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2021-04-28刘超
刘超
摘 要:对A校2018-2019年实施的“商学课程下乡”项目实施成效进行实证分析,以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环境为变量探讨商学课程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理,认为良好的商学课程掌握度和参与度可增加生计资本,激发贫困农户重塑和选择生计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目标。
关键词:商学课程;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122-06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这意味着当前我国进入“后扶贫时期”,治理贫困的重点转向治理相对贫困[1],贫困治理工作需要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农户内生动力,形成“造血”效应。因此,通过教育展开对人的改变将成为后扶贫时代的重点。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以研究资源整合与有效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商学课程下乡如何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产生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演得出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的逻辑机理框架,并基于此对A校2018-2019年实施的“商学课程下鄉”项目成效展开实证分析,得出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的实践性结论。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而对商学教育嵌入贫困治理工作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探索,已有的研究及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商学教育纳入贫困治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应该“将商学教育嵌入社会经济发展”[2]“商学+”[3],认为在建设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商学教育在扶贫助困方面将大有作为。国外学者Mark Neal(2010)讨论了将商业教育应用在减贫工作上的必要性,以及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角度提出商学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4]。Amesi Joy (2010)认为商业教育作为培养人们获得更好的有酬劳工作的教育,对脱贫工作至关重要[5]。二是从商学课程设计上展开探讨,国内外学者认为商业课程设计应包括并不止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职场技能课程、管理课程、创业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等。三是从商学课程对减贫工作的效果展开分析,不少国外学者关注创业教育对减贫工作效果的分析,例如,ABD AZIZ MUTTALIB et al. (2016)认为创业教育对消除贫困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这意味着贫穷减少可以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创业精神来实现。这需要通过提供更好的来自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资本获取机会以及来自教育机构的培训机会,帮助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来激发贫困人口的创业精神[6]。Okorie(2000)指出,商业课程提升了贫困人口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分销能力,较大程度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自给自足,有效帮助减少贫困和失业及促进社会发展[7]。四是从商业教育扶贫实施困境的角度来看,能够从事针对贫困人口进行商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课程资源、监控和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8][9]。总之,目前对商业教育嵌入贫困治理工作的研究不足,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商业教育与减贫工作的内在关系问题,很少关注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更缺乏从商学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两方面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进行的研究,这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较为充分。秦雨(2020)通过文献计量方法总结了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大体分生计资本类、生计策略类、失地农民类和生计结果类;国际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可分为政策管理类、生态环境类、重点地区类和乡村生计类[10]。张爱平(2020)分析了旅游地生计的研究进展,具体为生计类型分化与资本差异、生计演变过程及其动因、生计转型的多方效应、旅游影响冲击与生计脆弱性四个部分[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怀国际(CARE)以及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都构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形成了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生计概念。由此可见,国内外对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内容、视角和方法都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特别是对“生计”的不同考量,包括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方式、生计脆弱性、生计转型、生计风险、生计能力等;对生计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包括牧民生计、移民生计、家庭生计、渔民生计等,对可持续生计的构成也有明确的界定。商学教育嵌入后扶贫时期的贫困治理工作需要从脱贫农户的视角加以分析,以揭示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微观实效,这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一)商学课程与生计资本的关系
生计资本包括物质、自然、金融、社会、人力资本,是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脱贫之后的农户及其家庭的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因为其影响着生计策略的选择范围以及生计保护和提升能力的大小。脱贫农户仍属于低收入人群,其人力资本是获得生计来源并维持生计稳定的重要基石,随着家庭劳动人口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日益积累,抵御风险的生计策略会随之增强,遭受损失概率和脆弱程度会相应降低[12],同样选择可持续生计环境的 空间会逐步加大。商学课程下乡作为一种特殊门类的知识扶贫、扶志方式,它与生计资本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上。
1. 商学课程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受教育程度是生计资本的重要内容。商学课程以提高学习者整合资源以应对市场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涵盖了个人发展类、综合管理类、战略管理类、人力资源类、财务类、生产类和营销类等知识内容。对于拥有并依赖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的脱贫农户来讲,这比单纯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转移就业等技能更有价值,因为该类课程内容解决了受训农户只懂技能不懂市场、不懂经营的问题。在农村,很多贫困人口经营小本生意,例如售卖农副产品,在集市上摆地摊。他们没有资金,但比资金更缺乏的是商业知识,极容易走向同质化、低质化的恶性循环,对市场供求规律不知晓,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还经常遭受亏损。通过商学课程下乡,将商科知识下沉,帮助学员掌握商学知识和技能,能提高脱贫农户分析市场、科学经营的能力。
2. 商学课程与社会资本的关系
社会资本是个体为实现不同生计策略所能动用的社会关系资源。资源补给理论认为,当资源得到直接供给时,收益于有效果的商学课程可以减少贫困。平台赋能理论也突出强调提供双方或多方互动机制的平台能使个体具有更大的资源控制能力[13]。脱贫农户受制于社会关系资源短缺的现状,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商学课程下乡能够让正在从事以及准备从事小本经营的脱贫农户组织在一起,搭建学员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课程讲师开展培训的同时,也会成为受训学员后期经营实践的释疑解惑者,主办方牵线搭桥,能够帮助受训学员带来就业、创业的社会资源。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商学课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计资本提升(H1a);2.商学课程参与越积极,越有利于生计资本提升(H1b)。
(二)商学课程与生计策略的关系
贫困农户家庭传统上依赖环境、劳动能力和政策制度形成生计策略。赵雪雁等(2020)设计了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脱贫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和政策性补贴收入[14],其中农业收入变动弹性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外出务工收入对于本地农户属于劳动力收入,获取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另外,政策性补贴收入占比小,且受特定階段的政策影响。由此可见,传统生计策略脆弱性较为明显,而解决此问题也应是后扶贫时期的重中之重。商学课程内容能够帮助正在从事以及准备从事小本经营的受训农户转变传统思维,实现自力更生,并“由点带面”,形成农村低收入人群传统生计策略的彻底改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商学课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计策略转型(H2a);2.商学课程参与越积极,越有利于生计策略转型(H2b)。
(三)商学课程与生计环境的关系
生计环境可持续是生计可持续的外在保障。郭来喜、姜德华(1995)按照环境特点把我国贫困地区的环境分为三大类型,即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环境和东部平原山丘环境[15]。这些地区虽然经过了城市化发展,但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恶劣、交通条件闭塞、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也是导致这部分地区人口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在脱贫攻坚时期实施商学课程下乡,能帮助受训农户摆脱“靠天收”“靠地收”等靠天吃饭的方式,转向以“靠市场”“靠资源”为主的对市场资源的依赖。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商学课程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生计环境选择(H3a);2.商学课程参与越积极,越有利于生计环境选择(H3b)。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环境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生计,因此,存在以下假设:1.生计资本越多,越有利于生计可持续(H4a);2.生计策略越好,越有利于生计可持续(H4b);3.生计环境越有利,越有利于生计可持续(H4c).
总体而言,商学课程下乡是通过科学的课程内容传授和有效的课程活动改善脱贫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其传统生计策略转型,帮助其优化生计环境选择,进而形成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在此基础上构建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如图 1所示。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设计结构化问卷,“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针对享受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的受训学员,考察A校2018-2019年实施的“商学课程下乡”项目的实施成效,因为这部分人群对商学课程有“刚需”,通过他们的反馈,能客观反映“商学课程下乡”项目的实施成效,以及影响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形成的内在因素。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A校扶贫工作队2018-2019年在安徽省潜山县实施的“商学课程下乡”项目,以其中享受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的102名学员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2份,回收和有效问卷为102份。
(三)指标构建
从学员的基本信息、商学课程掌握情况、商学课程组织情况、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环境和可持续生计七方面展开调查,见表1 所示。
(四)信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校验。以Cronbach’s 系数值检验各变量及维度的信度为依据,其中商学课程掌握情况、参与情况、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环境和可持续生计各维度的Cronbach’s 系数分别为:0.802、0.762、0.744、0.757、0.713和0.772值,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系数值为0.802,均满足要求,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
(一)商学课程、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环境与可持续生计的相关检验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课程掌握”得分高于 “课程参与”;中介变量中 “生计环境”得分最高,其次是 “生计策略”,“生计资本”得分最低;“可持续生计”得分在所有变量得分中居中。这说明,商学课程中的课程掌握和课程组织与生计环境以及可持续生计都达到了显著正相关,即学员在商学课程学习及课程组织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参与互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学员选择和改进生计环境;课程掌握和课程组织与生计资本也达到了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说明商学课程在提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效果上并不显著,但提高了学员选择环境、改变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可持续生计与其他各维度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即课程掌握程度、参与程度越高,学员拥有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环境越好,越能实现可持续生计,见表2所示。
(二)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
运用LISREL8.7分别对课程掌握、课程组织、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环境和可持续生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优度指标值,包括χ2=283.75,χ2/df=1.51,CFI=0.91,IFI=0.91,RMSEA=0.066,RMR=0.055。由此可认为各变量间信度和因子构建拟合优度满足要求,可对商学课程、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环境和可持续生计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对本文理论模型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如图2和表3所示。由分析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指数大部分达标。其中,χ2/df等于1.47,小于3;RMSEA等于0.042,小于0.05;NFI为0.93,IFI为0.91,CFI为0.90,均达到拟合标准。但是GFI和AGFI的值分别为0.84和0.80,均小于0.9,说明模型虽然拥有部分较理想的拟合系数,但仍有改进的空间。而从各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显著性来看,除假设H2a、H2b没有得到验证外,其他各假设均得到验证,H2a、H2b没有得到验证的原因主要是对脱贫农户的生计策略而言,不管是农业型生计策略还是非农型生计策略[16],转型之路并非易事。农户生计策略转型不仅受到内生性因素,即生计资本的影响,还会受到外生性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政策制度的影响[17]。虽然生计资本是农户实现生计策略转型的基础,农户生计资本的数量和多样化促进农户生计策略的多样化[18],且农户掌握、参与商学课程也有利于提升生计资本,但是农户所处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制度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农户生计转型。此外商学课程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也深受个体特征、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值得注意的是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也被用来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即能提供更多的生计来源、减弱生计脆弱性、提高生活水平等。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商学课程下乡对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引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环境作为影响中介。研究结果表明: 良好的商学课程掌握度和参与度可增加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的生计资本,激发重塑和选择生计环境的内生动力,有效地促使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其中商学课程掌握和商学课程参与对可持续生计的间接影响为0.758和0.748。
通过影响系数比较可发现,商学课程参与对受训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影响最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以社会关系为代表的无形社会资源对于个体及家庭生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商学课程下乡,将有共同培训诉求的受训学员集中在一起,培训讲师和主办方提供知识的同时也能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帮助脱贫农户增加“熟人”、扩大熟人关系网络。因此加强商学课程培训中学员间、学员与讲师、学员与主办方间的有效互动,做好市场资源分享,能有助于提升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效果。
商学课程掌握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间接影响稍弱,但对生计资本的提升和生计环境的改善作用明显。针对享受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的脱贫农户开展的商学课程,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学、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培训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生计资本提升的直接影响达到0.48。对商学课程内容的较好掌握也激发和提高了受训学员选择和改变生计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打造一批商学教育师资队伍、丰富商学课程培训方式,可提高受训农户课程掌握度。但是不管是商学课程掌握度还是课程参与度,与生计策略的直接关系系数都较低,说明商学课程没有对受训农户的生计策略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商学课程难以改变受训学员及其家庭的生计策略,并不能直接帮助农户提高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许源源.后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趋势、挑战与思路[J].国家治理,2020(1):18-21.
[2]唐震.将商学教育嵌入社会经济发展--對话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唐震[J].经理人,2020(8):50-52.
[3]魏江.以“商学+”解答传统商学院“终极之问”[N].中国科学报,2020-04-07(007).
[4]MARK 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Managing in the New World Order: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C].Sur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s,2010:85-95.
[5]AMESI J.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Unizik Orient Journal, 2020,5(1):57-62.
[6]MUTTALIB A A, et al. The Effect Of Enterpreneurship On Poverty Reduction:proceedings of 82nd The II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2016:102-105.
[7]OKORIE J U.Developing Nigeria Workforce[M]. Calabar:Macnky Environs Publisher,2020:74-76.
[8]AIA S N. Constrains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UBE) Programme in Ebonyi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J]. Ebonyi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020(1):12-25.
[9]EZEJI H A, et al. Business Education: A Too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nugu State[J].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5):601-609.
[10]秦雨.國内外可持续生计文献量化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1):87-92.
[11]张爱平.乡村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与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68-76.
[12]孙晗霖,刘芮伶,刘新智.乡村建设对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影响——基于贫困地区2660个脱贫家庭的数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9):56-67.
[13]斯晓夫,严雨姗,傅颖.创业减贫前沿理论研究与未来方向[J].管理世界,2020(11):194-207.
[14]赵雪雁,刘江华,王伟军,兰海霞,马平易,杜昱璇.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干预——以陇南山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0(6):982-999.
[15]郭来喜,姜德华.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J].地理研究,1995(6):1-7.
[16][17][18]杨伦,刘某承,闵庆文,何思源,焦雯珺.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9(11):8172-8182.
The Impact of "Business Cours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LIU Chao
(Da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city of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is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the "Business Courses to the Countryside" project implemented by College A from 2018 to 2019, using livelihood capit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livelihood environment as variabl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business courses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good mastery and participation in business courses can increase livelihood capital,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farmers to reshape and choose their livelihood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or farmers.
Key Words:Business Courses; Poo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Empir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