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明清国子监

2021-05-06刘永加

百姓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子监监生科举考试

刘永加

国子监起源于隋朝,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学习的读书人称为监生。最初监生全部是贵族子弟,直到唐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种种选拔也可以成为监生,在国子监主管——国子监祭酒的教导下,开始了改变人生命运的苦读之旅。国子监教育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系列制度。

新科进士的释谒礼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设立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而仍然存在的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由于设立在北京的国子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英宗皇帝下令修葺和扩建,形成如今“左庙右学”的格局。

清朝沿袭明朝旧制,顺治皇帝下令再次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1644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教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在北京国子监增建“辟雍”等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

清朝国子监有一些重要礼节,比如新科进士的释谒礼。皇榜揭晓后,选择吉日,由新科状元带领榜眼、探花和全部进士,首先在集贤门外下马,步行通过持敬门至斋所,在司仪的引导下,进入孔庙对先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返回国子监向祭酒和司业行礼,如果进士是监生出身,要行四拜礼,而非监生出身的进士只行两拜礼。

礼仪活动严肃规范

国子监为了严格管理、规范办学,不但将教学管理机构分设为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等来分工管理,而且还将监生按六堂分班讲习。

祭酒为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助教、学正、学录等协助博士教学,并指导监生自学。国子监十分注重礼仪制度教育,从着装、容颜、言谈、行为等多方面对监生进行培训。在所有礼仪活动中,国子监正官即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必须整饬威仪、严立规矩,为监生做表率。

每天早晚均要举行升堂仪式,祭酒或司业升堂就座,各属官依次到堂按顺序行礼。然后,所有教官站立两侧互相行礼。礼毕之后,监生列队依次进入,按班级列队集体行礼,礼毕退出。参加升堂活动的监生,每人要亲自放牌“点闸”(就是今天的点名),确保监生全部到位,不得缺席。参加这项活动时,监生“要衣冠严肃,步中节,不许搀越班次、喧哗失礼”。

课堂上也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监生在上课时,要严格按照监规去做,必须对教官毕恭毕敬,作揖行礼,严肃认真,拱立听讲,如有疑问,举手请教。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的礼仪教育,来保证国子监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斋长管理制度

为了监督与约束监生的言行,国子监实行斋长管理制度。斋长由年长学优、威望较高的监生来充任,斋长就相当于现在的班长。

据《明史》记载:“每班选一人充斋长,督诸生工课、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定,宽严得其中。堂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也就是说,斋长不仅要帮助管理国子监的日常教学,还要在衣食住行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课维持正常秩序,课后协助监督监生言行。

从明初起,国子监实行会馔制,每天到就餐时间,监生便集中到会馔堂,分班按桌就座,由斋长负责到厨房领取饭菜,每桌监生集体享用。

每天从六堂中轮流派出4名斋长值日,监生不能随便到厨房查看饭菜和评价饭菜质量,尤其不能鞭挞膳夫。每天监生所用餐,由膳夫提前备好。就餐时,监生安静就餐,不讲话,不喧哗,做到礼貌就餐。就餐完毕后,监生将自己的餐具清洗干净,放在指定的位置。

监生入监后,都会安排监生的住宿房号,按编号住宿,“不许私下挪借他人住坐,违者通决”。也不允許监生带家人及其他人等在国子监留宿,违者要受到处罚。监生在自己宿舍居住,要保持清洁、讲究卫生,不得人为破坏住宿环境。监生必须在自己的监内宿舍住宿,如到衙门办事,每晚也必须回监,不许在外宿歇。

课业学习紧张有序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明初国子监还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乐等专业,其后逐渐废除。到了清朝,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就变成了纯粹的科举考试训练,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等,监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十三经》和《二十一史》。

讲书、自习、考课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方式。讲书就是上课,每月四次,由祭酒、司业、博士讲解《四书》等,每月上旬讲书完成后,由助教、学正、学录再各讲一次。讲书以后还有监生的复讲,复讲之前,博士厅将题目写在小竹签上,由监生抽取,按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有触发贯串者加以奖励,未能通彻者曲为训解”。

日常学习时间安排是:监生每月初一和十五休假两天,其余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在一个月中,监生背书就占了13天,复讲占了8天,也就是说,监生自学和检查学业就占去了21天。清朝监生大部分时间是为了应付科举做准备,包括八股文写作训练、诗赋创作、策问回答等考课形式,而且在每次考课时,监生必须到场,并点名核实。

学业考核采用积分法

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监生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教育水平。因此,国子监对监生的学业考核非常重视。

明朝国子监对监生的学业考核主要采用积分法,一年要举行12次大小考试,主要有月考、季考和毕业考等三种。学业考核时,监生要在试卷上写明堂斋、姓名、年龄、籍贯等;学业考核结束后,当场密封试卷。试卷由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教官批阅,考核成绩经祭酒与司业审定后张榜公布等次。每次学业考核成绩好的可得1分,一般得0.5分,差的不得分,将历次学业考核成绩累积起来,积分达到8分,就可升级或毕业。

清朝国子监在明朝国子监学业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考课,分为大课、月课、堂课、小课和季考等五种。大课每月一次,由监管监事大臣和祭酒、司业轮流出题,内容是《四书》文章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学业考核分三等,二等第二名以上者有相应奖金,三次为附三者斥退。学业考核成绩由绳愆厅张榜公布,三次不参加者除名。

国子监十分重视科举考试的中榜率,这既关乎国子监的声誉,也关乎监生“求功名”的前途,所以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按科举考试需要进行。因此,监生科举考试的中榜率非常高。

明朝大部分科举考试的监生中榜率都在50%以上,并且逐渐提高,及至成化二十年(1484年)达到了93%。清朝国子监更是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生源地。

猜你喜欢

国子监监生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参观国子监
“科举考试”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