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扶贫与贫困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2017-03-09涂晶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

涂晶

摘要:从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回顾入手,系统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外延,对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潜江市贫困移民致贫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移民致贫的主因是精神贫困,解决移民可持续生计难题,实现贫困移民彻底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精神扶贫。

关键词:精神扶贫;贫困移民;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1-017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1.044

Th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Poor Migrants——A Case Study of Qianjiang Emigrants of Hubei in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TU J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 From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were systematically laid out, and the causes of poverty in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for Qianjiang poor emigrant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spiritual poverty was the major cause for the impoverishment of poor emigrants. The key to solve problem of the migrant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d realize an overall poverty reduction of poor migrants was th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immigrants;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生计是困扰中国历代政府和广大民众几千年的理论和现实难题,可持续生计是中国老百姓一直盼望解决但至今仍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按照国家的战略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解决好民众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使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移民工作是世界性难题,移民可持续生计具有战略价值。贫困移民致贫的主因是精神贫困,解决移民可持续生计难题,实现贫困移民彻底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精神扶贫。南水北调工程移民作为一个为國家发展大局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群体,其可持续生计更具有战略价值。

1 可持续生计

“生计”就是谋生的方法,比“工作”、“收入”和“职业”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外延,更能完整地描绘出穷人生存状态的复杂性,更利于理解穷人为了生存安全而采取的策略。Chambers等[1]认为“生计”实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Scoones[2]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提出,生计是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行动组成;Carney[3]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生计包括能力、资产以及这种生存方式所需要的活动;Ellis[4]从生计多样性的角度提出,生计是指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行动及获得这些资产的途径(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它决定了个人或家庭生存所需资源的获取。其中,Chambers等[1]的定义被多数学者所采纳,它确定了资产和实践活动选择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存所需的收入行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生计”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强调资源生产力的维系或提高,财产、资源及收入的拥有和获得,食品和现金的足够储备与消费,以满足基本的需求。1991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它从一开始就是要维系或提高资源的生产力,保证对财产、资源及收入活动的拥有和获得,而且要储备并消耗足够的食品和现金,以满足基本的需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将可持续生计纳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纳列什·辛格在第21项议程中指出,“稳定的生计可以使有关政策协调发展、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地使用资源”。而后在1995年社会发展世界峰会上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中,将可持续生计概括为“使所有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和稳定的生计”。同时,纳列什·辛格等[5]介绍了“可持续生计”概念的演进,并同时指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就该定义而言,Ashley等[6]对可持续生计的界定是认可的,他认为任何生计都是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只有当生计能够应对压力、打击和震荡,并从中恢复,并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能维持或加强其能力与资产,那么该生计才是可持续性的。

国内学术界对“生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因于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展开,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生计难题成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同时引起了政界和理论界的关注[7]。21世纪初,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失地农民生计的影响因素、成因、解决对策等方面,很少涉及其他群体。关于生计的可持续性问题,成果更少。

2 移民致贫的主因是“精神贫困”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纪工程,移民问题是世界难题。从总体上看,移民搬迁后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利益纠纷突出;②背井离乡带来的情感阻隔和心理不适;③原住地以旱地种植、水产养殖、林业、庭院经济等为主,与迁入地平原地区以水田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导致移民生产技能流失、生产效率低下;④移民搬迁后收入来源减少而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不到位,移民生活压力骤然加大,对可持续生计和经济收入增幅满意度低;⑤村集体经济贫弱,村级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空心村”和“三留守”人员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困难较多;⑥移民就业(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移民)困难,自主创业由于缺少人脉资源等社会资本而无法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难题;⑦社会融入障碍较多,增收无门路,生存压力和生活不便而导致的焦虑和心理不适应;⑧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个地方贫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贫困:一个是物质上的贫困,一个是精神上的贫困。尽管水库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由于背井离乡而面临社会融入难、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等难题,但从笔者对湖北省南水北调移民生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移民致贫的主因并非“迁移或社会融入难”,而是“因病”和“精神贫困”。由于移民享有国家的扶持政策,每人每年国家直接发放后扶补贴资金600元,人均0.1 hm2耕地流转可获得1 300~1 500元的收入,自己耕种收入比流转略多,另有打工、分红等收入,移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万元左右。按照湖北省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 800元的贫困线,本不至于陷入贫困境地。但从笔者对潜江市424户(共计1 058人)南水北调贫困移民的调查数据来看,7.9%的贫苦移民户是因病致贫,89.6%的贫困移民户是精神贫困致贫。

导致移民致贫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特殊公民”心态。移民普遍认为,自己为了国家发展的大局,背井离乡,迁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利益、情感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牺牲,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和补偿,应该享受与普通公民不同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自己的一切难题都应该由国家、政府和社会负责解决,是天经地义的。这种“特殊公民”心态支配下的移民群体,很快就形成了“等、靠、要”的群体心理,进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好逸恶劳和要挟政府。②惧怕风险消解了创业意愿。尽管国家和安置地政府制定了多种鼓励移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是移民由于对安置地的陌生,害怕承担风险,而无创业发展意愿。③耻于学习而导致知识贫乏、技能低下。由于缺乏自信、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年龄大、面子等多种原因,导致移民不愿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更無自学动力,从而致使知识贫乏、技能低下,无法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

3 精神扶贫是移民脱贫的关键

过去政府多采用送粮、送物、送钱等“输血式”扶贫方式,虽缓解了贫困人员的生活之需,但也使一些贫困人员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8]。有的人甚至以贫困为骄傲,以得到政府救济而自豪,尽管生活条件得到提高,还是一味地“哭穷”,久而久之,一些人就易心情沮丧、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形成“遇事就抱怨”的消极心理。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志不立,穷根难断。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一味畏难发愁、自暴自弃,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即便给再多金钱与物质帮扶,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除掉穷根。扶贫要达到实效,必须从精神扶贫开始,不喊口号,不走形式,真正扶到“根”上,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移民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应针对移民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开展有效的精准精神扶贫。“增智开愚、劝勤改懒、祛邪引正、送技扶能”是解决移民可持续生计难题的关键所在,必须通过“扶心志、扶知识、扶技能”的不同层次工作,“对症下药”,分类指导。针对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的文化知识贫乏,采用集中培训必要的文化科技知识、提升农家书屋利用效率、激发移民学习热情的扶贫策略;针对由于致富压力、婚嫁压力、亲情疏离压力、社会融入压力等导致的心理焦虑为主的心理疾病,采用消除病源+心理干预+培训的扶贫策略;针对“三留守”人员,采用强化日常生活服务、“一对一”的关心照顾、专门化定期心理干预策略,对在校少年儿童,构架“政府+学校+家庭”全方位合作的心理干预格局;针对普遍存在的“特殊公民”心态,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心理干预+制度建设”,促使其向“普通公民”心态转变。对游手好闲、沾染各种不良习气的贫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其结对子,实行“一教、二帮、三管”,增强其对家庭、亲人及自己的责任感,改掉不良习惯;针对那些思想惰,手脚懒、一味“等、靠、要”的农户,向他们宣传勤劳致富典型,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对科技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贫困户,充分利用县乡职业教育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民技校、村民活动中心三级教育阵地,分期进行技术培训,引导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移民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R,CONWAY G 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for the 21st century[R].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2] 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IDS,1998.

[3] CARNEY D. Implementing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M].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8.52-69.

[4] ELLIS F. 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4):123-124.

[6] ASHLEY C,CARNEY 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Lessons from early experience[M].Nottingham:Russell Press Ltd.,1999.

[7] 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家,2000(2):85-90.

[8] 陈绍军,施国庆.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5):114-117.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计
可持续生计与农民工城市化决策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
贵州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基于生态移民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家庭灾后恢复研究
甘肃省独生子女户与多子女户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研究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研究