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进展

2021-05-06曹曼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消费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绳梯血流量内瘘

曹曼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引言:肾功能衰竭患者目前一种主要的治疗方式,便是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而保障治疗顺畅的前提之一,便是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目前我国约90%之上的血液透析患者在建立血管通路时,选择动静脉内瘘。所以血液净化科的护士必须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而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延长使用寿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保障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旨在了解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穿刺针的选择

在选择穿刺针时,为了保障血流量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选择使用光滑、针尖具有背孔、高质量以及塑料套管质地柔和的内瘘针,其需要有以下特点:(1)保障血流量的充足;(2)避免患者差生高静脉压;(3)降低产生空纤堵塞概率。其中16号内瘘针的枕头比较粗,患者会有较为显著的疼痛感,且血流速度较快,可能会出现血管过度充盈或扩张情况,穿刺点患者极易出现生血气。因此在实施动静脉内瘘穿刺时,一般会选择使用17G穿刺针,在进行3次穿刺未成功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在选择使用16G较粗的穿刺针。从而在保障穿刺成功功率有所提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对患者的内瘘进行保护。

二、穿刺方式的进展

传统实施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护理人员一般会使用16个穿刺针,利用区域穿刺法进行穿刺。即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内瘘向上,在距离5cm的位置,实选择患者的动脉作为穿刺点。护士在进行穿刺时,首先穿刺静脉,随后为动脉。但患者长期选择使用局部内瘘穿刺,在进行透析治疗时,会受到血流量长期的冲力。加之在透析结束后,会对患者的同一部位实施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动静脉穿刺实施时,较易损伤患者的内瘘血管壁,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动脉瘤的情况。实施区域穿刺法,患者在1周内,其血管壁会有2-3次穿刺,局部容易出现筛眼,成为薄弱区域,同时动脉血的压力下,出现血管瘤。就当前的文献研究可知,一旦产生血管瘤后,患者的血液便会出现旋涡,而该情况会使血管瘤的内膜厚度增加,出现管腔狭窄。需要注意的是,管腔狭窄会加重血管瘤的生成情况,出现恶性循环,出现恶性血栓。另外,在出现血管瘤后,患者的管腔会有所增加,这便使该出血流量较为充沛,因此护理人员在选择穿刺点时,该处又成为首选位置,特别是新入职护士,因为首次实施穿刺,穿刺的经验、技术都存在问题,加之心理变等情绪,所以为了保障穿刺的成功,保障患者对自身的信任,便会在该处实施穿刺,最终使患者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

所以在目前临床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绳梯穿刺法成为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所谓绳梯穿刺法,即护理人员在实施内瘘穿刺时,穿刺点会表现为绳梯式,即保障5个等距穿刺点,穿刺点相距2cm,护理人员遵循近心段—远心段顺序,进行穿刺,按顺序所有穿刺点都完成穿刺后,再次从第一个点进行穿刺,依照顺序进行循环穿刺。

由于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一周会实施2-3次透析,因此选择该方式,在1周内,统一穿刺点不会再次穿刺,而在一轮顺序结束后,第一个穿刺点基本愈合。所以使用该方式,可以减少出现局部长时间穿刺情况,避免患者穿刺点产生渗血,血流也不会对同一部位进行冲击,从而对患者的内瘘进行有效保护,降低发生血管瘤的概率,延长内瘘寿命,缓解患者疼痛感。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式对护士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穿刺经验,以及 高穿刺技术,且应在患者内瘘成熟4周后进行实施。

护理人员在进行绳梯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五点内容:(1)若穿刺点为再次残次点,在穿刺时,针尖需依照上次进入方式,且不能再上次针眼附近穿刺。(2)护理人员在进行轮换穿刺点时,需尽可能保障血管处于均匀扩张,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3)进针时,护理人员应保持稳定的情绪,准确进行穿刺,保障穿刺可以1次成功。(4)护理人员施针时,应避免针尖进入过深或过浅,且不能与血管壁贴合,防止产生活瓣,避免血流量出现不足。(5)若患者自身内瘘血管壁比较短,护理人员应提前叮嘱,在静脉回路上不可作为穿刺点,需另选回路。

结论:实施正确有效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缓解患者疼痛感,延长内瘘时间,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次研究,对穿刺针、穿刺技术的选择进行分析探究,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方式、穿刺点的选择、穿刺针的选择,对患者的内瘘进行有效保护。

猜你喜欢

绳梯血流量内瘘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8要点
绳梯在足球运球绕杆教学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涨潮的时候
绳梯训练法在小学体育课的运用及效果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绳梯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动静脉内瘘应用单纯纱布折叠指压法压迫止血效果观察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