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8年湘西自治州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
2021-04-28张开仁王锐谷冠军龚锡文瞿宾雁
张开仁,王锐,谷冠军,龚锡文,瞿宾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
曼氏裂头蚴病是曼氏迭宫绦虫幼虫——曼氏裂头蚴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曼氏裂头蚴进入人体后具有很强的移行性,可侵入全身各器官组织,包括大脑、胸腔、腹腔、皮下组织等,引发肿瘤样包块或皮下结节等病灶。该病临床表现随虫体移行和寄居部位的不同而变化,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湘西自治州以往曾出现散在的病例。为了解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特征,2010—2018年湘西自治州疾控中心开展了人群血清曼氏裂头蚴IgG抗体检测,并对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2018年湘西自治州疾控中心寄生虫病室(门诊)对具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病人开展了曼氏裂头蚴IgG抗体检测,检测对象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抽搐、癫痫、精神异常、发热、腹痛、腹泻、眼睛疾患;影像学显示颅内异常,胸膜、肺组织炎症病灶阴影,胸腔、心包积水、腹腔积水;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查体发现皮下、乳房包块结节。询问是否捕捉剥食过蛙、蝌蚪、蛇,是否生食或半生食过裂头蚴转续宿主和蟹类,以及是否在野外水塘游泳或饮过生水等。收集和记录调查人群的临床个案、治疗记录等资料。
1.2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曼氏裂头蚴IgG抗体,试剂盒购于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IgG抗体阳性者留取粪便20 g做曼氏迭宫绦虫虫卵检查。
1.3裂头蚴病诊断及分型 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符合《裂头蚴病的诊断》(WS 438-2013)[1]者,根据患者特有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型。潜伏期推算是最后一次暴露至最初出现症状体征的时间。
1.4中间宿主、保虫宿主感染调查 在全州8个县(市)野外水田或水塘捕捉青蛙带回实验室,然后逐只剥去蛙皮,将蛙放入一次性水杯里,每个水杯1只,并将水杯倒入蒸馏水淹过蛙体,在37 ℃培养箱放置1.5 h后逐只连同水一起倒入大平皿,在解剖镜下查找裂头蚴虫体,并做好记录。检获的虫体进行观察测量,染色封片鉴定。在捕蛙地野外收集新鲜的猫粪和狗粪,每份不少于20 g,用留便盒分开装好带回实验室逐份镜检:将粪便用纯净水拌成稀糊状用100目钢筛过滤,取15 mL离心2 min后留取沉渣涂片镜检曼氏迭宫绦虫虫卵。
1.5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血清曼氏裂头蚴IgG抗体检测情况 2010—2018年共检测来自全州8个县(市)具有相应临床症状体征病人677人,其中男性348人,女性329人,共检出裂头蚴IgG抗体阳性病人56人,阳性率为8.27%,龙山县的阳性率最高(20.00%)。阳性病人中男性36人,女性20人,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06,P<0.05);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岁,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40岁以上病例占73.21%(41/56);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52,P>0.05);农民和其他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4,P>0.05)。详见表1。对56例曼氏裂头蚴IgG抗体阳性者进行粪检,均未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虫卵。
表1 湘西地区曼氏裂头蚴IgG抗体检测情况
2.2感染方式 感染方式以剖食蛙类、蝌蚪最多见,占87.50%(49/56),其次是剖食蛇1例,喝生水感染1例,有4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例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不详。
2.3临床分型及潜伏期 56例曼氏裂头蚴IgG抗体阳性者均符合《裂头蚴病的诊断》(WS 438-2013)标准,其中5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6例为确诊病例。潜伏期最短45 d,最长超过38年,其中<1年的8例,1~3年的15例,4~6年的8例,7~10年的11例,>10年的9例,潜伏期不详的5例。
56例病例中,内脏型占51.79%(29/56),其中:肺部感染、胸腔积水、发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5例;肺部感染、咯血并诊断肺癌2例;胸膜炎并胸腔、心包积水1例;脓胸1例;胸膜炎并反复咳嗽2例;腹痛、腹泻、腹腔积水3例;不明原因反复发烧4例;重度贫血4例;精神不振、抵抗力低下5例;单纯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例。皮下肿块型占26.79%(15/56),其中面部肿块1例、乳房肿块2例、胸背部肿块5例、腹部肿块3例、大腿肿块4例。脑型占19.64%(11/56)。眼型占1.79%(1/56)。
2.4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感染调查 在全州8个县(市)共捕获并解剖青蛙303只,42只蛙肌肉内检出曼氏裂头蚴,感染率为13.86%。共检出81条虫体,单只青蛙感染最多的为8条。从3个县(市)共釆集野外家猫粪便23份,5份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虫卵,感染率为21.74%。从4个县(市)共釆集野外散养的狗粪182份,10份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虫卵,感染率为5.49%。详见表2。
表2 湘西自治州地区曼氏裂头蚴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调查
图1 病人大腿皮下包块取出的裂头蚴头部(卡红染色,×40)
2.5虫体鉴定 从中间宿主青蛙体内检出81条虫体,4例皮下包块型病人手术取出6条虫体(2例脑型在省级医院手术未收集到虫体),虫体呈长条状,白色,长短大小不一,虫体无明显分节,具有不规则的横皱褶,头端膨大,前端中间有一明显的纵行吸槽(图1),尾端圆钝。活虫体伸缩性很强。人体取出的虫体最大为96.00 mm×2.40 mm,最小为46.00 mm×2.20 mm,蛙体检出的虫体最大为36.00 mm×1.10 mm,最小为7.00 mm×0.65 mm,来自人体的虫体比蛙体的粗大2倍以上(图2)。虫体内未见成熟器官结构。上述虫体经鉴定均属曼氏裂头蚴。猫、狗粪便中检出的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呈浅灰褐色,椭圆形,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卵内可见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60.00~66.30)μm×(35.00~37.50)μm,卵盖高5.00 μm(图3)。猫、狗粪便中检出的虫卵形态大小相似。
图2 青蛙肌肉中检出的2条裂头蚴 (卡红染色,×4)
2.6治疗 除皮下包块型及临床症状较轻患者外,其余患者前1~2个疗程均住院治疗,采取对症处理(胸腔抽水、输血、抗炎)、手术取虫(2例脑型和4例皮下包块型)并同时给予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吡喹酮每天3次,5 d为一疗程,每疗程吡喹酮总量200~240 mg/kg,一般治疗2~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0~20 d,个别脑型病例达8个疗程,同时加用阿奇霉素片、苦参片、维生素B1和B6;阿苯达唑每天1次,每次400 mg(2片),5 d为一疗程,在吡喹酮服药间歇期单独服用,一般治疗1~3个疗程。通过上述治疗,除部分脑型病例外,其他临床型病例均治愈。脑型病例中有5例重症患者因颅内病灶未完全吸收而伴有头晕和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其中2例偶尔还有轻微的抽搐发作。
图3 猫粪中检出的曼氏迭宫绦虫卵(×100)
3 讨 论
曼氏裂头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青蛙、蛇等动物肌肉组织[2]。人常见的感染方式有三种:一是皮肤局部贴敷生蛙肉或蛇肉;二是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裂头蚴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肉类;三是饮生水或游泳时误吞了含原尾蚴的剑水蚤。此外,还有因生食蝌蚪而感染的报道[3]。湘西州居民大多数有剖食蛙、蛇的喜好,部分农村居民还有将蝌蚪煮酸菜汤喝、生吞蛇胆和蛇血等不良饮食习惯。本组的56例患者均未贴敷过生蛙肉,但食用过青蛙、蝌蚪和蛇的占89.29%,表明湘西州居民的感染方式主要是剖食蛙、蝌蚪和蛇,与文献[4]报告相近;5例流行病学史不详可能与以往偶尔接触记忆不准有关。
本次调查证实,湘西州各县(市)均有裂头蚴病例发生,以男性和中老年人为多,这与文献[4]报告的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有所不同。曼氏裂头蚴病潜伏期一般为2~3年[5],最长的在人体存活36年[6],而本组病人最长的为38年,提示在诊断该病时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多数文献报道裂头蚴病以眼部和皮下包块型病例多见[7],本次调查发现内脏型裂头蚴病占多数,临床表现有肺部感染、腹痛腹泻、腹腔积水、不明原因反复发烧、重度贫血、精神不振、抗病力低下等,此类临床表现由于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8-9]。因此提示:对有流行病学史的不明原因病例可做寄生虫检查,利于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往对脑型、皮下包块型和眼型裂头蚴病多釆用外科手术治疗[7],本组2例脑型和4例皮下包块型病例经手术取出了虫体,其余的病例均釆用驱虫药和抗炎药联合治疗,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为曼氏裂头蚴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参考。
湘西州曼氏迭宫绦虫保虫宿主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21.74%和5.49%,比广州报告[10]的猫(40.52%)、狗(27.51%)的感染率低;第二中间宿主青蛙的感染率平均为13.86%,这与河南(15.02%)[11]和淮南(8.10%)[12]的报告相近。提示蛙、蛇类动物曼氏裂头蚴感染较为普遍,因此要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增强自我防病意识,提高对农业有益动物的保护认识,不剖食蛙、蛇,改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