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2021-05-02王娟许浩博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宋雷袁建松管常东郭超张敏崔锦刚徐波
王娟,许浩博,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宋雷,袁建松,管常东,郭超,张敏,崔锦刚,徐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差[2]。冠状动脉左主干(LM)病变患者约占冠心病患者总数的5%~7%[3]。冠状动脉LM病变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LM重度狭窄可累及大面积心肌,因此患者不仅症状重且持续时间长,较一般冠心病患者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更差的预后。除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冠状动脉LM病变的治疗策略一般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CABG被认为是冠状动脉LM病变血运重建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由于CABG创伤大、恢复慢,手术病死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不能接受。近20年来,随着PCI的发展,包括药物洗脱支架(DES)技术的提高、操作的优化、辅助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步、围术期抗凝及长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二级预防措施等改进,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LM病变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6]。因此,研究糖尿病对冠状动脉LM病变行PCI后预后的影响,对冠状动脉LM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运重建的选择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PCI的冠状动脉LM病变患者数据,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LM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纳入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LM病变患者3 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 084例),非糖尿病组(2 876例)。
1.2 资料的收集
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信息等均录入专用的数据库,病变造影及操作特征均由一个独立的核心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介入影像中心实验室)统一进行回顾性评估分析。
1.3 手术及用药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择期PCI患者术前连续6 d给予氯吡格雷75 m g/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 g/d或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600 mg(或替格瑞洛 180 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的负荷剂量;术后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 90 mg,2次/d)至少服用12个月,同时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则由心脏介入医师跟据术中血栓负荷而定。所有介入操作均按照正规流程由有丰富经验的临床介入医师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均按照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标准进行二级预防干预。
1.4 随访和研究终点
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内血栓、出血事件和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所有不良临床事件均由独立的临床事件委员会来裁定和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线特征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描述。两组间比较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用以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校正可能对临床结果有影响的混杂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表1)
入选的3 960例患者中,男性3 121例,占78.8%;其中27.37%(1 084例)为糖尿病患者,72.63%(2 876例)为非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男性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PCI比例及既往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均较高(P均<0.05)。两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往CABG史及冠心病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左主干病变和术中操作特征比较(表2)
糖尿病组左主干+三支病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01)。两组患者置入支架的总长度、置入支架数、平均支架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糖尿病组患者术前SYNTAX评分及术后残余SYNTAX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001)。糖尿病组患者中钙化病变虽较非糖尿病患者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例(%)]
2.3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随访3年MACE发生率比较
糖尿病组1 038例(95.8%)、非糖尿病组2 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如表3和图1所示,(1)主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1 038)vs.14.14%(391/2 7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虽然糖尿病组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1 038)vs.8.46%(234/2 766)],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1 038)vs.7.52%(208/2 766),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1 038)vs.2.78%(77/2 766),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LM病变和术中操作特征比较[例(%)]
表3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随访3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图1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其组分的 Kaplan-Meier曲线
3年随访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学术研究联合会(ARC)定义的支架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4 以靶病变血运重建为终点的Cox多因素分析(表4)
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吸烟、术前SYNTAX评分、术后残余SYNTAX评分纳入多因素Cox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术后残余SYNTAX评分为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8,95%CI:1.03~1.13,P=0.001),而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预测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
表4 以靶病变血运重建为终点的Cox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7-8]。糖尿病患者常常有其自身特点,一般以女性、高龄、肥胖者居多[9-10]。本研究中,糖尿病组年龄偏大,糖尿病组女性和BMI也高于非糖尿病组,与既往研究一致。同时,糖尿病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明显弥漫、多支冠状动脉受累、病变较长的特点,术前SYNTAX评分和术后残余SYNTAX评分亦较非糖尿病组高。既往研究证实,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其他危险因素亦增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造成病变更加弥漫和复杂[11-12],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糖尿病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风险更高,PCI后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增多[13]。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2年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14],本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高于非糖尿病组。但两组患者在MACE和TLF方面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冠状动脉LM病变一直都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难题,一度被视为PCI的“禁区”,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ABG曾是LM病变首选治疗措施。现行指南对冠状动脉LM病变血运重建,CABG仍然是唯一的I类推荐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围术期抗凝及长期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措施等改进,PCI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DES应用于临床后,尤其是新一代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的问世,已经有多项大规模研究显示DES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支架再狭窄和术后MACE发生率[15-16]。EXCEL研究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虽然糖尿病患者的3年复合终点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无论是3年的主要终点还是次要终点,PCI和CABG在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的疗效无明显差异[17]。随着证据的增多,指南对于冠状动脉LM病变血运重建的推荐也发生相应改变。在2018年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SYNTAX评分≤22分的冠状动脉LM病变患者行PCI的推荐等级上升至Ⅰa类,且证据等级为A级。而对于中危患者,鉴于EXCEL研究和NOBLE研究的5年随访尚未完成,PCI仍然维持Ⅱa类推荐[18]。本研究经过3年的随访发现,LM病变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与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无明确相关性,两组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仅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稍高于非糖尿病组,与EXCEL研究糖尿病亚组结果相符。SYNTAXⅡ评分是指导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冠状动脉LM病变的血运重建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该评分也未将糖尿病纳入其危险因素,此研究亦未发现糖尿病是CABG和PCI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20]。
本研究发现,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PCI后的不良事件并未增加,糖尿病并非PCI后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纳入6 801例PCI后患者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结论,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靶血管重建率,但心原性死亡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相似[21]。有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糖尿病本身对PCI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22-23]。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该项研究只随访了3年,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验证结果。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LM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糖尿病不是冠状动脉LM病变PCI后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这提示,对于冠状动脉LM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控制适应证,应用新型介入器械、技术手段及合理的二级预防方案,也可行PCI。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