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组教学模式研究
——以全国六所农林高校为例

2021-05-05陈星宇张春勇

关键词:农业大学农林考研

陈星宇, 张春勇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将2017 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积极组织各地各高校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最终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8—2019 年,课题组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调查,找到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特殊性,针对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提升农林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发放1080 份问卷,收回1024份,有效问卷928 份,有效率为90.63%。访谈人数达66 人,其中学生13 人,“思政课”专职教师38 人,学校管理人员4 人,专业课教师11 人,最后采用spss17.0 分析系统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政课”排课方式

“思政课”的排课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调查结果如下: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采用教师“挂牌”、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任何学生只要课程时间安排不冲突,可以自由选择教师,每个班级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班级学生规模100~120 人。西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则按照院系教学安排排课,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老师,“思政课”教学班级根据“原生班级”具体人数,安排1~3 个专业的同级学生,班级学生规模也控制在100~120人,和普通专业课教学班级相比,只是人数有所增加。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的排课方式能够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之间形成竞争,教师上不好课,就面临无人可选、无课可上的局面,这样的竞争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但是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教学对象的“思政课”理论功底不一,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西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统一行政安排的排课方式,不利于教师的竞争,但是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在“思政课”教学范围内可以针对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二)学生生源

学生的家庭所在地是学生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调查学生的生源地,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对全国六所农林类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及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调查结果表明,农林类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生源达71.3%,而且家乡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发达地区的占了54.1%,发达地区的生源仅占3.0%。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基本属于不发达的农村,这样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理想信念、“三观”以及以后的就业取向,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为“思政课”实行分组教学提供了条件。

表1 学生生源位置

表2 家庭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三)专业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课堂上讲课[2]。因此,调查当前农林类高校专业设置,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对此,课题组对当前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专业类别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农林类高校为了适应生存发展,专业设置不只局限在农林类,专业涉及面比较宽,农林类的专业只占到总专业类别的20.9%,说明“思政课”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多种专业的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实行“思政课”分组教学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四)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高校“思政课”的态度。比如考研的同学,希望高校“思政课”理论上讲得深,从而对考研政治起到帮助作用;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同学则希望“思政课”教师从广度上讲解课程,多联系时事政治以及基层民主法治等知识,为以后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奠定基础。这些都为“思政课”实行分组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课题对当前农林类高校学生就业意向做了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学生就业意向

结果显示: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比较广,考研、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的都有,但考研、公务员、事业单位三大类需要包含“思政课”考试的单位就业意向达到68.8%,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学习高校“思政课”是存在一种现实必要性的,高校“思政课”有着较为广泛的“考试市场”,“思政课”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一种现实需要。

(五)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

当前国家、社会、学校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对此,课题组对这6 所农林类高校学生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认为课程内容太枯燥、“思政课”学习氛围不好、“思政课”不太容易听懂、学了“思政课”没什么用、没有学习积极性、与专业课相比学校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学等问题所占比例较高。认为“思政课”内容较为枯燥和不太容易听懂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总之,当前农林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全国综合性高校的共性,又有作为农林类高校的特性,比如,生源问题、专业设置、就业倾向等,这是农林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行改革、进行分组教学尝试的依据。

三、“思政课”分组教学改革模式设计

2019 年9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3]。在回信中习总书记对农林类高校发展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要结合强农兴农的任务,不断深化改革。

表5 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农林类高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地区、专业设置农林类较多、毕业后回乡较多的特殊性,农林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进行分组教学的改革尝试。高校“思政课”分组教学的提法在当前的理论界还没有具体的定义,课题组根据调查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将“思政课”分组教学模式定义为:将学生按照兴趣、生源地、专业等进行分组,教师也根据研究专长做分组专题教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做相应对接,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考试制度、评价体系、教学媒介,让教和学实现真正的统一,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让学生对“思政课”有获得感,最终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即按照某一标准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分组,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也更好地与教师研究专长联系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4]。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一)完善学校对“思政课”教学管理

1.学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但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成效最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这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广泛市场,特别是在农林类高校里,“思政课”处于短板[5]。因此,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在调研中,云南农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学校党委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人,主持一月一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会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思政课”教学改 革。

2.从经费、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支持“思政课”改革

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地实践,对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从经费、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6]。比如进行“思政课”分组教学,必然要带领学生调研,对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发表、出版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对此学校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3.从师资培训、引进、转变评价机制等软件设施上支持“思政课”改革

“引进来,走出去”曾经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大法宝,“思政课”教学也一样,只有不断地了解、学习、交流不同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才能在吸收借鉴中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所以,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调研。课题组在调研中,曾经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发现该校针对学生考研积极性较高的情况,在“思政课”教学中根据考研需求进行教学,“思政课”期末考试也按照政治课考研要求出题,进行了一次考研预演,受到同学的好评,这为农林类高校“思政课”分组教学提供了一个分组的示范。

(二)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

1.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生源地和教师专长进行学生与教师的分组

“思政课”教学中现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板块,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分别负责,如“三农问题研究组”“国际关系研究组”“民主法治发展组”“考研预备组”等。选课系统上挂出几大板块教学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生源地需求进行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实现教师学生的分组对接。这种分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还可以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师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7]。

2.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

“思政课”教师、学生分组完成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比如“三农问题研究组”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对“三农问题”做深入交流介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以农村实地调研为主,考核评价可以通过对农村扶贫、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实地调研报告为主要依据的考核评价方式。“考研预备组”则根据考研的要求进行授课,期末考试题型可以依照考研题型进行考核。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在学习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3.专题分组之外的系统讲授

由于专题分组讲授,可能会带来对高校“思政课”教材系统性的破坏,所以在专题分组之外每个组拿出10 个学时,让一个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对某门“思政课”进行系统大致的讲解。使“思政课”分组教学既有专的一面又有系统性,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农林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当然,最终学生的“思政课”成绩评定可以根据学时量专题分组占80%,系统学习占20%,最终构成学生“思政课”期末成绩。

总之,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根据学生的生源、专业、兴趣等进行“思政课”分组分专题教学,不仅能够体现专题教学的优势,又能避免不足。但由于“思政课”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涉及面较广,里面的可变因素较多,需要在大的改革框架下,了解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分组和老师的分组做到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的内容、手段上做一定的变通。同时,分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给了学生一个团队合作的机会[9],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双边教育活动的兴趣,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10],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农林考研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我的考研故事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张振、李杰作品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