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与英语文学作品的对话

2021-05-04范秀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学阅读主体间性高中英语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可能性,承认了文学文本的交流主体地位,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注重学生和作者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拓宽对话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探索了促进学生和作品这两大主体之间对话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文学阅读;高中英语

【作者简介】范秀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主体间性最早是一个哲学概念(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主体交互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体由单一向多个的转变,主体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对话、理解以及互相作用。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首先是肯定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存在主体间性,然后研究高中英文文学阅读教学中,主体有哪些,主体之间是如何交流和对话的,以及这种交流和对话对各大主体产生什么影响,对教学过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明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体有哪些?我们很容易想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学生所阅读的文本是否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不同的人是持有不同的观点的。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过了,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本文侧重于肯定文学作品是阅读过程的一个主体,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从三个方面就如何促进学生和作品这两大主体之间的对话展开探究。

我们以往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阅读的材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作用的对象,是以一种客体形式的呈现。但是,在我们的文学赏析过程中,作家通过文学作品,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而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和作品进行对话,并且以此为基础将作家所创造的世界加以“重现”。这本身就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认同。这种“重现”不是传声筒式的,而是创造式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所阅读的作品的意义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动的,流动的。

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上引入主体间性理论,对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生活阅历和体验,加强学生的自我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构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体现主体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从文本入手,注重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

当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内心会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并且会潜意识地思考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喜好和期待。作家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不仅旨在传递自己的思想,表达自我意识,而且也是实现预测读者期望的过程。处于特定年代和社会环境下的读者会影响作家的写作风格,反过来,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偏好。我们在进行英语文学教学的时候,需要尊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尽可能地立足于文本本身及文本的创作者,去体会作品原有的美,遵循作品本身的逻辑脉络,与作者最初的创作情感实现共鸣。比如,文学欣赏作品The Old Man and the Sea,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老人的内心独白以及老人与马林鱼搏斗过程的细节描写。海明威的这种创作风格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看似几乎重复的剧情极其枯燥,学生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我们从文本分析入手,找到老人与鱼总共进行了几次搏斗,每次搏斗后老人和鱼有什么生理和心理变化,学生就能够深入体会到老人虽然在体力上逐步从精力充沛走向前筋疲力盡,而斗志却不断被点燃的这种反差。在肢体和精神的对比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家所传递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垮”的精神。除了文本本身,如果在阅读之前让学生对作者海明威的生平有深入了解的话,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趋近于作者的内心和作品的原意。

加强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我们在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文学作品的时候,让学生读了谭恩美的Fish cheek。这是一篇接近作者自传的小说,在故事里,华裔恩美喜欢上了一个白人牧师的儿子罗伯特。在平安夜,恩美的父母邀请罗伯特的家人来聚餐,恩美心里是其实很复杂的,毕竟他们家的饮食习惯以及餐桌礼仪和美国人是非常不一样的。恩美不仅仅窘于家里圣诞餐的寒酸和简陋,更以家人们在餐桌上的表现为耻。和她相反,恩美的父母以我们中国餐饮礼仪为荣,并且希望通过这些对传统的传承告诉女儿,你可以在外面做一个美国人,在内心必须是一个中国人。圣诞晚宴上全是恩美喜欢吃的中国菜,甚至父母也当着罗伯特的面给女儿夹她最喜欢吃的鱼眼睛后面的嫩肉,这更让恩美觉得无地自容,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在恩美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学生提前对自己对话的对象谭恩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她的生平,就能了解她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能体会文化冲突在恩美和母亲两代人身上的体现。谭母在中国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而且母亲来到美国后,望女成凤,同时也希望女儿能够保留中国的传统的观念。每个人都成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强大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是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的。同时,人物对其文化也有很强烈的依附感,并且希望能从本源文化中得到一种慰藉和安全感。通过读前的了解,学生能够提前对自己的交流对象有个初步的认识,减少交流中的误会,促进情感和价值的传递。

二、鼓励学生创造性开放性地解读文本

新课标提倡珍视学生阅读时的体验和理解,将阅读看成一种个性化思维的过程。对于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如果要做到真正的“交流”,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想象力、领悟力以及创造力来对文本进行重新构建。

学生所处的时代以及地理环境与作家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学生可以超越文本作者和创作过程本身,从一个新的视角与作者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必然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对于学生的多元化阐释,教师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否则就会遏制学生交流的热情和渴望。仍旧以“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为例,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人最终拖了一个鱼的骨架回家,到底算作成功还是失败?不同的学生肯定会做出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认为老人是失败的,因为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争取来的最后一搏,以及拼尽全力的抗争并没有给老人带来想要的结果——改变他84天没有捕到鱼的困境;有的学生则会认为老人是成功的,因为他已经突破了自己体力的极限,也成功地战胜了大马林鱼,尽管后来被鲨鱼吃了,同时老人也实现了他一辈子最辉煌地战绩。以主体间性为导向,我们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经验,渗透自己的思想和品格,加入自己的感悟,创设更加丰富,有内涵的阅读世界。

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同样以谭恩美的“Fish cheek”为例,学生可以发表对恩美在圣诞夜表现的不同认识。比如,恩美在圣诞夜的表现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的可能。在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下,在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区别的情况下,在一个文化碰撞的环境中,一个年轻人,到底如何找到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如何能够有选择、有甄别地对待周围地各种影响,如何真实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应该勇敢地去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去拥抱外面不同的世界,既然要和罗伯特相处,就要学会西方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在这种情况下,感觉到窘迫以及痛苦是合情合理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作者需要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寻求平衡;有的可能会说恩美不应该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耻,应该以一种开放自信的态度和罗伯特相处,展现真实的自己,展现真实的家庭情况,这样反而更好。通过不同的解读,学生和文本交流的维度得以扩大,深度也得以提升。

三、完善课堂过程,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

在与作品以及作家的交流中,学生应该还可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设置一些“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环节来拓展教学的维度,扩大对话的广度。比如在课外阅读莎士比亚的“Hamlet”选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台词进行“补白”,替角色发出内心真正的声音。比如通过分组,有的学生在台前表演,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在幕后表达刚才角色的“潜台词”,把主人公们所说的每段话后面所表达的意义给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会尽力去探索文本,拓展文本,从而让含蓄婉约的文学表达不再意犹未尽,学生也会释放自己的理解,使作品更加丰满,学生和作品之间的对话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拓展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或学习活动。比如在讲FIsh cheek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或者扮演圣诞晚宴上的情景。通过对于角色的研读和表演,学生能够和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罗伯特参加这种从未体验过的圣诞晚餐,会不会觉得不自然,对与恩美的家庭,他到底是不理解,还是尽量迁就,或是嗤之以鼻。恩美第一次请罗伯特到自己的家里来,她对自己家庭的羞耻和对自己爱人看法的担心,都会体现在她的表情和动作上。学生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和角色对话的过程,接受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该人物形象所要传递的信息、情感和价值观,并且通过表演,学生在传递自己对对方传达信息的理解,完成对话的过程,并且通过这一对话,进一步加深对原文主题意义的理解。

将主体间性引入英语文学阅读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承认了文学作品的主体性,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原作者,尊重原文,学生才不会天马行空地乱加解读,教师也不会对学生有常识性错误的“大胆”一味进行迁就,同样地,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才能包容学生的创新式阅读,才能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能为以后更多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可能性。这对我们整个教学活动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只有认同了主体之间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可能,我们教学中的对话才不会沦为简单的辩驳和争吵,也不会流于形式,从而变得更加有质量。通过文学阅读过程中主体间性的尝试,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家向他们走来,有血有肉,带着思想,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的课堂,也会更加充满活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婧怡.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2]何乃婷.研究性学习框架下的英语文学原著阅读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6).

[3]聂荣鑫.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新途径[J].学科教育, 2003(6).

猜你喜欢

文学阅读主体间性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