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4-29徐超
徐 超
(苍南县人民医院麻醉手术部,浙江 苍南 325800)
目前,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上肢手术时主要是对其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muscular sulcus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麻醉、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2]。本文主要是研究对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11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具有进行上肢手术及ISBPB 麻醉的指征;病历资料完整;凝血功能正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体质指数(BMI)≥28 ;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年龄<18 岁;有麻醉药物过敏史。按照术中麻醉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超声组(n=56)与神经刺激组(n=56)。在56 例神经刺激组患者中,有男性32 例(占57.14%),女性24 例(占42.86%);其年龄为18 ~63 岁,平均年龄为(43.48±9.41)岁;其中,ASA麻醉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25 例(占44.64%),为Ⅱ级的患者有31 例(占55.36%)。在56 例超声组患者中,有男性33 例(占58.93%),女性23 例(占41.07%);其年龄为18 ~61 岁,平均年龄为(43.52±9.46)岁;其中,ASA麻醉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24 例(占42.86%),为Ⅱ级的患者有32 例(占57.1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上肢手术。术中对神经刺激组患者进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SBPB 麻醉,方法是:在麻醉前30 min 为其肌内注射0.1 g 的苯巴比妥钠和0.5 mg 的阿托品。在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取仰卧位,垫高其患侧肩部。将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设为1 mA。在患者患侧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的位置进行穿刺,在此过程中借助神经刺激仪诱发其前中斜角肌收缩。当其前中斜角肌收缩时,将电流减至0.3 mA。当其前中斜角肌再次收缩且回抽无血后,向此处注入25 ~30 ml 浓度为0.4% 的罗哌卡因。术中对超声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方法是:在麻醉前30 min 为其肌内注射0.1 g 的苯巴比妥钠和0.5 mg 的阿托品。在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取仰卧位,垫高其患侧肩部,并将其患肢外展30°左右。用超声探头在其锁骨上2 cm 处进行扫描,确定其臂丛神经上干、下干及中干的位置,确定穿刺部位。在超声的引导下用穿刺针在其患侧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的位置进行穿刺,使穿刺针的针尖刺入其臂丛神经中干与下干之间的部位。在回抽无血后,向此处分批注入25 ~30 ml浓度为0.4% 的罗哌卡因,直至麻醉药物充斥于臂丛神经中干及下干的间隙。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用优、良、中、差评估其麻醉效果。优:术中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稳定,无疼痛感或不适感,手术过程顺利。良:术中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稳定,无疼痛感,但存在轻微的不适感,手术过程顺利。中:术中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较为稳定,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手术过程较为顺利。差:术中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不稳定,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手术过程不顺利。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指注药完毕至臂丛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的时间)及麻醉维持的时间(指麻醉后臂丛神经支配区痛感消失至痛感恢复的时间)。比较麻醉前及麻醉15 min 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超声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为98.21%,神经刺激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为85.7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及麻醉维持的时间
超声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短于神经刺激组患者,其麻醉维持的时间长于神经刺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及麻醉维持的时间(± 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及麻醉维持的时间(± s)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的时间(min) 麻醉维持的时间(h)超声组 56 3.12±0.95 11.61±2.36神经刺激组 56 4.42±0.84 9.20±2.05 t 值 7.672 3.375 P 值 <0.001 0.004
2.3 对比麻醉前及麻醉15min 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5 min 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麻醉前及麻醉15 min 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 s)
表3 对比麻醉前及麻醉15 min 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 s)
组别 例数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mmHg)麻醉前 麻醉15 min 后 麻醉前 麻醉15 min 后超声组 56 82.31±8.21 86.95±7.48 80.61±10.36 87.69±11.36神经刺激组 56 81.69±8.45 86.78±7.52 80.45±10.94 88.32±10.35 t 值 0.394 0.120 0.080 0.307 P 值 0.695 0.905 0.937 0.760
2.4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讨论
在对患者进行上肢手术的过程中,与对其进行全身麻醉相比,对其进行ISBPB 麻醉的安全性更高[3]。对患者进行ISBPB 麻醉时对定位其臂丛神经精准度的要求较高。对患者进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SBPB 麻醉时定位其臂丛神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反复多次试探,易对其臂丛神经或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且定位的精准度得不到有效保障,易影响其术中的麻醉效果[4]。另外,对患者进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SBPB 麻醉还易导致其臂丛神经发生去极化反应,使其出现肌肉颤抖等不良反应[5]。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能最准确地定位其臂丛神经,且整个穿刺过程均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可大大降低穿刺的难度,提高麻醉的精准度,进而可保障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对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SBPB 麻醉相比,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 麻醉的效果更好,且能缩短其麻醉起效的时间,延长其麻醉维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