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及评价

2021-05-05张贵松张春芳张建张凌志姚绍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纤溶溶栓神经功能

张贵松,张春芳,张建,张凌志,姚绍鑫

(1.滦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滦州;2.唐山市工人医院 介入科,河北 唐山)

0 引言

在脑血管事件中,约86%的患者为脑梗死,包括前循环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POCI),其中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高发于超过45岁人群,患者可表现出呕吐、呛咳、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可表现出感觉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笔者将46例急性POCI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治的92例急性POCI患者,以掷骰子的方法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6),两组的各项临床资料均可比(P>0.05),见表 1。

表1 一般资料分析[n(%),]

表1 一般资料分析[n(%),]

组别 例数 男性 女性 年龄(岁)治疗组 46 25(54.35) 21(45.65) 57.86±8.14对照组 46 27(58.70) 19(41.30) 58.27±9.03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检查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时间等情况,于发病6 h内对右股动脉进行插管,以碘海醇为造影剂实施脑血管造影,分析病变部位,借助微导管实施血管插管,一次性缓慢注入7万U的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492),分析患者心电、血压的变化,保证血压稳定,手术结束后的3 h内,持续静滴27万U的尿激酶。若无法有效溶栓或再通闭塞的血管,且患者病程少,则可用球囊扩张进行辅助,若仍有严重狭窄残余或溶栓无效,则可置入支架辅助治疗。对照组于腹部皮下注射5000 IU低分子肝素钠(深圳市天道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46),bid,连续治疗3 d。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qd,连续服用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观察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分别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健康调查量表(SF-36)、Barthel指数量表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强;SF-36评分、Barthel评分越高,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 疗效评定

当 NIHSS评 分 降 幅 分 别 超 过 90%、46%~90%、18%~45%、不足17%时分别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于SPSS 21.0软件中录入两组数据,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以(%)表示,执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纤溶系统观察指标、NIHSS评分、SF-36评分)以()表示,执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30%,与对照组(71.74%)相比,差异显著(χ2=5.8447,P<0.05),见表2。

表2 疗效分析[n(%)]

2.2 纤溶系统指标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的PAI-1水平为(51.27±5.39)μg/L,tPA水平为(19.72±4.18)μg/L,vWF 水平为(2.78±0.36)IU/mL,比之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3。

表3 纤溶系统指标分析( )

表3 纤溶系统指标分析( )

组别 例数PAI-1(μg/L) tPA(μg/L) vWF(I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6 62.84±9.71 51.27±5.3913.26±2.4519.72±4.182.13±0.162.78±0.36对照组 46 63.05±8.46 57.38±7.0212.97±2.6815.41±3.352.09±0.252.32±0.29 t 0.1106 4.6822 0.5417 5.457 0.914 6.748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为(7.35±2.06)分,SF-36评分为(79.73±15.42)分,Barthel评分为(54.12±9.38)分,比之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4。

表4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 分)

表4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 分)

组别 例数NIHSS评分 SF-36评分 Barthe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6 12.89±5.73 7.35±2.06 54.85±9.6379.73±15.4234.97±4.0854.12±9.38对照组 46 13.14±6.02 8.71±3.4255.17±10.2666.48±12.9135.66±3.9441.27±6.05 t 0.204 2.3103 0.1542 4.4685 0.8251 7.808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因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动脉壁病变,致使内皮细胞坏死,血小板黏附至内膜下胶原组织上,之后释放儿茶酚胺、血浆脂联素等物质,导致动脉收缩与管腔变窄,最终导致血栓形成[2-3];并且被激活的血小板还可改变失活状态的GPL Ⅰb/Ⅲa受体的构型,加重血小板聚集[4]。当内皮损伤时,vWF会进入血浆而增加其在血浆中的水平[5];PAI-1、tPA可调节体内纤溶状态,反映纤溶活性,当机体出现高凝情况后,前者水平会增加,后者水平会降低[6]。在急性脑梗死的多种类型中,急性POCI的症状复杂,无法准确诊断和定位,对患者的危害大,易使其残疾或死亡[7]。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溶栓、防止再形成血栓,缩小脑梗死范围,减小神经损伤程度[8]。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等药物,虽可减小死亡风险,但无法改善致残情况[9]。

本研究分析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POCI的临床效果。血管内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它分离自健康人的尿液或获得自培养的人肾组织,可促使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减小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Ⅴ、Ⅷ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达到溶栓的目的[10];血管内溶栓治疗具有微创、易于操作等优点,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其中动脉溶栓是将尿激酶注入至动脉中达到溶栓的目的,从而疏通血管,改善纤溶系统活性,避免再次形成血管和血管变狭窄;相比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的效果显著,血管再通率高,尿激酶用量少,不易诱发出血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PAI-1水平、tPA水平、vWF水平、NIHSS评分、SF-36评分、Barthel评分比之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证实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效果颇优。

综上,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急性POCI,可迅速改善纤溶系统状况,提高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纤溶溶栓神经功能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