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抗原和不规则抗体检测临床输血安全性分析
2021-05-06李笋
李 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输血常被临床作为危重疾病抢救及慢性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虽然自推广应用以来已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因血液成分相对复杂,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体质存在或多或少差异性,异体输血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1],故输血安全性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不规则抗体通常指血液系统中不符合ABO血型系统中抗-A、抗-B的抗体类型,由于能引起血型鉴定、交叉配型等输血前检查难度增加,受血者不能获得合适的血液制品[2],不仅无法帮助患者疾病转归,延误治疗时机,还可能引起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治疗费用与身心负担,甚至危及生命[3]。近年来,随着不规则抗体筛查与RhD抗原检测的推广应用,RhD阴性受血者因输血产生抗-D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已基本能够避免,但RhE等其他Rh系统抗原检测除在新生儿溶血病防治方面有较多研究[4],在成人输血治疗领域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RhE抗原检测联合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 473例受血者临床资料,男5 464例,女6 009例,年龄20~85(54.62±16.37)岁;消化内科3 018例,血液科2 143例,肿瘤内科1 510例,妇产科1 208例,骨外科1 006例,普外科956例,其他科室1 632例;均以末次输血前检测情况为研究样本。纳入标准:①具备确切输血指征。②年龄≥18岁。③输血前均已接受ABO血型鉴定、RhD抗体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排除标准:①诊断为急性肺水肿、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输血禁忌证。②器官移植手术受血者或未成年受血者。③随访时间<1周,随访期间再次输血。根据接受RhE抗原检测情况,分为RhE抗原检测联合不规则抗体筛查组(n=9 168)与单纯不规则抗体筛查组(n=2 305),其中RhE抗原检测联合不规则抗体筛查组男4 373例,女4 795例;年龄20~85(54.52±17.54)岁;单纯不规则抗体筛查组男1 091例,女1 214例;年龄23~85(55.02±15.50)岁,2组性别(χ2=0.08,P=0.779)、年龄(t=1.25,P=0.2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再根据既往输血次数是否达到2次,分为多次输血史组(既往输血≥2次,n=3 039)与少次输血史组(既往输血<2次,n=8 434),多次输血史组男1 450例,女1 589例;年龄22~81(54.54±16.08);少次输血史组男4 014例,女4 420例,年龄20~85(54.65±17.40)岁,2组性别(χ2=0.01,P=0.909)、年龄(t=0.30,P=0.7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 EDTA-K2抗凝剂真空管采集受血者静脉血3 mL,轻摇后置于1 000 g离心机(日本,型号:BY-320A)中,以2 370 r·min-1处理10 min,行抗原抗体免疫凝集试验。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奥森多医疗器械贸易中国有限公司,型号:ORTHO VISION),借助抗人球蛋白检测卡(IgG,C3b/C3d)(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规格:每盒12卡)及3%红细胞试剂盒(人O型红细胞Ⅰ、Ⅱ、Ⅲ)(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规格:每支5 mL),先正确放置多抗试剂卡,使其高出玻璃珠微柱约3 mm,并确保卡在同一水平面,随后置入预混匀的3组3%红细胞试剂瓶,妥善放置红细胞稀释板与专用低分子强度盐溶液(BLISS)液,37 ℃盐水介质作为参比,向废液容器内加入生理盐水与蒸馏水;随后可加入离心后的血液标本至专用试管架,扫描试管条码并编辑项目,确保仪器各入口封闭良好后开始检测,检测完成后自动上传结果;如红细胞均沉于凝胶底部可判定为阴性,如红细胞悬浮于凝胶中间或漂浮于表面则判定为阳性;观察与何种谱细胞发生凝集从而作出鉴定,如标本与部分谱细胞发生凝集,且与另一部分谱细胞、自身细胞不凝集判定为特异性抗体,如标本与所有谱细胞或自身细胞均发生强度相似的凝集则判定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
1.2.2 RhE抗原检测方法 标本处理方法同上,行免疫血型血清学法,吸取下层红细胞与生理盐水配制3%红细胞悬液,向试管内置入单克隆IgM型抗E血型定型试剂,并加入上述红细胞悬液混匀,室温下静置10 min,放入1 000 g专用离心机(日本,型号:KA-2200)处理15 s,轻轻摇动试管使细胞自然悬浮,观察凝集状态并进行判读,试管内存在凝块判定为阳性,试管内红细胞均匀散布判定为阴性。
1.2.3 检测结果应用 将所得判定性质结合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型结果,选择配血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分析不同输血史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布,比较不同输血前检测方法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输血史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比较 多次输血史组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2.11%(64/3 039),高于少次输血史组受血者的0.23%(19/8 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2,P<0.001);不同输血史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受血者均以抗-E、抗-M为主要特异性抗体类型,其中多次输血史组还存在一定占比的抗-C阳性与自身抗体阳性受血者,构成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9,P=0.480)。见表1。
表1 不同输血史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分布情况[n(%)]
2.2 不同输血前检测方法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9 168例输血前采取RhE抗原检测联合不规则抗体筛查受血者中,包括RhE阳性4 894例(53.38%)与RhE阴性4 274例(46.62%),其溶血反应发生率少于单纯不规则抗体筛查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输血前检查方法受血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输血前检查方法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常见的不规则抗体中,MNSs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虽然在各人种、民族间差异不大[5],但其中的抗-M、抗-N、抗S均属于天然抗体与IgM性质冷抗体,可导致输血治疗无显著意义,并高风险引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6];而Rh则是仅次于ABO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尽管已明确其双结构基因包含D、C/c、E/e等表型[7],已证实[8]RhD为免疫原性最为强烈的Rh血型系统抗原,尤其多见于汉族人,但自从国内将RhD抗原检测作为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目前已能基本免除RhD阴性受血者配血困难、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等问题。不规则抗体多因输血过程中运用血型不合的血液制品,或妊娠胎儿与母体血型不合等潜在免疫刺激,而使机体表达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体,其初次刺激往往较弱,但血液制品中同类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后,其免疫回忆机制下降,使抗体表达急剧增强,效价也随之增高,检测结果中往往会出现交叉配型不合现象[9]。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次输血史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较少次输血史受血者更高,虽然二者均以抗-E、抗-M为主要特异性抗体类型,但前者还有一定概率表达自身抗体,证实多次输血史将高风险促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而产生较多不规则抗体,临床对这类受血者应积极开展输血前检测,减少再次输注血型不合的血液制品。相关专家[10]提出,连续输血患者推荐每三天做一次不规则抗体筛查,有条件的血液中心及相关单位更应该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表达情况展开调查,建立信息库以便于临床调配。
Rh血型系统抗原的免疫原性从强到弱排序为D、E、C、c、e,自RhD抗原作为国内相关明文规定的血液科常规检查项目以来,更多学者[11]开始关注免疫原性次之的RhE。由于RhE与RhD具有高度同源性,前者变异体相比于后者更为少见,临床检测时往往受到RhD干扰,其结果存在一定假阴性或假阳性[12]。据相关文献[13]报道,相比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RhE抗原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误诊率较高,且患者红细胞破裂场所多位于包括脾、肝等脏器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部,贫血体征较轻,如为手术患者则更难于与术中失血鉴别开来[14],因此在明确证实病因之前,切忌盲目输血。本研究发现,RhE抗原检测联合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明显降低输血后溶血反应发生率,提示在不规则抗体检测基础上开展RhE抗原检测,能通过提升受血者血液血型认知完整度与精准度,减少交叉配型失误率,从而改善输血干预整体安全性。邱芳等[15]认为,Rh血型系统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协同输血史、妊娠史等因素影响下,可进一步提升其血型复杂程度,但多个抗体检查项目无疑将增加血液输注成本,因此需把握主要矛盾,在RhD基础上增加对RhE、RhC的筛查工作。
综上所述,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鉴定不规则抗体类型,帮助临床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供体进行输注,针对不规则抗体高风险的多次输血者更具临床应用价值;RhE抗原检测指导的同型输注原则能在不规则抗体筛查基础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输血质量与安全性,同时提高血液制品使用效率,减少受血者医疗费用支出负担,杜绝血液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