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5-06伍素科张平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伍素科,张平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康复医院),郴州 423000]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在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1]。按辨证分型可分为风寒湿型(颈、肩、上肢麻木,头具有沉重感,活动不利,舌淡红)、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肝肾不足型(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四肢麻木,倦怠乏力)和痰湿阻络型(头晕,恶心,苔腻)。杨静波等[2]研究表明采用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可显著缓解疼痛,明显改善病情。穴位注射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和西药药理为基础,采取穴位给药,发挥其效果,更好地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研究[3]表明,在运用等剂量药物的同时,穴位效果远比非穴位治疗效果好。针灸治疗颈椎病能够发挥标本兼治的效果,有研究[4]表明针灸能够应用于多种疾病中,且疗效突出。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联合治疗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康复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穴位注射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穴位注射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1±2)岁;病程 1~3年,平均病程(2.6±1.1)年。联合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2±2)岁;病程 2~3年,平均病程(2.5±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5]

①经X线或CT检查确诊;②压顶试验为阳性;③典型的根性症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21~52岁,性别不限;③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神经功能缺损者;②先天性脊椎异常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精神障碍、语言障碍患者;⑤惧怕针灸治疗者。

1.5 剔除标准

①病历资料不完整者;②颈部外科手术史;③近 1个月进行针对颈椎病的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注射组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患者取较舒适坐位,选取患者颈部夹脊穴、天宗、肩外俞、阿是穴,对其进行穴位注射。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2 mL或甲钴胺注射液1 mL,穴位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缓慢推进,如果无回血,将药液注入。丹参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交替注射,每日1次。反应强烈者每2~3日治疗1次。

2.2 联合组

采用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

穴位注射治疗方法同穴位注射组,另予针刺治疗。取患者压痛明显部位的相关腧穴(风池、天宗、天柱、曲池、外关、合谷、后溪、肩贞、颈夹脊),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进针至0.5寸,行提插捻转至得气,留针30 min。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3~5 d,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6]

0分为无痛,10分为强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3.1.2 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评分[7]

由9个条目组成,包括疼痛程度、睡眠、手臂夜晚发麻感觉、症状持续时间、携带物件、阅读、工作及家务、社交和驾驶。分值越高说明颈痛引起的生活质量越差。

3.1.3 36项生活质量调查问卷(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评分[8]

共包括8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3.1.4 颈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和平均血流速度(Vm)

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Vp和Vm值。

3.1.5 颈椎活动度

采用头盔式颈椎活动测量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颈椎活动度,主要包括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4个方面的活动度。

3.1.6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Ⅰ, TNFRⅠ)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aspartate-specific cysteine protease,caspase)-8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取两组患者清晨静脉血 3 mL,置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保存,用 3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液上清,在-80℃环境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TNF-α、TNFRI、Caspase-8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

3.2 疗效标准[6]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功能明显改善,不影响工作。

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变。

治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NPQ和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NPQ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和NP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VAS和NPQ评分低于穴位注射组,SF-36评分高于穴位注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NPQ和SF-36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NPQ和SF-36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联合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AS评分 NPQ评分 SF-36评分穴位注射组 50 治疗前 4.78±1.15 30.15±4.56 50.15±5.55治疗后 2.81±0.211)2) 17.12±2.151)2) 65.89±4.881)2)联合组 50 治疗前 4.75±1.21 29.88±5.11 50.21±5.89治疗后 1.11±0.061) 12.15±3.111) 82.33±5.561)

3.4.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Vp、Vm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Vp、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Vp、Vm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Vp、Vm均明显高于穴位注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Vp、Vm比较 (±s, 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Vp、Vm比较 (±s, 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联合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p Vm穴位注射组 50 治疗前 40.15±5.16 33.25±5.11治疗后 44.56±7.881)2) 36.88±6.151)2)联合组 50 治疗前 40.22±6.21 33.21±5.33治疗后 49.89±6.881) 39.89±6.451)

3.4.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高于穴位注射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联合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前屈 后伸 左侧屈 右侧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穴位注射组 50 8.22±2.15 12.33±3.881)2) 11.15±1.56 14.88±2.151)2) 7.15±2.33 9.88±1.251)2) 8.11±2.12 10.15±3.151)2)联合组 50 8.25±2.26 15.89±4.261) 11.21±2.12 17.89±3.551) 7.21±3.11 12.33±2.161) 8.14±2.22 12.15±4.251)

3.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TNFRⅠ、Caspase-8蛋白表达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TNFRⅠ和Caspase-8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TNFRⅠ和Caspase-8蛋白表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血清 TNF-α、TNFRⅠ和Caspase-8蛋白表达低于穴位注射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TNFRⅠ、Caspase-8蛋白表达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TNFRⅠ、Caspase-8蛋白表达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联合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TNF-α(ng/L) TNFRⅠ(ng/mL) Caspase-8(灰度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穴位注射组 50 1.22±0.12 0.98±0.051)2) 1.11±0.11 0.88±0.151)2) 1.45±0.21 0.79±0.151)2)联合组 50 1.23±0.16 0.21±0.011) 1.12±0.13 0.35±0.051) 1.46±0.32 0.32±0.051)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愈率高于穴位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不适、头疼、头晕和恶心。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 60%以上,由于现代年轻人的坐姿不正确以及过度使用颈椎等不良习惯,颈椎发生慢性退变引起颈椎间盘的变化,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逐渐年轻化[9]。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骨刺、松动与移位,以致椎间孔变小,颈神经根受到刺激、牵拉与压迫,进而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水肿,产生上肢疼痛。

穴位注射治疗不仅具有针灸效应还有药物对腧穴的作用,能够将药物注射到穴位,使机体能够更有效、更快地吸收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8-9]。穴位注射能对药量进行控制,对局部病变组织能够人为地增加药量,加强临床疗效。丹参注射液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常被应用于治疗相关疾病[10]。丁晓燕等[11]研究表明,中药口服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和体征,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能改善相关肌肉表面肌电信号中位频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中不忘固本,并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温阳固本[12-13]。柏杖勇等[14]研究表明,在常规脊椎牵引治疗基础上予针刺及颈痛颗粒治疗,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症状。

本研究显示,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NPQ评分均低于穴位注射组,SF-36评分高于穴位注射组,表明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减缓患者的疼痛,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种方法相联合能够克服单独疗法的局限性。中医学认为穴位注射能够缓解颈部血管痉挛及水肿状况,有效促进经络畅通;针刺治疗能够抑制颈椎退变,增加血液流通,减轻炎性介质水平,二者协同作用,具有显著疗效。这与关晓明等[15]的观点相同。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高于穴位注射组,表明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这与杨可[16]研究结果一致。

穴位注射是将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压痛点将药物直接注入局部,发挥腧穴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17-18]。较多神经感受器被激活,激发脑内抗痛系统功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性的镇痛效应,能够抑制 TNF-α等炎性因子的生长,减轻神经组织的不良刺激,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降低 TNF-α和 TNFRⅠ水平,使 TNF-α、TNFRⅠ和Caspase-8得到抑制,降低椎间盘的退变速度[19-20]。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TNF-α、TNFRⅠ和Caspase-8蛋白表达均低于穴位注射组,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TNF-α、TNFRⅠ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颈部活动度及缓解颈部紧张,促进颈部生物力学平衡的恢复,降低炎性介质水平。

猜你喜欢

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