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的人会成功

2021-04-28华应龙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感恩

摘要:回想成长过程,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感恩的人会成功。遇上好的老师、好的同事、好的领导、好的学生、好的家长,是特别的幸运、特别的幸福。28年的篮球生涯,带来了许多的恩泽,既丰富了生活和记忆,也给了一种拼搏的精神,也养成了团队合作的习惯,滋润、孕育了一种平和的心态。

关键词:名师成长故事;感恩;篮球的恩泽

名师成长故事自述之一。本文源自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策划的“师说”系列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刘桂芹老师根据华应龙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特表谢意。刊发时略有删改,已经作者审核。

一、 感恩的人,感恩的心

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感恩的人会成功。这句话应该在十年前我就有所感悟。曾有记者问霍金先生:霍金先生,你被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么?霍金先生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颗感恩的心非常美妙。

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阳光的,阳光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知足的,知足的人会成功。

如果不阳光,总是看到阴暗面;总是不知足,觉得自己不幸福,就会怨天尤人。牢骚太盛,经常怨天尤人,便会“天怨人尤”。当天怨人尤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好的运气;没有好的运气,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小了。我特别喜欢培根的一句话:“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我跟贲友林老师一样,是先被分配在乡村,后来才调到县城。2005年,我调到北京三年之后,就获得了首都首批教育名家的称号,真的是非常地荣耀。李烈校长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她也很开心地跟我说:“小华,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真的很荣光。”

现在,我到北京已经二十年了,我们江苏推选“苏派”名师,还把我列入其中,我非常感动。我当时还获得了全国首届“明远教育奖”,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育系统获奖的一共是13位老师。我觉得太幸福了,非常满足。当时,我的工作室是北京市西城区第一个名师工作室。西城区有太多的名校,有太多的名师,这样的幸福为什么会降临到我头上?那我有什么呢?

我有好老师、好同事。我总是碰到欣赏我的人。从一开始的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海舍村小学,到墩头镇教育办,到县实验小学,再后来到北京,我碰到了很多好领导,特别是李烈校长。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对您的成长可能会有一些启发。

比如,当年评特级教师,因为名额限制,一所学校只能推选一人到南通。我和翟校长都符合评选条件,海安教育局局长亲自跟我商量:翟校长的资历、工作能力那么强,一个学校不可能推两个,这次就不推你了。我说没问题。其实,局长还需要跟你商量吗?幸运的是,南通教育局特批了一个名额给我。那一年,我们海安县实验小学一下子评上了两个特级教师。

再比如,当年北京市开始评选正高级教师,选了三个区做试点,领导让我整理材料。我觉得自己的资历和业务水平还不够,参评的条件还不够。结果,李烈校长和西城区教委的领导都来鼓励我参评。我是不是碰到好领导了?我对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感恩。

我还有好学生、好家长。记得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敬畏童心》,写的是我的教学生涯中,学生教我怎么当老师的。还有,当年我在乡村做老师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后,学校安排我任教五年级,有一位家长竟然想让他本来应该升六年级的儿子留级,就是为了能到我的班上。家长对我是多么地信赖啊!

遇上好的老师、好的同事、好的领导、好的学生、好的家长,我是特别的幸运,特别的幸福!

二、 感恩的球,感恩的情

我对篮球情有独钟,而篮球对我恩泽万种。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是农村的孩子。读如皋师范的时候,因为身材在同学中算高的,所以加入了学校篮球队。从此痴迷于篮球。早晨天蒙蒙亮,我就去打球了。中午吃完饭,我又去打球了。下了晚自习,九点钟了还在打球。当时做梦都在想,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就是乔丹。后来,我成为校队的队长。那会儿,学校的老师、学生、工友全都认识我:一天到晚就拿着一个球。学校教工队出去打球的时候,会把我这个学生队的队长带着。所以,工作以后我是先做体育老师的。我在如皋师范拿过体育奖学金。刘翔的那个110米跨栏项目,如皋师范的记录是我创造的。

我刚开始教体育,教得很好。我带着我乡村小学的孩子打篮球。他们原本都是“篮球盲”,但训练了21天后,我带他们参加县里的篮球比赛,竟然得了第三名!要知道,那时候连水泥篮球场也没有,更没有篮球馆,篮板就是几块木板。而且,一下雨就是泥泞地,根本就没法打球。怎么办?我把孩子们拉到教室里,教室里没有篮筐,我就利用房梁间的三角空间作为简易篮筐,让孩子们练手。

我打篮球,只要一上场就会使出浑身解数,特别卖力。一直到2008年,我一不小心把跟腱给打断了。篮球给我的恩泽,有千万种。

恩泽之一:投篮凭手感

打篮球的人都知道,手感太重要了。那怎么练手感呢?只有一遍又一遍,同一个动作重复上万遍。打篮球凭手感,那上课呢?上课凭课感。课感怎么练?我在《人民教育》发的第一篇文章《年轻教师不妨听听自己的课》,讲的就是怎么练課感。经常会有朋友、专家夸我的课感好。其实,实习的时候,我上课连话都不会说,总是说了前一句不知道后一句怎么说。同一个实习小组的女同学就提醒我,你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就说“好”。这么试了还真有用,所以后来我就有了一个口头禅“好,好,好”。

老师听自己的课,就是反思,就是“复盘下棋”。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我经常躺在床上听自己上课的录音,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课堂是什么场景。觉得这个学生说得那么好,我当时竟然很麻木,没有评价;觉得那个学生的回答是有问题的,我却没听出来……从中受益良多。我特别提倡老师要听自己的课。经常有年轻老师跟我说:华校长,昨天我听了自己的课真有收获。当你听自己的课,一段时间后没感觉了,听不出什么问题了,那就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够了。

我特别喜欢歌德的诗句:“痛苦、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其实,我们读书是读别人的文字,想自己的问题。看那些教育杂志、教育专著的时候,就想到自己当时课堂的处理是怎样的。有了一些感受,觉得不吐不快,就要把它写出来。你想成长得好,必须要写,通过写促进读,通过写促进想,通过写促进做。写文章要写自己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不要去复制、粘贴,那样的文章别人不喜欢看。

恩泽之二:相聚是一种缘分

在球场上,我尊重教练,尊重伙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在工作中,我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一切与自己有关和无关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在球场上要打好每一个球,在教育上要尊重每一个人,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记得当年在海安实验小学我接了一个六年级。我教了一个多月,班上有个孩子,都没好好看我一眼。这让我很受“刺激”,后来我就特别留意他。这个孩子长得有点丑:个子不高,腰是弓着的;眼睛不大,眉毛是耷拉的;嘴唇豁开了;头发不长,还缠在一起。我注意观察他之后就想到了一个人——加西莫多。当时我想到加西莫多的时候,心里挺高兴,为什么?因为加西莫多就是人长得丑,但心灵很美的一个人。这时,我心里面已经开始接受这个孩子了。我先了解到,他最头疼的是做作业,最喜欢的是饲养小动物——打开他的文具盒,里面就有小爬虫。有一次上英语课,他居然从怀里掏出一条活的蛇。顿时,女同学尖叫,男同学起哄,课就没法上。然后我去家访。他开心地告诉我:“我饲养的兔子会自己去小便的。”我还从他爸爸妈妈口中得知,因为他成绩太差没法上初中,家里已经帮他买了个店面,准备让他去做生意了。我该怎么帮他呢?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书,突然看到了“相似效应”。哦,太好了!

星期一,一下课,这孩子就到教室外面挖虫子去了。我走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他不理我。我一想,对呀,你不看看人家干什么嘛。过了几秒钟,我又问:“需要我帮你吗?”他还是没理我。大概是因为长得很丑,所以心理闭锁,不愿意跟人打交道。又过了几秒钟,我说:“你注意看我的鼻孔,下面有一个跟你长得一样的地方。”当我这么一说的时候,他抬头了,一看我的鼻孔下面有一块疤,眼睛亮了。我告诉他,我是走路的时候摔下来磕破的。他说他也是。他是先天的兔唇,并且很厉害——我在找跟他相同的地方。然后,我拿出藏在背后的一本书,说:“我觉得你像达尔文,我这里有一本《达尔文传》,想看吗?想看的话,我就借给你吧。”一个星期之后,他爸爸给我打来电话,说:“华老师,太感谢您了,我儿子现在回来就看书,看《达尔文传》。”这个孩子的思维很特别,他做题时不少解法都很特殊。这些“特殊”成就了我,锻炼了我的“火眼金睛”,让我能从特殊中看出优异。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他用了一个特别好的解题方法,当他说完之后,我就立刻问他是怎么想的。后来,我把他这个特别好的解题方法整理出来发表在《小学生数学报》上,这孩子就更开心了。

最后毕业考试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数学考了96分。他爸爸说我是他儿子的“再生父母”。

这方面的故事我还有很多。我曾经在《人民教育》发过一篇文章《尊重从长相开始》,讲的就是:不漂亮的,我们也要多看几眼。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我们要尊重学生人格,首先要尊重的就是学生的长相。

我接的每一个班,学生都会由衷地说“华老师最公正”。其实我不公正,我更愿意看那些一看就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看那些长得丑的学生。《传奇》这首歌听过吗?为什么会有传奇?就因为“多看了一眼”。

恩泽之三:带头鼓掌

球场上,当同伴打出一個精彩的球,我会带头鼓掌;当对手打出一个精彩的球,我会冲他眨眨眼,表示赞赏。其实,人都是渴望被欣赏的,学生更需要从老师对他的评价中去找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教师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大家都知道第斯多惠的这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真的,有时候我们不要把传授的本领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唤醒,就是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我有一个学生,四、五年级时数学很少超过60分,六年级开始我教他们班数学,毕业考试的时候他数学考了100分。

学生的潜能太大了,你激发、唤醒起来就好。一次,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一课(这是一节复习课),我要求学生把0.2等小数化成百分数。一个学生说是“20%”。我就让她说一说想的过程。真的,数学教学可以不在乎答案的对和错,关键是怎么思考的。当时这个学生说,0.2等于2 10,它的十分之——话才出口,同学们嘘声一片,意思是怎么扯到那里去了。但她继续说0.2等于2 10,等于1 5。我也想:这扯到哪儿去了。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然后她说:分子分母同乘20,等于20%。哇,原来她的20%是这么来的,而不是把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她说完,我立即表扬她:“你真是太棒了,真了不起!”我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她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了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最后又一次综合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了百分数。我自己都没想到这样的题目能把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三个知识点给串起来,而她帮我完成了这个任务。我对她说:“太感谢了,我要向你学习!”整个一节课,就是受这个环节的影响,她的眼睛里含着泪花。

所以说,教师的欣赏、夸奖、鼓励对一个学生是多么重要。我借班上课,叫的第一个学生,基本上是看上去“不灵光”的学生。我提倡的“化错教育”,是怎么“化错”的?用一句话来说,“化错”不是看到错误中的错误,而是发现错误中的正确。所以,当那位学生回答之后,我看到的是她的对。给她掌声是鼓励,鼓励的是她一个吗?不是,受感染的是全班。所以,这是上课的一个小技巧。这样上课,教师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起来。教师的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和他的同学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信心,能使课堂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露出生机。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彼此敞亮;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师生才不只是在教和学,才是在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恩泽之四:成长需要嘘声

篮球场上,有掌声,也有嘘声。掌声,让我尽情地发挥;嘘声,促使我更快地改进。二十多年的篮球生活,让我学会了接受掌声和接纳批评。

这是四年级试卷上的一道题:3点钟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夹角是度,再过1小时,时针和分针成角。这是一道巧妙渗透了极限思想的好题目:只要比90°大一点点,就是钝角。讲评的时候,我跟学生说:“下一次我再出题的时候,我会把‘再过1小时改成‘再过1分钟,你会解答吗?”学生争论着,认为过了一会应该还是钝角。这个答案正中我下怀。下了课,我在批改作业,两个学生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今天你讲错了。”其中一个学生强调了一句:“华老师,我们算过了,你讲错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分针比时针走得快。”我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是我错了,我忘了分针也在走。我表扬他说:“太好了!非常感谢!请不要告诉其他同学!”第二天上课,我就问这个问题:“再过1分钟,是什么角?”学生异口同声:“钝角。”看来我评讲的效果挺好。然后,我把那两个学生的事讲给全班学生听。然后,我说了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还奖励了这两个学生,称他们是“一题之师”。古人有“一字之师”的说法,那么在这道题上,这两个学生就是我的老师。理想的教学,就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互相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恩泽之五:接球也传球

篮球场上,如果你只是在接球而不传球,那球是打不下去的。教育也是如此。我是会经常布置语文作业的数学老师。我觉得,能帮助我的同事获得成功,我也成功了。所以我每带一个班,一个月左右,我的搭档就会跟我说:华老师,学生都被你吸引过去了。学生都知道华老师绝不是让他们数学学好了就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说的。我们不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也不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自己走”,你能保证自己的路就是对的吗?别人一定要走你走过的路吗?我觉得,应该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我走的路可能不好,但会给你启发,给你帮助,让你走得更好。

恩泽之六:当哨声总是为我而鸣

篮球场上最闹心的是什么,偏心的裁判。我们在工作中又何曾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裁判”?举几个例子,我觉得很有借鉴作用。因为中师这个学历太不够了,所以工作后我参加了专科自学考试,一共十门课我都很顺利地通过了。这时,我就听到有人说,华应龙一门心思拿学历。这提醒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别把班级学生给落下。如果落下了,这句话就成真了,你真的是只顾拿学历了。

再说写文章。我刚开始不会写文章。记得读中师的三年,作文只被老师表扬过一次,说我写老母鸡回窝的细节写得挺好。后来慢慢地写顺了,文章一篇一篇接着发表。这时,有人说我上班都在寫文章。请问:教师上班的时候能写文章吗?但是有这样的声音呢,倒提醒我上班的时候千万不动,你拿了笔就给别人口实。

还有讲学的事。一次出差,在首都机场碰到一个熟人,他问我:“华老师,您一年要讲多少场?”我避而不答。可是他锲而不舍,一而再再而三地问:“华老师,20场有没有?”我就随口说:“200场。”其实我是开玩笑的。一个月之后,李烈校长来问我:“小华,有人说你一年在外面讲200场课。”我真的很惊讶,这是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居然“这样”传到校长耳朵里了。几秒钟之后我笑了,我说这个人没数感。李烈校长也特别智慧,她说:“一年一共才52个星期,一年200场,那每个星期得讲多少场?”不过,这提醒我,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你看,那些偏心的“裁判”是不是能成就我们?境由心造,偏心的“裁判”是最好的调理师,是在牺牲他的人格来锻炼你!新到一片球场,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要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当周围的人众星捧月般地,特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可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恩泽之七:激情四溢

打篮球需要球技,更需要激情。球场上,不管是进攻者还是防守者,都是充满了张力,充满了激情。教育也是如此。所以,我总会深入地挖掘教材,也常常会有好点子。所以,当我进了教室,总是神采飞扬。经常听到人说,华老师课上跟课后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不可能一直兴奋,要把兴奋给学生,留给课堂。我真的想像飞人乔丹那样,带给学生一个梦幻和神话的世界。没有激情,就不会有“震撼”;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共鸣;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动力;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创新;没有激情,就不会有魅力。激情跟成就,是不是成正比?

恩泽之八:球小乾坤大

流水没有阻挡,就不会激起美丽的水花;打球没有对手,就无法体验淋漓的酣畅。在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惧怕遇到困难,不怕遇到棘手的淘气包,我把这些

当作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难得际遇。我也把这种信念传达给周围的年轻教师。碰到困难,就想它是来成全你的;碰到淘气包,就找与其“长相相似”的地方。如此,是不是感觉心理距离就近了?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得分的投篮都是坏球。我们也应该如此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可能是创新。篮球场上,机会靠自己创造和捕捉。乔丹说,主动和不主动相差30倍。这个30倍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我是相信的。教师的发展,主动和不主动也真的相差30倍。当年在如皋师范的时候,我的老师常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100%地去努力”,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

打篮球要这样,工作也要这样。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要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篮球场上,要凭真功夫说话。教育工作也是这样,你必须上出好课,必须写出好文章,必须把学生带好。特别是对于“后进生”,你关注他、研究他、帮助他,那不仅是你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你。

28年的篮球生涯,丰富了我的生活和记忆,给了我一副强壮的体魄,给了我一种拼搏的精神,养成了我团队合作的习惯,滋润、孕育了我平和的心态。

(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化错教育”创始人。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从教30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华应龙名师工作室”闻名遐迩。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媒体多次报道。著有《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

猜你喜欢

感恩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改变自己 互相体谅 快乐生活
宽容 守信 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中职学校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助后教育研究
将感恩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探讨
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