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白红细胞技术应用于输血中效果分析

2021-05-06褚新建孟慧琴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白细胞红细胞计数

褚新建, 孟慧琴

(1.焦作市中心血站;2.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临床上通过输血可以救治多种疾病,具有积极临床意义。但是,在输血过程中极易并发多种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输血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实施严格交叉配血试验后,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统计数据[2]显示,因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偏高,高达10.20%~41.00%,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含量关系密切。随着近年来对输血不良反应研究及认识不断深入,输血技术得到显著改进及发展,输血整体安全性提升。但是,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仍无法避免[3]。相关研究[4-5]认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均与白细胞成分有关。因此,应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输血技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少白红细胞技术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102例输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输血治疗指征[3]。②明确血型,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③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已知药物过敏者。③无法配合研究者。④中途退出或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4~56(45.17±10.29)岁,病程3 d~16 a;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34~56(45.21±10.31)岁,病程4 d~16 a。2组患者性别(χ2=0.04,P=0.841)、年龄(t=1.96,P=0.984)和病程(t=0.37,P=0.7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输血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技术,包括血型判断、交叉配血试验等内容。观察组采用少白红细胞技术,包括去白悬液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汇集去除白细胞血小板、机采血小板。首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血细胞检测,将符合输血要求的血液进行白细胞滤除,选取FTS-PL型白细胞专用滤过器(南京赛尔金生物研究所),依据说明书将普通悬浮红细胞过滤制备,遵医嘱输注。将血袋内空气排出、热合血袋导管并贴合标签,存于冰箱内以备用。患者输血操作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密切检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确定其处于标准范围内。当患者出现异常状况时,要求医护人员立即停止输血。同时,为有效降低身体不适感,可让患者选择仰卧位方式静卧休息。针对输血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患者,要求医护人员遵医嘱予以抗过敏药物静脉注射,对其具体药物用药剂量以及方式依据患者实际病情确定。

1.2.2 观察指标 ①比较观察组患者去除白细胞前后血液检查结果。②比较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反应(体温升高1 ℃以上)、休克、寒战。

2 结果

2.1 观察组去除白细胞前后血液检查结果比较 去除前后,观察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去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观察组去除白细胞前后血液检查结果比较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01)。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51,n(%)]

3 讨论

临床工作中开展输血治疗是维持正常生命体征、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随着输血技术不断进步,溶血反应等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不良反应也随之降低。但是,白细胞所致发热、休克等免疫反应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输血有效性,对患者治疗产生不良影响。黄勇雪[6]研究指出,两次或多次输血患者合并发热反应较单次明显更高。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其影响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绝大多数患者输血后2 h出现不良反应,以皮肤红疹过敏、发热等常见。分析原因,是因为白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在第一次输入含有白细胞成分血液后,机体可产生人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之后再输血就会出现HLA抗体不合,诱发抗原抗体反应。因此,为更好规避上述情况出现,提升输血安全性,应通过科学、有效手段减少血液中白细胞成分,以进一步降低相关免疫反应发生。研究[7-8]发现,少白红细胞技术临床价值明显,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88%,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性。人体白细胞中可寄生不同类型病毒[9-11],如常见为人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上述携带病毒白细胞输注人体后,患者表现出明显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感染上各种类型传染病。但针对国内血液检测中,其程序开展无法将供体白细胞中病毒筛查出来,因此多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常规输血进行传播。

临床证实,单次输血中,白细胞计数若控制在5×108L-1以下,此时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显著减少,可有效降低病毒感染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去除白细胞前,观察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除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去除前。提示观察组患者使用少白红细胞技术后,血样中血小板、白细胞成分更少。通过采取少白细胞技术,有效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性,通过减少白细胞成分,进一步降低异种输血所致过敏反应,且整体传染性疾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研究[12-13]指出,对患者开展少白红细胞技术干预后,血小板计数为(55.87±19.13)×109L-1、白细胞计数为(0.05±0.01)×109L-1,低于干预前(158.12±45.73)×109L-1、(7.31±2.03)×109L-1,并发症发生率从6.45%,降低至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与文献[12-13]结论基本吻合。进一步研究[14]显示,输血患者临床治疗中,肠道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及时将异体白细胞成分清除,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性,进一步控制患者机体免疫成分与输入血液所发生排斥异常现象,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降低,且上述输血方式被应用于临床中取得患者及医护人员认可,起着非常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少白红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减少血小板、白细胞含量,对减少输血过程中发热等免疫反应具有积极意义,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该项输血技术清除异体白细胞,根本上控制机体免疫成分,避免排斥反应发生,使用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因受研究时间、样本等因素影响,造成试验不确定性,后续仍需加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对少白红细胞输血技术远期疗效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猜你喜欢

白细胞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