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社对小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研究
——基于安徽茶产业的调研分析

2021-05-05方巧玲施其芸

关键词:社员安徽省效益

方巧玲,施其芸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2004—2020 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7 年聚焦“三农”主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小农户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着产量低下、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艰难处境。为了解决小农户所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对制度进行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和小农户相比,农民合作社无论是在组织能力、还是在市场竞争力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最近几年,合作社迅速发展,关于合作社的研究也不断丰富,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表明了合作社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增效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 世纪40 年代至70 年代,第二个阶段是1980 年至今。Helmberger 认为合作社在购买农资、进行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都为社员提供了便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1]。Ollila 等认为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户在市场中交易的主动权,降低交易成本。但合作社所有权不一定能够给成员带来收益,因为存在搭便车行为[2]。杨传喜等分析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日本、法国的合作社后,为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经验[3]。小农户是指经营较小的农户或农场,但涉及的范围要小于小农,具体特征表现在依靠家庭内部劳动力,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较高的比重;人力资本、资产、土地规模较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4]。由于世界各地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文传统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关于小农户的定义更具挑战性。

国外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Philip 利用C−D 生产函数和标准利润函数,研究经济效率和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规模农场和小规模农场的经济效率没有明显差异[5]。国内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有关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的研究[6-7],也有关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8-10],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1-13]。王庆和应瑞瑶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规模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15]。杨军认为不同主体主导下的农民合作社的绩效有着很大的不同,能人主导、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社的绩效较高,而于企业主导的合作社绩效较差[16]。原因是在公司主导的农民合作社中,公司社员与农户社员之间关系复杂,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治理机制的缺失,公司社员与农户社员之间存在信任危机[17]。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所采用的农户数据跨度不够且范围较窄;未能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生产行为农户的相关特征;多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对经济作物测算较少。基于问题导向的原则,有必要对安徽省合作社对茶农生产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安徽省合作社和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安徽省合作社发展状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偏东部,濒江近海,受到沿海地区经济的辐射。2018 年安徽省生产总值达到了3 万亿元,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2 775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 617 元,农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安徽省是较早实行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省份,国家和政府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也积极参与其中。近几年,安徽省农民合作社也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截至2019 年7 月底,安徽省专业合作社达到10.3 万户,同比增长7.74%。从全国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2018 年年底,已经突破200 万户(图1),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但合作社发展的质量问题有待研究。

图1 2009—2018 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

(二)安徽省茶产业发展概况

自古以来,安徽省茶叶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是安徽四大名茶。至20 世纪90 年代,安徽省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在全国前五之列,且茶文化历史悠久。可是自20 世纪90 年代后,安徽茶叶的地位逐渐下降,产值开始下滑,生产也停滞不前。近两年来,为克服茶产业面临的困境,省政府和省供销社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茶叶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作物,政府和茶协会工作人员鼓励茶企和茶叶合作社与农户联合,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的收益。截至2017 年,安徽省茶企近7 000家,省级龙头企业58 家,40 家茶企70 个茶产品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茶企发展迅速,可是茶叶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有减产的趋势。从图2 可以看出近十年茶叶年产量变化趋势,安徽茶叶生产自2009 年以来,年产量增幅很小,2009 年产量为8.2 万t,而2018 年为11.2 万t,平均年增长率不足5%。

图2 2009—2018 年安徽省茶叶年产量变化趋势

二、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生长在山区,平均每户的种植面积较小,以小农户生产居多。且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在施肥、采摘、烘干等生产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人工成本较大。茶叶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户可以享受到国家针对合作社的支持政策,有利于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保证茶叶的质量;使农户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技术服务,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因此,选择安徽省茶叶种植户作为研究对象很有意义。

根据安徽省的茶叶产业整体情况,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当地的茶叶种植户,采用访谈形式对农户家庭的茶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茶叶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以及家庭收入情况等。本次调研总共获得问卷401 份,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并剔除数据明显不合理、残缺程度较高的无效问卷后,本文最终选取385 户茶叶种植户问卷数据作为实证部分的研究样本。

2.样本农户描述性分析

在385 户茶叶农户中,140 户(36.4%)为茶叶合作社的社员农户,245 户(63.6%)为非合作社社员农户;茶叶种植面积为0.03~33.33 hm2,涵盖了大中小各生产规模;从户主年龄来看,平均年龄是54 岁,30 岁及以下的户主只有1 户,说明年轻的户主基本上很少留守在农村,农户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从户主受教育程度方面来看,大多数户主只接受过小学及以下的教育,说明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流转土地的农户较少,但购买保险的农户较多,说明农户防风险意识较强。茶农基本信息的统计情况描述见表1。

3.社员与非社员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分析

将140 个茶叶合作社社员户和245 个非合作社社员农户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益指标进行比较,如表2 所示。

(二)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

考虑到农户本身生产规模大小对收益水平的影响,以单位面积茶叶产量的投入和产出水平作为衡量指标。将农户产业种植的资金投入(元/hm2)、自有劳动力投入(工/hm2)、产量(kg/hm2)、茶叶价格(元/kg)、每hm2收益(元/kg)和净收益(元/kg)作为生产效益的衡量指标。核心解释变量是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控制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生产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特征。因样本限定于安徽省茶产业,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将户主受教育程度、茶园面积、家庭从事茶叶人数作为可能引起农户生产效益差异的控制变量。

表2 社员与非社员之间的生产效益指标统计

2.农户生产效益模型建立

基于国内外关于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利用385 户安徽省茶叶农户的第一手调研数据,检验农民合作社对农户茶叶生产效益的影响。根据生产函数理论,本文茶叶的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如下:

其中y是农户生产效益,具体为总成本、总收入,总利润,f(·)表示某种生产函数关系,u为影响农户生产效益的其他因素。此外,由于经济解释的需要,本文设置半对数模型,对农户生产成本、收益、利润进行对数处理,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x1-x11分别代表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使用新品种、是否使用机械修剪、是否使用机械制茶、机械投入金额、家庭从事茶叶人数、茶叶规模、技术指导、市场距离、茶叶价格、受教育程度。

3.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是否存在某一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线性,本文在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变量的最大VIF 为1.24,远小于10,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异方差检验上,本文通过运用stata14.0 软件,使用怀特(White)检验三个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上述3 个模型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本文的估计量也都是有效估计量。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更强,最后的结果使用稳健标准误进行优化。

经过上述检验并结合实际情况,使用stata 14.0 软件得到本文的模型结果,见表3。

根据表3,解释变量是否加入合作社的估计结果,模型一和模型三估计参数值都不显著,模型二表示合作社对茶农的收入起到促进作用,参加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户收入,这可能的原因是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进行茶叶销售,而加入合作社对成本和利润都不显著,说明合作社在节约农户成本这一方面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否使用新品种这一项变量,使用新品种对农户收入呈负向影响,可能是茶农首次接触新品种,对新品种的生长习性不了解,或者是新品种不适应这个地区导致负向影响的结果。关于茶叶的机械化操作这类变量,是否使用机械修剪、是否机械制茶、机械投入金额三个变量对收入和利润都产生正向影响,农户购买大型机械也会增加成本的投入,机械的使用又会提高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农户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成本呈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学习到新的技术与方法,节约成本。家庭从事茶叶人数多可能的原因是茶园规模大,这意味着可能存在规模效益,农户的收入也会提高。技术指导对农户成本和收入都有正向影响,技术指导可以增加农户种植茶叶的专业化程度,农户可能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新品种,从而成本和收入也会提高。茶叶规模对农户成本、收入、收益都有正向影响,茶叶规模越大,投入的成本也越高,规模大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收益也会提高。茶叶价格对农户成本和利润也有正向影响,茶叶的售价越高,农户获取的收入也越高。综上所述,是否加入合作社、机械化水平、文化程度、土地和劳动力投入、技术指导、茶叶价格对农户的生产效益都有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合作社在茶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有优势,使合作社的社员的净收入高于非社员,但这种优势不明显。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农户的总收入有正向影响,对总成本和总利润没有没有影响。农户使用新品种对总收入有负向影响,但农户使用机械修剪茶园和机械制茶对总收入和总利润都有正向影响,其中机械制茶还对总成本有正向影响。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都对农户的总成本、总收入、总利润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土地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劳动力投入、最后是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对农户总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总成本也有正向影响。茶叶销售价格对总成本和总利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对总成本有负向影响,而市场距离对农户生产效益影响不显著。

表3 半对数回归模型结果

(二)建议

1.加强与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合作,增加资金投入

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组织环境,要与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机械补贴力度和茶叶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农户购买农机,提高茶园的机械化水平,包括茶叶的机械修剪、机械制茶、机械翻耕等,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的应用,提高专业化水平。供销社等农业部门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种苗和技术指导,传授生产、加工、销售经验。

2.健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注重人才培养

合作社要想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优势,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一个健全的合作社组织制度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保证合作社发展和保障社员利益的前提。应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生产销售方面的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到合作社向社员传授技巧。只有在明确制度,注重人才培养,朝着规范化发展的合作社,才能对社员收益增加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带动更多农户入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降低成本和促进销售方面的优势。

3.加强合作社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

针对茶叶收购价格低、波动大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合作社的品牌建设,稳定茶叶价格。在创建合作社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特色,找准目标市场,做好合作社定位。政府进一步营造特色品牌创建的环境,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政府对合作社提升产品的扶持,会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将成为吸引农户入社的重要推手。

猜你喜欢

社员安徽省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让文学激扬青春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人民公社女社员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