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之“疑”,促进数学思考
2021-04-29吴海平
吴海平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疑”串联起来的,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起来。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关要之处精心设疑,在学习的困惑之处悉心化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进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
一、 在学生认知矛盾焦点之处释疑,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入
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知最感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之处,在此处设疑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接近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疑问出现在“练习”环节,看图上的商品标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生:小蛋糕的价格是8角,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元”?
师: (不假思索)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就是“角”嘛。
生:没有1元,为什么还要写“元”?
师: (心里不禁一怔,指着0.8元)8是在角的位置上啊!
生:为什么不干脆写“角”?
(面对该生的“喋喋不休”,我愣了,这个问题没有预设到。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价钱,小数点右边两位依次表示“角”和“分”,这是规则。可是我能这样回应吗?这样的回应学生能理解吗?怎样让他弄清规则背后的道理呢?)
师:蛋糕的价格有1元吗?满1元了吗?
生:没有1元。
师:那就是不足1元。元的位置上写着几?
生:写着“0”。
师:写着“0”,表示连1整元都没有,那就是只有几角。1元有几角?
生:10角。
师:不足10角,只有1角,元的位置上写几?
生:写“0”。
师:那么1角的“1”是写在上一位(指着10元的数位),还是写在下一位(指着“角”的数位)?
生:下一位。0.1元。
师:2个“1角”呢?
生:0.2元。
……
师:10个“1角”呢?
生: (停顿了一下,意识到要进位)1.0元。
学生自发的疑问,是反映了学生面对新知识的内在状态,面对这样的“疑惑”,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答,更不是和盘托出的告知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释疑解惑。由孩子的“可疑之处”开始,行走在为孩子“释疑解惑”的路上,课堂的风景会更灵动。
二、 在看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化疑,将数学思考推向高潮
在该处巧设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再层层递进化解疑问,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24时记时法》(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内容,看似简易实则难,尤其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引疑化疑让学生内化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
师:1天一共有几个小时?
生:一天有24个小时。因为在一天中有上午还有下午,上午12个小时,下午12个小时,一共24个小时。
师(利用多媒体连贯动画演示一天的过程,根据钟面上时针转动配以相应解说):同学们,这样看来,1天是不是有24个小时?(生点头同意)一天中,时针一共要转两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二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你知道是哪个6时吗?再找9时呢?怎样表达才能让人分清它们呢?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3时—24时。
师: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时时针已经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师:说得好!那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生依次数数)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小时上加7就可以了。
师:这样一来,我们找到了几种记录1天24个小时的方法?它们分别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生:一种是在时间前加上“上午”等词语。
师:这种方法平时交流时常用,我们把它叫作“普通记时法”。
生:一种是把24个小时用1到24这些不同的数字来表示。
师:我们把它叫作“24时记时法”。
……
“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这一知识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产生的客观原因。学生对于该知识的认知现状是知大概而不知细节,笼统而不清晰。因此先让学生回忆讨论“一天有几个小时”这一问题,配合多媒体演示加以验证,在促使学生完整梳理一天全过程的基础上,设疑激发认知矛盾,把學生带入一个思维运动和理性思考的境界,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记录这24个小时的不便之处,从而启动学生的思维去解决这个矛盾,将课堂情境推向高潮。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之“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释疑解惑,促使学生在深度的数学思考中开启学习智慧。
(作者单位: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