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2021-05-05孙力姣周毕芬

关键词:归属感公共服务农民工

孙力姣,周毕芬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视角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对现代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一个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提到,2018 年农民工总量为28 836 万人,比2017 年增加184 万人,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2017 年减少297 万人,总量增速明显比2017 年回落1.1 个百分点[1]。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农民工的增量较2017 年相比有所降低,但农民工的总量依然很大,依然是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群体,与城市生活的稳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农民工也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为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都是必须正视且进行研究的内容。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分为追求经济利益、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并建立社会关系、实现文化和心理认同三个阶段,其中实现文化和心理认同是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最高阶段,只有达到这一阶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融入[2]。然而农民工在为城市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差别待遇造成了农民工心理上的落差,使其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心理上的落差与不平衡会导致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这种心态对城市人力资源供给产生影响,使得城市用工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且威胁着我国稳定型社会结构的建立[3]。衡量农民工心理融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归属感。普遍而言,当农民工对一个城市的归属感越强时,越会倾向于长期的留在该城市;而当农民工对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很弱时,他们就会更倾向于离开这座城市。因此,研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是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必然要求。从客观上而言,城市为城市中的每个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每个人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体验是不同的,进而每个人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不同的,而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城市归属感的关系上,国外学者研究提出社会联系与市民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市民的迁移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4],另一位学者通过检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对市民离城意愿的影响得出,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同时影响着他们的离城意愿(即城市归属感)[5]。依据上述研究可知,对一个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会影响人们的城市归属感的,由此可以猜想,农民工对于所在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会影响其城市归属感。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将研究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在研究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时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有不同的观点。米成庆认为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地域角度)和城市居民群体在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他还将城市归属感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即: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群体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主要受经济物质方面的影响较大,并以此为基础,而群体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则来自社会互动和心理文化层面,以群体认同为基础[6]。何艳玲等则认为城市归属感是市民对现居住城市进行全面评价的肯定程度[7]。朱平利等认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是其感受到自己被所在务工城市及其居民接纳认可的程度[8]。

除了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概念的研究以外,学者们还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有着一定研究。李楠研究发现进城年限对选择定居城市的概率呈U 型分布;受教育年限长、培训经历多、与本地居民交往密切、自认是本地居民的更容易产生定居意愿;此外,性别、年龄、婚姻、月收入对留城意愿影响不显著[9]。何微微等研究发现,自我身份认知、城市方言学习意愿、城市满意度、与本地人交往满意度、职业发展预期、社会保障预期量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社会公平感知度与子女教育预期则对其留城意愿影响不显著[10]。才国伟等研究发现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城市归属感,其与工资收入、家庭教育、居住条件等显著正相关,与打工时间、年龄、收入缺口、是否存在劳动者权益侵犯等显著负相关[11]。汪军等的研究发现,性别、农民工最后一次进城时间长短、农民进城务工收入差异、务工时身边是否有朋友、务工时遇到困难的累计项数、在城镇居住期间感到不适应的累计项数对其归属感无显著影响;而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稳定程度、工作流动的原因及进城务工期间的总体满意状况对其归属感有显著的影响[12]。王玉君研究发现受教育时间越长、未婚、工作需要技能以及配偶或者恋人在同城的农民工有更强的城市归属感,也更愿意在城市定居。同时,参与正式的住房市场、与本地人的互动直接对城市归属感产生正向影响,且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也对其城市归属感产生正面效应[13]。朱平利等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生活成本与购房压力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没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感知、公共服务水平、当地人际交往水平、本地人角色认同和当地方言技能均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8]。何艳玲等的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居住年限对市民城市归属感有显著影响,而教育程度、单位类型对市民城市归属感无显著影响,同时该研究还验证了公共服务体验对提升市民归属感具有积极作用[7]。李辉等研究发现,本地务工年限、劳动时间、住房性质、本地人歧视和本地话的掌握程度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14]。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当前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或其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除了性别、年龄等关于个人情况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研究以外,学界普遍研究的主要是农民工的当地务工年限、经济收入、当地社会关系、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关于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寥寥无几,在上述文献中只有4 篇提到了公共服务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其中3 篇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并非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而是公共服务对市民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由上可知,当前针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本文将在现有关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数据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对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一项关于福建省农民工就业与城市融入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在本市城镇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农业户口人员,年龄16~65 岁;调查城市为厦门市和漳州市;问卷分为:个人情况、就业状况、本地生活状况、主观感受和公共服务满意度5 个部分;共计有效问卷617 份。

(二)变量设置

1.因变量

城市归属感。该变量在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你对这个城市是否有归属感?”,选项分别为“完全没有”“有一些,但很弱”“归属感很强”,依顺序分别赋值为1、2、3。

2.自变量

公共服务满意度。依据现有的参考文献及现实情况,选取医疗服务、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四个方面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衡量标准。四项满意度标准在问卷中对应的问题分别是:“您对本地医疗服务是否满意?”“您对本地就业服务是否满意?”“您对本地住房保障是否满意?”及“您对本地子女教育是否满意?”。题目选项均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依据以上顺序依次赋值为1、2、3、4、5。

3.控制变量

个人情况。在这一部分选择了性别(女=0,男=1)、年龄、户籍地(外省=0,福建省=1)、婚姻状况(未婚=0,已婚=1)、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专=3,大专=4,本科及以上=5)、健康状况(很不好=1,不太好=2,一般=3,比较好=4,非常好=5)和居住状况(租房=1,工棚或集体宿舍=2,已买房=3,其他=4)这7 个个人情况的变量来进行控制。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显著;年龄的影响在部分研究中显著,在部分研究中不显著;户籍地、文化程度和居住状况的影响显著。

(三)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实证分析包含三个方面的样本:全体农民工样本、男性农民工样本及女性农民工样本。各样本中变量的详细信息见表1。

1.因变量

2.自变量

全体农民工样本中对医疗服务、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的满意度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于住房保障的满意度略低于对其他三项,而医疗、就业与子女教育这三项的满意度差异较小。通过对比男女性农民工样本之间的差异可知,女性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较男性农民工高。

3.控制变量

性别方面,男性农民工样本数量多于女性农民工样本数量;农民工总体的平均年龄为32.272,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高,为33.157,女性农民工平均年龄较男性低,为31.158;在户籍方面,总体样本中福建省户籍的农民工数量较多,女性农民工中的福建省户籍人数占比较男性农民工中的福建省户籍人数占比略高;在总体婚姻状况上,已婚人数稍多于未婚人数,女性农民工样本中的已婚人数多于男性农民工样本中的已婚人数;文化程度方面,农民工总体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高中(中专),男性农民工文化程度与女性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差很小;农民工总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男性农民工健康状况略好于女性农民工;农民工总体的居住状况是以租房和工棚或集体宿舍为主,女性农民工的居住状况略好于男性农民工。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于“城市归属感”属于有序变量,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使用了有序Logistic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一)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1.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医疗服务满意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随着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农民工会对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医疗服务关系着人们生病受伤后的治疗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工从事的往往是风险比较高、更容易患病或受伤的工作,若所在城市无法为其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农民工就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外地就医,所以若所处城市能在其生病或受伤时为其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农民工的就医成本降低自然会对该城市产生归属感。

表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2.就业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非正式学习是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对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进行查询,获得有效充分的学习支持,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往往以情境学习模式、PPT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方式开展,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引导学习者获取课程地图上的学习路径,通过平台的导航机制阅读、探究所查询的内容。这个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快速建立对该主题的立体概念,激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

就业服务满意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对就业服务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容易对所处城市有归属感。就业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前提,职业发展是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工进入城市发展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相较农村而言更高的经济收入,而农民工要首先完成就业,才能获得收入。所以,城市提供的就业服务越令人满意,农民工的就业率越高,越能满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根本需求,农民工就会对所处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

3.住房保障满意度的影响

住房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有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住在工棚的人比租房和买房的人更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同为农民工的人住在一起比与城市居民住在一起更难产生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上可知,住房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重要的,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好的住房保障,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就会随着对住房保障满意度的增长而增强。

4.子女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在现有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中得到教育会增加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但在本研究中,子女教育满意度对城市归属感是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工出于对进城读书的成本等各个方面的考虑没有将子女接来城市就学的打算,因此城市提供的子女教育服务的情况对其影响不显著;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受访农民工中可能有很多人还没有生育子女或子女未达到受教育年龄,因此对打工地所提供的子女教育服务的情况并不清楚或并不关心。

(二)控制变量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

依据表2 的结果可知,控制变量中的一些变量也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有着影响。其中,性别对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女性比男性对城市的归属感强;年龄在5%的水平上对城市归属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农民工年龄的增加,其城市归属感也会增强;户籍地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为最高的显著水平,由于本文数据采集的对象全部为在福建省内务工的农民工,户籍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又是正向显著的,因此可知,有务工地本省户籍的农民工更容易对所在城市产生城市归属感;婚姻状况对归属感是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未婚的农民工更容易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文化程度在5%的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城市归属感,可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容易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健康状况对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居住状况对归属感的影响是最高显著水平的正向影响,由此可知居住状况越好农民工就越容易对所在城市产生归属感。

(三)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男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的性别差异

1.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医疗服务满意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但在女性农民工样本中,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上述结果可知,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更在意城市提供的医疗服务。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农民工与女性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造成的。一般而言,男性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比女性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风险更大,更容易产生医疗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容易因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而对城市产生归属感。

表3 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男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的性别差异

2.就业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就业服务满意度对男性农民工与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均是在10%水平上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两者系数较为接近,即:男性农民工与女性农民工都会随着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的提高而增强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可见,在就业服务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方面,男女性农民工之间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3.住房保障满意度的影响

住房保障满意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这一变量对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则是存在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两者的系数相差也比较大。可知,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会随着对城市的住房保障满意度的提高而提升,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对住房保障的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增长幅度比女性农民工小,受到的影响也没有女性农民工显著。这一情况表明,女性农民工相较于男性农民工而言更需要好的住房保障才更容易对所在城市产生归属感。这可能是由于好的住房能够为人带来安定感,而女性一般更需要安定感而造成的。

4.子女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由表3 可知,子女教育满意度对于男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两个样本的系数均为正,女性农民工样本的系数略高于男性农民工样本。这一结果与总样本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子女教育满意度的提升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个体特征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具有一定显著影响

在个体特征中,年龄、户籍地、文化程度与居住状况正向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健康状况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为正向不显著;性别与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则为负向不显著。

2.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医疗服务满意度、就业服务满意度及住房保障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但子女教育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不显著。

3.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男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

医疗服务满意度对男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为正向显著,对女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为负向不显著,就业服务满意度对男女性农民工的影响均为正向显著,住房保障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对男性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影响为正向不显著,子女教育满意度对男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影响均为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可知,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提高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因此,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1.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服务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对所在城市医疗服务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容易对该城市产生归属感,因此要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并最终将农民工留在城市。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2 个方面入手:(1)提高城市医疗的质量。通过派遣在职医生进修、招收高学历医学生、学习新医疗技术、增加新医疗器械等方式提高城市医疗的质量,从而保障农民工在需要医疗服务时不会出现必须要去外地才能得到治疗的情况发生。(2)完善医保制度。当前的医保制度下农民工时常面对着异地参保、回乡报销及手续繁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其不愿留在城市,因此要完善医保制度,构建保障更公平、管理更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有效的医保制度。

2.提供就业机会与服务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的最主要目的,要留将农民工留在城市就要使农民工能就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为未就业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当前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从业者具有一技之长,为未就业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技能,从而使其更容易获得工作。(2)设立就业服务组织或机构。设立一些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这些组织或机构需要掌握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对农民工进行调查、登记、统计、组织培训,介绍和安排农民工就业。(3)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仅仅是第一步,在农民工获得就业岗位之后还需要保障其在工作中的权利,避免拖欠工资、无故开除等情况的发生。

3.保障农民工住房

住房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家,能给人们归属感和幸福感,所以对农民工而言在城市拥有住房将会提升他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保障农民工的住房,具体可以从以下2 个方面着手:(1)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可以让农民工依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购买经济适用房或是选择租赁廉租房,以在城市之中获得一席之地。(2)提供房源信息。在农民工寻找住房的过程中,为农民工提供房源信息,使农民工节省寻找房屋的时间,并能全面了解房子的情况。

4.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

虽然子女教育满意度对归属感的影响不显著,但依然要重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因为从实证结果来看,个人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城市归属感,若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的归属感高,愿意留在城市,那农民工本人有可能会因为子女留在城市而选择与子女一同留下。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很难进入城市中已有的学校,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可以保证子女能够获得教育。(2)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中小学,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使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获得更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归属感公共服务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