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弱视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特点分析
2021-04-30权联姣安当华秦婧婧
权联姣,安当华,秦婧婧
(1.3.庆阳市人民医院,2.庆阳市西峰区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眼科疾患,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4%[1]。弱视治疗难度较大,其中如何巩固疗效和促进视功能恢复是关键[2]。治愈弱视不仅要使患者的视力达到正常,还需拥有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建立全面的视觉功能[3]。如何提高弱视治疗效果,恢复双眼视功能一直是眼科医务人员探讨的重要问题。既往研究指出,视力下降与眼睛的调节功能异常有关[4-5],调节痉挛可致矫正视力不良。一旦出现调节和集合功能障碍,必然会出现视物模糊,导致视力下降[6]。本文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特点,探讨长时间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入庆阳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0 例100眼。纳入标准:①符合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标准[7],均为远视性;②治疗依从性好且有一定耐受能力;③年龄≥6 岁;④无眼部手术史或眼部器质性病变;⑤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听力或语言障碍患者;②斜视患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其他原因所致弱视;⑤精神疾病或肿瘤患者。100 例患者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龄6~16(9.49±2.56)岁;立体视觉分级:0 级43 眼,Ⅰ级46 眼,Ⅱ级8 眼,Ⅲ级3 眼。
1.2 方法
采用遮盖疗法结合综合训练治疗:(1)遮盖疗法:以眼罩遮挡视力较好眼,每日持续遮盖4h,4d后开放1d,如此反复15d 后复查双眼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与眼位。治疗2mo 后每月复诊1 次。治疗期间注意监测非患眼视力,如视力≥1.0 则继续遮盖,如视力下降则停止,待其恢复正常后再行遮盖。患眼矫正视力升至0.8~1.0 后或经治疗后矫正视力不再提高时遮盖3mo。后每月复查,6mo 后调整为每3月复查1 次。结束治疗后如视力再下降则再行遮盖疗法。(2)综合训练:①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矫正镜佩戴后遮盖检眼,以DV-100 视觉诱发电位图检测。参考电极片置于额部,记录电极置于枕骨粗隆上2cm 处,检距1m,患眼平行于刺激野中央,告知患者注视屏中红点,选取最佳刺激频率,刻制光盘。按提示开展并完成训练,时间15min。密切监测视力变化情况,酌情调整方案,据视力状况配置矫正镜。②精细目力训练:指导开展描图、海丁格刷、描绘、穿纸、剪纸等精细操作。
1.3 评价标准
屈光度标准:将近远视与散光分为轻中重三个不同等级:≤±3.00D 为轻度,>±3.0D~<±6.0D 为中度,≥±6.0D 为重度。视力测试:采用ETDRS 视力表测试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测试时距测试表4m,确认5 个字母最小行相对应的正确数。视觉敏感度:以VCTS6500 测试卡检测单眼敏感度,分别在不同空间频率(1.5、3、6、12、18c/d)上检测。集合功能与调节功能: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眼部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集合功能指标:正融像性集合破裂点数值(PRV 破)、正融像性集合恢复点数值(PRV恢);调节功能指标:调节幅度(AMP)、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敏感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空间频率敏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敏感度变化情况比较(,n=100)
表1 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敏感度变化情况比较(,n=100)
2.2 治疗前后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变化
治疗后PRV 破、PRV 恢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调节功能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变化()
表2 治疗前后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变化()
3 讨论
视觉是一种发育性感知功能,新生儿视觉功能通常较弱,经适当刺激可促进视觉细胞正常发育。如在发育过程中不能接受足够刺激,则会对视觉功能的发育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久之可进展至弱视[8]。屈光参差性弱视属单眼性弱视,两眼间存在屈光参差(正球镜度、柱镜度差分别≥1.5D、1D),屈光度高者形成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具体表现为:患者屈光度较低的眼能清晰视物,而另一侧则视物模糊,双眼同时视物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其清晰度和大小均不等,同时大脑无法将上述物象融合,因此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模糊物象,仅对清晰物象有反应,久之导致屈光度较高侧眼形成弱视[9]。两眼屈光度差距越大时弱视形成的风险也越高,且弱视严重程度更高,因此屈光度相差2.00D 以上时极易形成弱视。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其中3 岁以内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12 岁以内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同时也是弱视治疗的理想时期[10]。目前治疗弱视主要通过消除形成该病的因素并行屈光矫正。
遮盖疗法是一种通过遮盖非患眼阻断优势眼抑制作用,迫使视觉中枢使用弱视眼,进而调整视网膜对应关系,充分刺激患眼视觉细胞并调整其视力差距。既往研究指出,全遮盖治疗是矫正弱视患者视力的理想手段,且随访2a 未发现视力下降病例[1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遮盖疗法结合综合训练治疗后本组100 例患者的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升,视觉敏感度高于治疗前,且随空间频率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与研究结论一致[8]。既往研究认为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且与视力增加密切相关,但视力正常与对比敏感度是否正常并无直接联系,对比敏感度可反映一定亮度下眼睛对某种空间频率正弦条栅的识别能力,是眼球光学与神经视网膜系统对比敏感度的统一,同时也是评价视觉分辨力的有效指标[8]。因此,眼球一旦出现神经视网膜系统异常变化,则可能导致其函数曲线出现变化。本研究显示同一空间频率下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治疗后的对比敏感度明显升高,提示该疗法能改善视力,提高弱视患者视觉分辨力。眼睛所具备的调节功能使其能看清物体,足够大的调节储备才能保证近距离注视物体时能动用调节。同时,集合功能可使接收到的物象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以维持双眼单视。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可导致视物模糊,严重时可致视力明显下降,其中调节痉挛者常有远视力下降等表现,调节麻痹者则近视力下降。本组患者经弱视眼视功能检查发现均有双眼协调力不佳、立体视锐度明显偏差和调节异常等表现,可能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弱视眼集合功能、调节功能不良有关。调节功能异常可导致视力下降,而集合不足时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其机制在于:为维持不同距离下双眼单视,集合不足患者需动用融像性集合与近感性集合以保证眼睛所接受物象落在黄斑中心凹,如上述集合运动不足则会掉用更多调节性集合补偿,进而增加调节负担,早期会出现调节过度,久之可能引起眼肌张力下降或诱发调节麻痹,导致眼肌性视疲劳。过度代偿调节功能时调节功能不稳定或出现痉挛时均可导致矫正视力下降[12]。本研究发现,经长时间治疗后受融像范围增加等因素影响患者的调节功能显著改善,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因而视力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多伴有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不良,长时间弱视治疗可提高视力,改善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