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

2021-05-06张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恩格斯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断,内在地要求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思想,并根据实践的发展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得到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鲜明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拓展,更加关注精神富足、人民的主观感受及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日渐明晰具体,提出“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将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作为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来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化;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2-0025-06

[收稿日期]2021-02-22

[作者简介]张端(1982—),女,河南平顶山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共同富裕的维度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意蕴,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P9。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正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行动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认识上的清醒,实践中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首先从理论上清晰认识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理论脉络。

一、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虚伪性、抽象性的前提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未来社会的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这一预测首先体现在价值目标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未来社会不同于以往旧社会的显著特征包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承《共产党宣言》中的“联合体”思想,并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双向维度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概括。1894年1月3日,意大利的朱·卡内帕请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仍选取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表述来回答。可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人的统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生存,继而实现人自主地享有自身活动及其成果。

然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地含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意蕴,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富裕的前提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扬弃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未来社会,工人群众成为自身创造的剩余劳动的占有者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P200。这就指出,实现所有人的富裕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鲜明指出,未来社会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就能够做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P411。上述所指出的未来社会“所有人的富裕”“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其基本要义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未来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生活富裕。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促进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生产将较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科学技术集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将更为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生产不仅表现为量上也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升,而且将更为鲜明地促进生产发生质的飞跃,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社会个人的发展”[3]P196。这就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主体即劳动者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拓展。这样,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反过来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和财富的增加,相应的,全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程度也会增加。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共同富裕的意蕴,同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还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二、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會形态,在那里,共同富裕具备发达的生产力作基础。然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尚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实际,依据社会生产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措施,同时也在实践中深化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共同富裕的问题。在1953年12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从巩固工农联盟的角度阐释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他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5]P437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创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注意到了共同富裕的问题,还阐述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对巩固工农联盟的促进作用,这就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具体运用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毛泽东还从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了共同富裕问题。1955年10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座谈会上,毛泽东再次阐述了共同富裕问题,他深刻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P495毛泽东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能够逐步改善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而且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所要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制度所实现的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这就鲜明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虽然,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共同富裕思想,他从理论上认识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制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条件。同时,共同富裕必须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他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努力实现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提升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此外,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逐渐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始终秉承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肯定毛泽东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并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向高水平发展,邓小平多次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共同富裕,1985年3月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6]P110“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6]P111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就再次鲜明指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一重要理论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贫富分化现象也逐渐凸显,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再次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角度对贫富分化问题进行说明,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P364。这就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进一步揭示了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加庄严地向世人宣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P373。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逐步消除貧富差距。

理论上的清醒带来实践上的进步。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理论认识,邓小平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从而有力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进程。

首先,邓小平清晰地认识到,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必须补上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短板,从而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邓小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针对一些人僵化地认识社会主义,宁肯固守贫穷落后也不愿意改革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就无法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只能在生产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其次,要辩证地理解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不能同平均主义划等号。平均主义否认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别,追求绝对的均等化,结果必然是鼓励懒惰和落后,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劳动者的普遍贫穷,生产力的破坏以及社会风尚的倒退,因而这是一种落后、有害的思想。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大家共同富裕,这其实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也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道路。

再次,邓小平还根据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6]P109这样就将毛泽东所设想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化为明确的战略任务,并通过温饱、小康等大家易于接受理解的词汇体现共同富裕将带给人民实际生活的变化。

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为避免改革开放过程中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江泽民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来抓;提出并制定两个中长期减贫规划,重视帮助农民解决脱贫的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逐步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新的道路。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针对统筹兼顾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有效消除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问题,胡锦涛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为缩小城乡差距,他还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切实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统筹区域发展,胡锦涛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为了弥补社会发展的短板,胡锦涛提出加强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措施有力提升了中国共同富裕的水平。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7]P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2015年,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P35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具体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体现在:

(一)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高度和社会主义全局来科学认识共同富裕,习近平不仅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还鲜明提出共同富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从而把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以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统一的角度来思考的,这也遵循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认识规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侧重于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将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内容概括出来。共同富裕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追求。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拓展

人是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统一的有机体,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包含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提升。以往我们谈到共同富裕,更多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富裕和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提出不仅要物质富裕还要追求精神富足,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9]P10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指出:“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0]P232改善物质贫困更要帮助人民精神脱贫,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都是在阐释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涵。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提出,判断共同富裕要将客观标准与主观感受将结合,更加注重人民的主观感受,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对发展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他提出,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P183。这就是从人民的主观感受的维度提升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认同感,这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此外,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共同富裕的工作侧重点也在转变。以往工作的侧重点主要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实现“好不好”的问题,即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质,进而提升共同富裕的质量。

(三)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日渐明晰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立足发展的特定阶段,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逐渐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长远目标。同时,习近平还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认识的一个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每一步都对共同富裕所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设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体人民的共享性。

(四)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更加明确

实现共同富裕是有方略、有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1]P83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工作,也是硬骨头。习近平从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来思考如何消除贫困的问题,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P189,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

共同富裕目标是全体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富裕,绝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因此,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显共同富裕的价值,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他还提出,扶贫要做到精准,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通过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通过易地搬迁安置,通过生态保护脱贫,通过教育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从而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更加坚实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从而保障了共同富裕目标的扎实推进。

首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10]P63壮大公有制经济,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后盾和政治保障。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肯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毫不动摇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次,发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调节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各个发展阶段都必须贯彻的重要理念,并不是说非要等到中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之后,才去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分配结构调整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8]P40。这就从共同富裕的维度对中国的分配制度进行科学有序的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国收入分配向更加公平方向发展。

再次,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兜底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对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11]P363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全面统筹协调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等一揽子一系列民生保障工作。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正如习近平所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12]。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目标追求,更是一种实践探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富裕必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judgment that the communist society should promote the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nherently requi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members of the society.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Chinese communists always adhere to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n common prosperity,and creatively apply and develop the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Especially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the thought on common prosperity has made new progress,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it has been clearly proposed tha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reached a new level;(2)the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en expanded,with greater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spiritual prosperity,people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their needs for a better life;(3)the strategic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and concrete,and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new three steps” has been put forward;(4)a priority in our work for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en given to addressing poverty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and(5)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improved continuously to ensure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grand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thought on common prosperity;Marx;Engels;sinicization;new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钟亚玲)

猜你喜欢

新发展恩格斯中国化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