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线与CT 在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比较
2021-05-01周洁球陈英敏
周洁球,陈英敏
(广东省工人医院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720)
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临床一类常见病,是当代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该病的发生通常与骨质疏松引发的脊柱骨量明显减少、既往骨折史以及跌倒等因素关系密切,往往会使患者产生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等表现,对其腰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保守治疗及椎体强化术等,但无论何种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及早发现和治疗,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X 线与CT 均为基层医院常用的检查方式,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0 例,重点比较了两种检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0 例进行研究。其中包含男性22 例,女性38 例。年龄在61 ~88 岁,均值(72.56±2.35)岁。病程3 ~30 d,均值(16.45±3.26)d。
纳入标准[3]:(1)存在非暴力至腰背部疼痛。(2)年龄≥60 岁。(3)骨密度T 值<-2.5。(4)无外伤史,且使用消炎止痛药物不佳;(5)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
排除标准:(1)椎体压缩程度超过Ⅲ度及脊柱肿瘤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者。(2)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3)造血系统存在功能障碍者。(4)存在精神类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X 线检查 选择GE 公司的数字化X 线摄影机用于诊断,分别摄取正侧位片,诊断毫秒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电压条件在65 ~80 kV 之间。分别由两名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影像学医师对摄片结果开展评定,后形成统一的诊断意见,DR 阅片采取影像工作站高分辨率的医用显示器。
1.2.2 CT检查 选择西门子64排螺旋CT,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层厚度及层间距在2 ~3 mm,管电流20~30 mA。协助患者仰卧位,用一专用腿垫,把患者双腿抬高,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并观察骨窗和纵膈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由未参加此次研究项目的影像科医师、双盲评估检查结果,判断X 线与CT 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根据资料类型,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采用F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符合率
CT 检查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符合率明显高于X 线(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符合率[n(%)]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
两种方法在检测椎体形态学改变时的效果一致,差异无意义(P>0.05);但CT 在骨折线及附件骨折以及椎管狭窄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X 线(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n(%)]
2.3 两种方式的影像学表现
X 线的检查结果显示压缩椎体表现为扁平形、楔形及双凹形等形状,以双凹形最为典型,影像特征表现为压缩椎体后上角上翘突向于椎管,且腰椎骨密度明显减低,骨皮质变薄,并出现栅状排列的纵行骨小梁。
CT 的检查结果显示,压缩椎体前中柱部位的骨皮质中断,部分案例的骨折线压缩椎体变扁,椎体后壁出现坍塌,但无后壁后移导致椎骨狭窄表现,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的纹理减少。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事件频频在骨科出现,成为导致老年人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4]。同时压缩性骨折的程度会受患者年龄、耐受性以及骨折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产生差异,同时存在多处或者单处骨折可能性,需通过医疗技术以明确骨折部位及程度,有助于后期开展针对性治疗,进而减少各类并发症出现,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赢取最佳的救治时机[5]。
临床上不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中徐妍妍,李斌[6]等人则表示,利用CT、X 线检查单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发现CT 显示52 个病变椎体,胸腰椎X 线则显示60 个病变椎体术后明显提高,可见,CT 有助于指导单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提高治疗准确性及疗效,而X 线更适合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本研究进一步对比X 线与CT 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CT 检查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符合率明显高于X 线(P<0.05)。两种方法在检测椎体形态学改变时的效果一致,差异无意义(P>0.05);但CT 在骨折线及附件骨折以及椎管狭窄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X 线(P<0.05)。说明CT 在诊断该病的优势上高于单纯X 线检查,分析其原因可能为:DR 检查于临床诊断中有着分辨率较高、辐射剂量低、图像层次清楚、邻近组织部位的对比度较高、处理功能较强、成像较快以及成像进入系统更易调阅等多种优点。上述优点会使医师更能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尽早发现到隐藏病情同时开展针对性分析,但DR 是二维成像,不能对患椎开展多方位监测,会影响到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判断[7]。此外,伴随X 线片的保存时间不断延长,画面的清晰程度不断下降,当患者转院需提供出清晰的影像学资料时,常常需患者开展二次X 线复查,除会造成诊断时间耽误之外,还会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CT 扫描则能避免上述缺点,由于CT 利用灵敏度更高的仪器依据人体不同的生理组织结构来进行测量,并有效处理测量结果,经三维成像功能与角度测量工具,清晰显示脊柱骨折线的走向及骨折部位,并展示碎骨片的大小与分布、粉碎程度等,能避免体位改变造成的误差,让医师清晰观察到脊柱后部附件骨折细节及椎管受累程度,准确诊断腰椎体较为细微的骨折状况;同时CT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使影像学图片更加清晰,直观了解骨折与邻近部位组织的情况,观察窗位变化情况,判断椎体内、椎旁组织、椎管内情况,进而发现X 线片不能显示的骨折情况,可作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首选诊断方法[8]。
综上所述,相比X 线,螺旋CT 能够清晰的观察到骨折邻近部位组织的情况,在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本研究所选数据样本量较少,仍缺乏一定代表性,有待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