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治疗对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周围神经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2021-04-30谈力欣张茹崔杰韩明璇王晓昆魏莎高凯凯刘思思李满秀焦骞
谈力欣 张茹 崔杰 韩明璇 王晓昆 魏莎 高凯凯 刘思思 李满秀 焦骞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增加,其中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增长最快,并日益争夺稀缺的医疗资源,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4%[1,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由糖尿病患者神经元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是1型和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下肢截肢和神经性疼痛丧失的主要原因[3,4]。DPN的管理基于以下三个原则:强化血糖控制、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但目前目前尚无批准的针对躯体或自主神经病变的疾病缓解疗法[5,6]。DPN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范畴,以凉、麻、痛、痿为临床特点。雷火灸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其具有攻补兼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多用于风寒邪湿所致的各种痹症。本研究采用雷火灸治疗对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对患者血糖、周围神经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糖尿病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符合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诊断标准[7]:肢体无力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动则汗出,腹泻或便秘,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9.7±4.6)岁;糖尿病病程3~28年,平均(15.8±4.9)年;周围神经病变2~12年,平均(6.3±2.0)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雷火灸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60.4±5.6)岁;糖尿病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6.5±4.8)年;周围神经病变2~10年,平均病程(5.2±1.9)年。雷火灸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8.3±4.8)岁;糖尿病病程4~27年,平均病程(15.2±5.1)年;周围神经病变3~12年,平均病程(6.8±2.2)年。2组性别比例、年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且≤80岁;②患者意识清楚,依从性好,能配合诊疗;③ 2型糖尿病患者;④患者能生活自理,可正常活动;⑤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 1型糖尿病患者;②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急性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疾病;③颈椎、腰椎疾病易导致周围神经异常者;④施针部位皮肤有感染、创伤、过敏等患者;⑤患者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诊疗者;⑥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⑦孕妇。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4.4~7.0 mmol/L,餐后2 h血糖在5.6~10.0 mmol/L。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期间降糖药不变。
1.3.1 对照组:在降糖、降压、调脂基础上,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或依帕司他或硫辛酸),治疗10 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治疗,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的雷火灸。患者先取坐位,点燃1支灸药,固定于单头灸具上。距离大椎皮肤2 cm,先行小螺旋形灸法,每旋转10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把整个大椎熏红,深部组织熏热,再用啄式法,距离皮肤1 cm,每雀啄7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共雀啄5壮;用小螺旋形法,距离皮肤2~3 cm,灸胰俞、肺俞、神阙、三阴交、足三里,每穴各灸8壮,每旋转8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以上方法反复操作,每日于午餐后1.5 h开始治疗,每次共灸疗30 min,1次/d。疗程为10 d。患者后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常规消毒,取双侧胰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穴,行温和灸30 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出现灸感为佳。1次/d,共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
1.4.1 血糖及血糖波动:观察空腹、早餐后2 h血糖、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
1.4.2 周围神经定量(CPT):应用周围神经定量检测仪(NEUROMETER CPT/C)(美国Neurotron公司生产),选取双侧食指、双侧第一脚趾作为测试点,分别采用3种频率(2 000 Hz,250 Hz,5 Hz)正弦波电刺激,将测得的电流阈值即CPT值输入软件进行分析,判定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功能状态。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雷火灸组总有效率为85.0%;雷火灸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50,例(%)
2.2 2组血糖水平比较 在经过治疗后,2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数值比较
2.3 2组血糖波动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SDBG、LAGE、PPGE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雷火灸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SDBG、LAGE、PPGE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CPT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5、280、2 000 Hz下左侧、右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左侧、右侧腓肠神经与治疗前比较周围神经电流阈值即CPT值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雷火灸组5、280、2 000 Hz下左侧、右侧正、中神经/R神经,左侧、右侧腓胸神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电流阈值即 CPT 值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其通常会在患者出现足部溃疡等晚期后果时才被诊断出来。研究表明,躯体神经病和自主神经病都与病死率增加有关,且临床试验发现,对晚期疾病,但任何单一药物的疗效均有限[8]。Baute等[9]发现,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有氧运动和饮食改变,可能会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自然进程,各种各样的神经调节装置和电刺激方式,如针灸和瑜伽可以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目前认为,波动性血糖与单纯高血糖相比,前者是更突出的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子,血糖波动诱发氧化应激,引起线粒体内活性氧簇(ROS)增多,其较持续高血糖更危险,这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通路,而即时葡萄糖高峰与血糖的波动能将氧化应激反应的某种机制放大,持续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细胞形成一种保护性的适应,但间断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会出现氧化应激过度激活,产生更多毒性作用[10],引起胰岛β细胞的凋亡,可加剧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11]。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成正相关[12-14]。研究证实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数值增加、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显著相关[15-17]。同样的,朱震宏等[18]用Logistic分析发现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呈明显相关性。反复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损伤更严重[13]。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是目前为止公认的评估血糖波动的“金标准”[19]。
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本,病情逐渐进展为阴损及气而气阴两虚,最终阴阳气血具虚,气虚血行无力,阴血亏虚脉道艰涩,导致瘀阻脉络,筋脉肌肉失温煦濡导致肢体末端麻木疼痛等症[20]。雷火灸以经络学说为原理,依据现代医学理论,采用纯中药配方,利用中药发热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等,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调整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还可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功能[21,22]。本研究中雷火灸的灸材成分与普通艾条相比,配伍中增加了沉香、干姜、黄芪、穿山甲等补益、活血类中药细粉,灸条燃烧时火力峻猛,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因此雷火灸通经活络、活血祛淤、消肿止痛、追风除湿、扶正驱邪的作用比其他灸法的功效强[22]。配合手法点穴(雷火灸治疗:取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丘墟、条口),利用温补药物的药力及燃烧峻猛的热力双重作用渗透至敏感腧穴深部,达到培本国元、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祛湿利水之功效[23]。
本研究中患者在降糖的同时必须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运动处方、血糖监测,血压和血脂的管理、体重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等综合治疗,使血糖达标、积极预防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同时患者在标准降糖治疗基础上,使用雷火灸治疗。本研究证实,对照组组总有效率为72.5%;雷火灸组总有效率为85.0%;雷火灸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在经过治疗后,2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DBG、LAGE、PPGE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SDBG、LAGE、PP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左侧、右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左侧、右侧腓肠神经与治疗前比较周围神经电流阈值即CPT值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后雷火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宏达等[24]研究发现用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32例桡神经麻痹患者,通过温经活血,使营卫调和而邪无所附,改善血液循环,能改善桡神经麻痹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突出中医治疗“简、便、廉、验”的特色[25,26]。
综上所述,雷火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较小,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和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