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注射甲泼尼龙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1-05-06杨家瀚
杨家瀚
(阳江市人民医院 广东 阳江 529500)
突发性耳聋是指瞬间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同时也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具备较高发病率的耳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眩晕、耳鸣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1]。少部分患者存在无需治疗可以自愈的情况,该种疾病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目前医学界尚不能对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进行完整科学阐述,其与病毒感染、内耳道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以往,临床上通常将神经营养剂、激素、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案作为突发性耳聋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2-4]。甲泼尼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其对于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其药物安全性、使用方法、适用人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鼓室注射甲泼尼龙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2019 年7 月在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突发性耳聋患者240 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入选患者的临床表征将其划分为A、B、C、D 四组,A 组为低频听力下降患者,B 组为高频听力下降患者,C 组为平坦下降型,D 组为全频听力下降患者。A 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平均为(43.18±3.08)岁;B 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3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龄平均为(42.12±3.55)岁;C 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9 例,年龄平均为(41.83±3.09)岁;D 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30 例,年龄平均为(43.58±3.02)岁,四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用于对比研究实验。
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且均为单侧耳聋。(2)对于本次研究使用所用药物无过敏史;(3)不存在激素使用禁忌证;(4)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是在3 d 之内发生的,听力损伤大于等于26 BHL;(5)患者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治疗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及心理疾病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病症的患者;合并中耳炎、外耳道病变、内耳畸形等病症的患者。
1.2 方法
首先予以患者常规治疗措施,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即金纳多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巴曲酶注射液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增加应用鼓室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在耳内镜下进行,隔日注射1 次,共注射5 次。患者应保持一侧向上卧位,随后实施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并使用浸润鼓膜麻醉剂的棉球进行麻醉。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mL)1 mL 注入鼓膜前下象限,借助耳镜观察药物的流入情况,待药物完全充盈圆窗后应终止注射,随后将针头缓慢拔出。注射后应提醒患者尽量避免说话或吞咽,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耳鸣、眩晕、听力变化情况等要给予密切关注,治疗结束后要对于患者进行纯音听阀的测试,对于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进行了解。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 个月行纯音听阈测试,作为最终听阈,比较各组患者受损频率在治疗前后听阈提高的平均值。按中华医学会2015 年标准: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15 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15 dB;显效:受损频率平均≥30 dB;痊愈:受损频率听阈完全恢复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总有效率包括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软件选用SPSS 20.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百分率。P<0.05 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C、D 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41.67%、55.00%、58.33%。A、B、C、D 四 组 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性两两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 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最高,C、D 组次之,B 组最低。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对比[n(%)]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五官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出现年轻化发展的趋向。患者一旦确诊为突发性耳聋,要及时前往医院接受相关治疗,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发展成为永久性耳聋,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突发性耳聋一般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较多,治疗效果参差不齐,选择有效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对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给出明确的解释,不过随着免疫血清学、病理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突发性耳聋的致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内耳缺血、自身免疫病、圆窗膜破裂等因素具有紧密的关联性[5]。对于突发性耳聋主要治疗原则为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必要时还可以辅以物理疗法和高压氧治疗,临床上通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内耳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肿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水肿症状,提升内耳小血管的血液流量,从而缓解缺血缺氧症状。有研究指出[6-7],糖皮质激素能够与内耳小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降低其对缩血管活性成分的敏感度,从而达到改善内耳循环的目的。甲泼尼龙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之一,给药方式包含静脉给药及鼓室注射两种方式,其中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相对较多,故而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鼓室注射可有效规避静脉给药的局限性,能够绕过患者的血屏障,从而提升内耳药物浓度,增大药物的持续作用时间;注射药物将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内耳,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注射药物具备良好的抗炎、消肿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水肿症状,满足血氧供应,减弱缩血管物质的活性,血小板受到抑制,心机收缩力增强,增强机体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其与其他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具有并发症和复发率低的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分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致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预后情况也存在诸多不同。通过具体临床实践证实,高频及全频听力下降患者的预后较差,低频听力下降患者的预后一般。因此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现对患者的疾病分型进行全面评估,随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发现,A、B、C、D 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性两两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A 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最高,C、D 组次之,B 组最低。证明了甲泼尼龙对于低频突发性耳聋具有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高频听力下降患者和平坦下降型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全频听力下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鼓室注射甲泼尼龙治疗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与全身激素使用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治疗效果最为理想的是低频突发性耳聋,再次就是平坦下降型,因此临床治疗中建议尽早使用鼓室内注射泼尼龙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