一方面,要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管理

加强对生态环境主要风险点的监测预警,尽量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做好生态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要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生态监测系统,在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点工业企业等实现全区域、无死角的监控监测,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及时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危害生态安全的行为,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二是要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生态问题的预研预判,为精准高效加强源头治理、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生态安全职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三是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体系,做好相关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储备,完善多级联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网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公共危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再次把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难以发现、传染性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在全球化趋势下,人流、物流和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也使生物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敏感。习近平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1]。为此,要特别注重生物安全风险监测与识别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优化整合前沿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手段,加强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构建起涵盖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调查评估、信息共享、调查溯源等的生物威胁防御科技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

(四)深度参与生态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

习近平指出,生態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13]P132,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安全之路。只有团结协作,“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3]P141。上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单独采取行动解决环境危机收效甚微的历史教训,充分说明了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国家的生态安全才能减少和免受来自外源性风险的挑战。首先,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合作。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邻国间易产生矛盾,邻国间的合作也最容易获得效果。中国要增进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的政治互信,在跨界流域治理、边境防护林建设、共同防治沙尘暴、防止生物入侵等方面达成共识,筑牢中国生态安全的边防屏障。同时,中国的邻国多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在与中国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项目和工程上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积极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这既能为整个周边地区发展环境合作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也是对国际舆论中“中国生态威胁论”的有力辩驳,从而还能为中国巩固政治安全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双赢。其次,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规则谈判和环境标准制定。组建语言、专业、谈判、交涉能力兼备的团队,充分表达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立场和利益取向,掌握国际话语权和环境治理的主动性,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特别要防止出现将不利于中国生态安全的隐形条款写入国际规则的情况,为生态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最后,要深度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微塑料、放射性污染等新兴环境问题治理,紧跟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球技术发展前沿,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国界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加快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中国维护生态安全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红旗,等.中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4]徐华炳.危机与治理: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战略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吴乐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当有一本经济账[N].人民日报,2018-11-22.

[12]洪向华.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4]王君.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马小军,等.国际战略格局转变中的能源与气候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國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国家级专项规划汇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王伟.转型期中国生态安全与治理:基于CAS理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8]《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1]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5).

Abstract:Ecological security is a new pro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dilemma of modernity risk.Ecological securit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oreover,due to the interconnection of security of different fields,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of other fields.Therefore,to maintain ecological security is not only to provide a stable natural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but also to provide good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Chinas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and land usage control system,gover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struct ecological projects,strengthen ecological security risk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and deep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n ec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ecological secur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modernity risk;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钟亚玲)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试论城市森林体系中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意义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