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1
2021-05-06饶淑园童淑美
饶淑园,童淑美,吴 钢
(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51600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鼓励多方途径开发和利用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惠州地方文化——东江文化,作为一种蕴含丰富教育意义的资源,基于《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然要求,理应被充分开发与利用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然而,把主题为“文化”和“幼儿园课程开发”作为关键词匹配在知网上检索,有145个条目,说明各地幼儿园对各自的地方文化课程进行过开发与探索。但把主题为“东江文化”和“幼儿园课程开发”,或“东江文化”和“课程开发”作为关键词匹配检索,却收到0条项目,说明东江文化并没有被“课程开发”特别是“幼儿园课程开发”。据课题组前期调查,近十多年惠州市区内各地幼儿园,根据区域特点开展了一些富有本土化特色的课程开发活动,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是对地方文化课程资源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理念陈旧,在强调科学技术辅助作用的潮流下,人们忽视了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作用,没有发展地方文化的素养。其二是关于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文化内容过于贫乏,对于东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整合缺乏系统性。其三是实施课程的教师缺乏本土文化教学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技能受到限制。最后是综合运用有利条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空间不足,在课程推广上缺乏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鉴于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现状,课题组觉得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整理,有组织地架构并进行整体开发,使宝贵的东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促进幼儿在课程学习中全面发展及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开发设计
基于对东江文化传承的想法,冀希望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建设合宜的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
(一)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与落实则需要团队的力量,因此,优质的开发团队可说是开发幼儿园文化课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研究优化团队组合,启动东江文化开发的联动机制——U-G-K-P-C模式。即是搭建大学U(university)、政府G(govermment)、幼儿园K(kindergarten)、家长P(parents)和社区C(community)产生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有了这样的联动机制,幼儿园在东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可以充分挖掘开发并利用其中有利条件,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寻求高校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帮助,通过相关课程研修的交流活动,促成园际之间的合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和民间艺人等参与幼儿园活动,以实现优势互补的整合效应,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团队联动机制如图1。
图1 “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联动机制
(二)制定课程目标
目标是课程开发的起点,也是选择课程内容与实施教学策略的依据和评价活动的标准。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建设本土化园本课程以及通过实施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课程开发团队组建完成并产生联动机制后,在制定东江文化课程目标上,产出了三大课程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让幼儿了解东江文化知识,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及相关技能的发展,开发智力和创造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探索、讨论、交流与分享等过程中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知与体验东江文化的过程中慢慢喜欢家乡文化,进而主动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化活动,并为自己是其中一分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增强教师本土文化开发的意识,提高挖掘、筛选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研水平。
3.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目标。将东江文化课程资源融入五大领域课程,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建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
(三)梳理与选择课程资源并形成框架
1.梳理课程资源。东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是指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为主的文化内容。东江文化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人文社会的文化。包含有民俗的、宗教的、艺术好、历史的文化类别。一般而言,在谈论东江文化时,会把东江文化分为东江物质文化与东江精神文化,并从中概括出东江物质文化课程资源与东江精神文化课程资源。所谓的东江物质文化资源,指的是东江文化区域内有富饶与纯粹的自然资源,包括:湖光、山色、江景、海韵等;而本文所称东江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有:(1)国家非物质遗产“天籁之音”——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2)绚丽多姿的生活写照——民间艺术(龙门农民画、剪纸、编织等);(3)多姿多彩的群众生活——民间游戏及民间文娱活动;(4)源远流长的精神瑰宝——民间文学(儿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5)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东江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风俗;(6)名人辈出文脉悠长的名人堂——苏东坡、葛洪、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在进行东江文化课程资源的梳理过程中,课程团队从政府协助下通过高校课程专家对家长、社区人士及教师的整合联动启发课程的开发,在以上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中,择出客家语言与歌曲、民间艺术、民间文学、认识名人堂与民俗文化作为课程的中心要素。
2.选择课程要素。东江文化种类繁多,因为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要为幼儿园建设合宜的本土文化原本课程,学习生长环境的真实文化,故此选择东江文化资源时特别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一是要选择在东江地区广泛传播且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资源;二是必须是东江文化中的优秀分子;三是内容要科学正确;四是要与现代生活气息相适宜。同时,要慎重考虑选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应该去成人化思维,因为“幼儿园课程已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2]。为此,筛选以及整理课程资源过程,以协助孩子埋下文化的第一颗种子与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初衷,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和情感出发,选择东江文化资源中那些与幼儿生活经验接近,符合幼儿审美情趣,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优秀的、健康的、有趣的素材资源,能激发和鼓励幼儿全身心投入和通过多种感官学习的资源作为教育内容。
3.形成课程框架。东江文化的内容多样、层次丰富,东江文化资源具有生活性、丰富性、地方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东江文化非常适合开发成幼儿园课程。遵循以上梳理课程资源并选择出课程要素的基本原则下,根据其社会功能、典型特征、呈现形态等方面对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进行归纳与分类,同时抽取出其中的“核心点”和“特色点”,将其分成几大板块,并对各大板块的内容进行延伸,架构出惠州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几大模块。每个模块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适宜开发的条目,本研究主要形成的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框架主要将东江文化分为三种类别,分别是历史文化类、生活文化类和艺术文化类,其详细类别内容如表1。
表1 “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框架
二、“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路径
在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开发完成后,针对课程的实施途径,课题组探索出三条路径:一是基础途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和融入生活活动;二是渗透途径——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三是合作途径——融入家庭、社区。三条途径彼此共同合作,齐心协力,为实践课程努力。课程通过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游戏活动并设置区域活动等,时时浸淫在文化氛围之中;在环境创设的渗透途径中,幼儿可以通过视觉的感知及环境氛围的渲染、涵养出自己的本土文化素养,再者,幼儿园借着家园合作与园社合作的模式,三方共构,为学前儿童本土文化的学习架出稳健的鹰架,其实施路径如图2。
图2 东江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基础途径
1.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开展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开展是将东江文化与幼儿园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的五大领域联系起来的教与学的活动。例如在语言活动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倾听、复述、改编、表演故事等形式促进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体会惠州民间故事的内涵。如主题活动“鹅城的传说”和“西湖的传说”,教师用PPT呈现形象生动的故事图画,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尝试复述故事情节,大胆表演故事、体验故事情境,以增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培养观察力、记忆力,锻炼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利用游戏活动能够很好地让幼儿体验文化,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本土文化融入游戏当中,以更好地发挥游戏活动对幼儿体验文化的作用。例如在“渔歌悠扬”主题活动中,组织角色表演游戏,引导幼儿扮演渔民、体验渔民生活,以便更好地体会渔歌深意。在方言童谣的教学中,可将游戏融入儿歌,边唱边玩,边玩边学。在《查莲子》儿歌教学中,配以“击鼓传花”游戏,幼儿的情绪高涨愉快地投入学习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老师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制定游戏计划,创造能引起幼儿自愿游戏的时间与空间环境,并适时进行游戏指导。
3.区域活动。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实施,区域活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兴趣性原则,能够照顾到幼儿的个人兴趣需要和特点,因此区域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教育目标和主题特色,创设跟主题相关的多种活动区。如“罗浮山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中,语言区投放了许多中草药实物,并用点读笔录制了各种草药名字和功效及其作用,引导孩子借助点读笔听与看,进行自主学习;科学区投放了许多图文并茂的中草药图片,引导幼儿通过图片说出各类中草药的名字,识别各类中草药,丰富孩子对中草药的认识;美工区投放了许多晒干的中草药,让孩子自主动手制作香包,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香包的外形;美食区投放了一些能泡制的药材,如桂圆、红枣、枸杞、罗汉果、蒲公英、金银花、花旗参等,让孩子自己动手泡制饮品,品尝它们的味道。同时,还为孩子们增设了新区域——“小小药房”,准备了许多中草药、配药工具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药方。引导孩子通过图文并茂的药方学习简单的配药,了解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感受中草药的神奇,激发他们对中草药的兴趣。
4.生活活动。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如厕、盥洗、离园等。生活活动具有许多隐性的教育价值,教师将本土文化融入一日生活,将对幼儿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在具体操作上,可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将其嵌入其中。如民俗文化中的礼仪可融入入园和离园环节,将以大肌肉为主的民间体育游戏融于早操活动中,把改编好的渔歌或客家山歌应用到过渡环节,午睡时间播放客家山歌或渔歌轻柔舒缓的音乐。结合“惠州味道”课题在午点时间让幼儿品尝东江客家小吃“阿嫲叫”“艾粄”等,引申出“阿嫲叫”“艾粄”等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甚至延伸至艾草、萝卜等食材的其他用途。
(二)渗透途径
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可说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高质量的环境是优质幼儿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构成要素。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会对幼儿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时应重视东江文化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感染,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具体可以分为幼儿园公共大环境创设和班级小环境创设。如可以从东江文化审美的观点出发,营造幼儿园大环境,在园舍改造或布置时有意识地加入东江文化的元素,如富有岭南特色的凉亭、窗栏,过道悬挂富于东江特色的绘画、照片等艺术作品,在合适的地面上画上“格子”(儿童路过,随时可以跳、玩)等等。班级环境指班级里面创设的活动区域环境。如在制作坊放置稻草、麦秆、藤条等各种生态手工材料,或“剪纸制作材料”,为幼儿自由制作和创编制作手工艺品提供材料;配合“走进东坡”主题活动,在班级墙壁上悬挂苏东坡的书画作品等。
(三)合作途径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揭示,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的层层扩展出去的不同系统,每一系统对幼儿发展皆存在影响。幼儿的生态环境如家庭或社区等,对于幼儿的发展在意义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存在,在进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论是家庭或者社区,都是要加以充分利用的主要资源,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采用合作途径的方法,便是利用家园合作及园社合作两大方向进行资源整合,以冀达到课程实施的理想状态。
1.家园合作。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家园双方朝着“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共同携手努力。例如开展美食制作的亲子活动,这既能够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又能够让孩子积极投入,让美食在孩子的口中更美味,建立起对家乡味道的深刻印象。
2.园社合作。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成长正是在社会中不断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区资源的作用不可替代。东江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联系社区,发挥社区的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渔歌悠扬”主题活动中,邀请精通惠东民间渔歌、舞蹈、戏曲的社区民间艺人到幼儿园指导、展演等,让孩子真正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激发内心情感。除了让社区人员“请进来”之外,幼儿园还可以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资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亲近周边社区传统建筑,通过走一走、尝一尝体验民间小吃的美味等。
三、“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反思
融入东江文化于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并不是纯粹在现有课程中加入新的课程主题,而是要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课程改革,称为有机的渗透与融合,“有机”意味着有活性,是一种活的课程实践,同时也代表着生命力的注入,因此,为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本研究有以下提醒。
(一)重视整体性和全面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从小在这些浓郁的文化气氛中得到更加积极的成长。本土文化课程建设要能把握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就是幼儿主体经验整合的体现[3]。本土文化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文化,东江文化课程中蕴含的知识只是幼儿园课程要求掌握的一部分,它无法涵盖全面,因此要摆正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东江文化课程目标的设定也不能只关注知识和简单技能的积累,更要考虑幼儿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等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如何融入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体系”并与幼儿园其他各项活动紧密结合,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东江文化课程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其中开展综合主题活动最具展现东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魅力与价值。如在“东坡文化节”主题活动中,有东坡诗词苑、东坡书画坊、东坡故事汇、东坡搭建营、东坡品茶舍、东坡美食馆等六个活动项目,它包括了各个领域中的内容,综合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表现与创造等综合能力,以及分享、关心、友爱、助人等方面的品质。
(二)加强实践性和操作性
地方文化的传承总是与参与、操作、创造联系在一起的。东江文化课程的开展需要身体力行,躬身操作,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身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的传承。如民间童谣游戏“跳橡皮”“一二三四五”等,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游戏,非常受幼儿欢迎。同时在开展地方文化课程中,提供操作和创造的材料给幼儿实践是重要抓手。如在户外活动区放置“陀螺”“铁环”“小竹竿”等,为幼儿随时玩耍民间游戏提供玩具。又如开展“惠州味道”主题活动,提倡幼儿在“吃、喝、玩、乐”中学习、感受、体验家乡味道、家乡文化。只有尽力为幼儿提供可以实践操作的环境和材料,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和创造,并适时启发和引导,才能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
(三)聚焦针对性和适度性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是《纲要》对幼儿园提出的基本要求。丰富多彩的东江文化课程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渔歌悠扬”主题活动开展中,小班以渔歌欣赏为主,中班要求跟着哼哼,感知其中的韵味,大班要求学唱,学会基本调式。开展“惠州味道”大主题活动中,“岭南佳果”“舌尖美食”“传统节日”三个分主题分别安排在小、中、大班开展,就是基于内容的深浅难易、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积累的综合考虑。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由于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应该考虑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他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深化传承性和创新性
传承和弘扬东江文化是开展东江文化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传承要与创新与发展相结合,即在传承中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传统文化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让它充满生机。源于生活的东江文化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既要继承东江文化,保留其特色风韵,又加入现代元素,创新表达形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为现代幼儿所接受。惠州市幼儿园2021年元旦举办了一场“东江歌谣,乐韵童心”的大型唱响新年迎新庆典,把生动有趣、朗朗上口的东江歌谣与奥尔夫音乐融合在一起,创新表演形式,传统歌谣与现代乐器碰撞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深受幼儿喜欢,也深深吸引家长,并且引来媒体的报道。
综上,“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需要搭建由U-G-K-P-C组成的优秀的开发团队,确立目标,梳理内容并架构东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基础途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和融入生活活动)、渗透途径(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合作途径(融入家庭、社区),以达成文化传承与促进幼儿发展双重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